肖路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網絡交易市場的日益繁榮,在傳統監管模式下,越來越多的監管問題和難點暴露出來,本文會論證通過行政立法來解決行政監管的范圍和限度問題,對行政監管立法現狀進行分析,再就網絡交易行政監管的立法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交易;行政監管;電子商務
一、網絡交易的概念
對電子商務的定義,目前學界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和分類,包括以電子商務平臺不同進行的分類、以電子商務的主體進行的分類以及以電子商務客體所進行的不同的分類。這里我們可以對電子商務做出狹義與廣義這兩種不同的分類。
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所有使用數據電訊手段從事的商業活動。這些電子手段包括從初級的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傳真到計算機網絡,到NII(國家信息基礎結構-信息高速公路)、GII(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和現代網絡等現代系統。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以互聯網運行為平臺的、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這樣去劃分,可以更顯著的區分電子商務與網絡交易。筆者認為,對傳統電子商務的定義應作廣義的理解,而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網絡交易僅指狹義的電子商務。
二、網絡交易行政監管的立法現狀
1.國內立法不全面,內容存在缺失
對于電子商務方面的立法,2000年前后屬于保守的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規范網站銷售信息發布行為的通告》。之后,國務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以保障電信業的發展。同時,地方立法出現專門針對電子商務領域的一些規定。2005年后,地方立法開始增多,國家部委也開始制定規范互聯網行業的相關規定。其中,最具關聯性的是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份意見對規范電子商務方面的發展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2008年以后,國家立法增多。到2010年,《侵權責任法》第一次在法律層面對網絡侵權做出了規定。直到2010年7月開始實施的,由國家工商總局制定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充分體現了國家工商總局將網絡交易納入其監管范圍。
在此之后,地方立法也相繼增強對網絡交易監管方面的立法。最值得關注的是,到2014年3月15日,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實行,2014年2月13日,工商總局公布了《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除了規定以外的網購貨品“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制度在法律和部門規章層面都獲得支持。
但是,現有的相關法律,對網絡交易的立法內容不夠全面。首先,涉及的網絡交易各方面的內容很有限,還存在很多空白點。比如對市場準入規則的規定,對行政監管內容的限定以及對政府違法監管行為的救濟等,都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內容。其次,立法內容的缺失與網絡交易的全球化、無國界性密切相關。單純的一個國家的立法是無法滿足行政監管的需要,比如一個新的規定在中國實施,而網店主不想受到這個規定的約束,完全可以把他的注冊地址改到其他地區。對某些方面進行行政監管,是需要以一個統一的國際立法為指導的,沒有國際立法的引領,使得國內的立法內容存在缺失。
2.立法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完整的行政監管體系
日本和韓國都在國家立法層面頒布了針對網絡交易的專門法。比如日本的《電子消費者協議及電子承諾通知相關民法特里法律》,韓國的《電子商務中消費都保護方針》等。而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立法相比較,網絡交易立法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國家層面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只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其他的規范均屬于法律層次以下的法規規章。上位法的缺失,使得下位法缺少指導,無法與之配合,整個行政監管立法難以形成完系統。從行政監管的角度來看,地方立法僅僅只能針對當地網絡交易進行規范,這與網絡交易全球化的性質相沖突,以致于監管的力度和范圍極為有限,對跨區域的侵權行為的規制缺少可操作性。
四、網絡交易行政監管的立法完善
1.行政監管立法內容要全面
在監管的內容上,要進行嚴格的限定,要盡量突出監管的社會服務職能,而不能把行政監管權力擴張到意思自治的領域。從市場準入階段在處罰手段上,可以對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但也要嚴格控制。按照比例原則的要求,在對某種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時,也要照顧到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能超過適當的比例。這就要求從立法層面對處罰的限度和力度進行規制。
在事后監管上,缺乏對政府違法監管行為進行救濟的規定。行政權是國家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一種限制,所以政府在違法監管時,會損害監管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如果相對人沒有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會導致行政監管權的濫用。可以在行政訴訟法中進行完善,賦予網絡交易相對人一定的權利。同時,可以通過國家賠償加強對相對人權利的救濟,為網絡交易的安全保駕護航。
2.提高立法位階,完善行政監管立法的體系
如前文所述,我國在網絡交易行政監管方面,國家層面的法律還為零。彌補上位法的缺失,才能更好地指導下位法的建立,以形成更加完整行政監管立法的體系。
在提高立法位階的同時,也要強調行政立法的必要性。人大立法在位階和適用范圍上都具有最高的地位。人大立法需要遵循嚴格的立法程序,所以,人大立法保證內容的完備和嚴謹,但是也有效率不高的局限。對于網絡交易這樣發展迅速的市場,人大立法的程度相對復雜,而行政立法的主體多元,程序相對簡單。在人大就網絡交易監管的立法不成熟的時候,人大可以授權行政機關相關立法權,以更及時的應對出現的問題。通過行政法規對網絡交易的監管做出統一的安排,從而保證下位法對行政監管立法工作的開展。
總之,通過前文的論述可知,完善對網絡交易的行政立法也是刻不容緩的。我們還可以看到,對網絡交易的監管,主要集中在侵權法等領域,很少有行政法發面比較全面的嘗試。所以,這就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去研究行政監管方面的問題。而要解決網絡交易行政監管的問題,首先要通過立法來給定范圍和方向。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完善對網絡交易的行政監管,可以更好地規制這個龐大的新型的交易市場,同時避免大量的訴訟與國家賠償問題,對維護市場穩定和接節約司法資源的作用,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丁朋超.我國網絡借貸平臺的運行模式與監管體系[J].新金融,2015(10):59-63.
[2]劉海紅.基于風險控制的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模式創新研究[J].經濟師,2016(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