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中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的設立為查處和追究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腐敗交易設置了人為的法律障礙,造成大量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或其他利益者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刑法理論,消除實踐中的困惑,應當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
關鍵詞:受賄罪;要件;謀取利益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收受型受賄罪需滿足“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至于謀取的利益是否正當、是否已經實現,都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針對這種法律規定,爭論主要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按照犯罪構成的四要件說,“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應歸為主觀要件還是客觀要件;第二、按照犯罪的完成形態,受賄罪的既遂應以收受了財物為標準還是以謀取了利益為標準;產生困惑的根源并不在于各種不同的學說、立場和爭論本身,而在于立法自身的缺陷,筆者贊同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理由如下:
一、是否構成受賄罪,其本質并不在于行為人是否為他人謀取或承諾謀取利益
犯罪的本質就是犯罪的根本屬性。按照張明楷教授的觀點:“犯罪的本質是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刑法的目的和任務就是保護法益?!蹦敲?,受賄罪作為眾多種犯罪中的一種,其本質同樣就是對刑法所保護的某種或某類法益的侵害。
而從根本上來說,受賄罪就是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了他人財物或某種利益,侵害的法益是國家公職人員的廉潔性和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因此,無論行為人是否已經為他人謀取或承諾謀取利益,只要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了財物或某種利益,便已經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其在本質上已經構成了受賄。所以我們說,是否構成受賄罪,其本質并不在于行為人是否為他人謀取或承諾謀取某種利益。
二、受賄罪的保護客體是否受到侵害與行為人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沒有直接關系
犯罪客體也稱保護客體,也就是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即刑法設定某種犯罪所要保護的利益。那么受賄罪的犯罪客體也就是受賄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一般來說有兩種基本立場:一種立場是起源于羅馬法的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另一種立場是起源于日耳曼法的職務行為的純潔性或公正性。從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刑事立法來看,一般是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即以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為基礎,同時考慮職務行為的純潔性。我國的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受賄罪的客體(侵犯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廉潔義務和公民對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公正性的信賴。
國家工作人員只要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了他人財物,就侵犯了受賄罪所保護的客體,而是否為他人謀取或承諾謀取利益, 只是表明行賄人的預期利益是否能夠實現,與公職人員的職務行為廉潔性沒有直接關系。既然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與受賄罪的保護客體是否受到侵害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那么將其當作受賄罪成立的要件之一也就沒有實在根據,是不科學的,因此應該將其取消。
三、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的積極作用
首先、消除了查處和追究許多貪腐交易的法律障礙?!盀樗酥\取利益”要件的設立為查處和追究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腐敗交易設置了人為的法律障礙,造成很多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或其他利益者逃脫法律的制裁,典型的就如“感情投資”,由于給付財物者在給付財物時沒有具體的利益要求,收受財物者也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或承諾,從形式上看并不具有明顯的錢權交易的性質,因此,從現有規定出發,無法將此種收受財物的情形認定為受賄,從而使一部分人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取消“謀利”要件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實質上,在禮尚往來的正常交往之外發生的沒有來由的錢物贈與,并且這種贈與是與國家公職人員的職務相關的,其實際上就是具有賄賂的性質,其行為本身就已經違反了公職人員的廉潔義務,已經引起了國民對該職務行為公正性的合理懷疑,就應當認定為受賄,盡管在此種情形下,認定存在相當大的困難,但這種認定困難不應成為將其排除在犯罪之外的理由。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理論上的爭議,消除司法實踐中的困惑。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自然便不再存在關于這一要件的性質之爭,同時受賄罪既遂、未遂的認定難題也得以解決,“收受行為”將成為認定受賄既遂、未遂的唯一標準,而這一標準也符合受賄罪的本質。
第三、能夠順應嚴厲打擊貪污賄賂犯罪的刑事政策,更好的履行國際條約中規定的義務。從世界其他國家刑法規定來看,只有極少數國家刑法,例如俄羅斯,關于受賄罪的定義中有“為他人謀利”字樣,絕大多數國家刑法的受賄罪都沒有這一構成要件,大多是根據受賄罪的危害程度,將受賄分為違背職務與不違背職務的受賄,并規定了輕重不同的法定刑。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并于同年對我國生效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15、16條規定,“公職人員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公職人員為其本人、其他人員或實體直接或間接索取、接受不正當好處,以作為其在執行公務時作為或不作為的條件”的行為。公約并沒有將“為他人謀取利益”作為公職人員受賄罪的成立要件。相類似的國際條約中關于受賄的界定也都沒有規定“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因此,無論從順應嚴厲打擊貪污賄賂犯罪的立法潮流,還是從更好地履行我國的國際義務來看,都應該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件。
四、結語
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既有利于避免法律規定上的缺陷和漏洞、解決理論界的爭議、消除司法實踐中的困惑,又能順應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犯罪的刑事政策、更好履行國際條約中規定的義務。以后可將受賄罪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受賄枉法、受賄不枉法等等,將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以及為他人謀取的是正當利益還是不正當利益作為劃分受賄不同類型的依據,并將其歸入量刑情節,以此來確定輕重不同的法定刑。
參考文獻:
[1]童建明主編.《新刑事訴訟法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年.
[2]陳瑞華著.《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卞建林,楊宇冠主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
[4]齊樹杰主編.《美國證據法專論》[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
唐祝凱,男,1976年生,漢族,山東人,就職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