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韜 閆子路 田曉峰
摘 要: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不斷完善有賴于規范化的制度約束,民商法就是這個關鍵因素,而誠實信用原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事立法在我們國家的司法領域對自身價值的更高追求,在物權法和債權法中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站在民商法的角度,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體現做了分析,對如何完善民商法中城市信用原則做了進一步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內涵;完善
誠實信用原則在當前經濟發展迅速的市場環境下有了新的寓意,人們對其的理解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變化,并越來越對其引起了重視。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體系中誠實信用原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和規律,在民商法中也要確立誠實信用原則地位,不斷促進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在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體現
誠實守信不僅是我國的優秀傳統,對于經濟交易來講,商人之間的生意關系都是建立好良好的信用之上的,是其立足于市場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一般理解為:在經濟運行中,經濟往來的雙方當事人按照當地市場經濟的制度,建立互惠性的經濟往來關系。雙方擬定的合同協議,必須是建立在彼此坦誠的基礎之上的[1]。在合同簽訂之后,就代表了改協議已經具有了法律效益,簽訂合同的雙方必須要嚴格遵守協議的上規定。在民商法中體現在物權法和債權法中。
在物權法中的體現:
第一,公信、公示。公信與公示在物權法中是重要的兩個原則。公信是指在所有權變更時,提供安全保障的交易環境。公示是對所有權的設立或轉移時對公眾群體公開,讓公眾知道所有權的變更,保障物權所有者的利益以及市場的交易秩序。公信與公示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為交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安全有序的保障。
第二,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規范了財產轉讓的行為,在當事人在進行財產轉讓時,第三方屬于善意取得這份財產的所有權。在財產原所有人想讓第三方退還財產時,則法律不予支持,只支持原所有人對轉讓人的訴求賠償。現在這一項制度已經得到了普遍使用,它真實反映出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平衡了轉讓財產所涉及的三方利益。
第三,相鄰權。相鄰權在民商法中是指不動產的使用人或所有人在面對相鄰關系時所擁有的權利。在使用此權利時要以不損害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損害了相鄰人的合法權益要及時制止并賠償損失。也就是在合理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相鄰人都有權要求其他相鄰人提供方便或者接受一定程度限制的權利,由此可以看出,相鄰權也是所有權的延伸與限制。
二、在債權法中的體現
第一,情事變更原則。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變更,不會產生不公平的后果,這也是情事變更原則的意義所在。在合同依法成立生效后,如果履行合同一方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無法繼續履行合同的義務與內容時,繼續發生原定效力,將會出現有失公平的效果[2]。法律為了避免當事人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承擔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得到意外收益,實現公平的角度,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允許解除或變更合同,免除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第二,擴展合同義務。傳統的合同理念根據現代的市場經濟發展也產生了變化,在原有的利益內容上進行了適度的延伸,同時也擴展了合同義務。在合同法中,合同義務的擴展能夠達到誠實信用原則所追求的利益平衡的目標。
第三,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與解除。在我國的合同法中,對要約承諾有著明確的規定,并且規定不可以隨意撤銷特殊要約。在簽訂合同之后,雙方都要履行合同中所要求的責任與義務,并且雙方不得私自隨意改動或變更合同內容或解除合同,如果無法事先約定或約定事由,則不能私變更合同內容或解除合同。
第四,歸責原則中的適用。現在我國的立法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侵權原則和公平原則,這種三元并立原則組成了歸責原則。在侵權法中,過錯侵權原則最能體現出誠實信用原則,運用法律和道德進行雙重規范,這個原則不但能夠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還能更加公正地判斷責任歸屬和利益損失分配。
二、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應用的完善途徑
1.明確界定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和外延
在司法實踐和法律的具體實施中,法律的基本構成要素至關重要,因此,要使誠實信用發揮作用就應當明確其內涵和外延,從根本上改變概念混亂的現狀。只有明確了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外延后,才能真正發揮法律法規應有的作用,發揮其中的制約作用和積極效果。
2.提高誠實信用原則的序位
隨著法律法規日趨完善和成熟,誠實信用的原則也一直處于探索時期,應當盡早將該原則的重要地位得以確定,并且將該項原則作為首要原則進行重視,并通過司法形式將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化,讓誠實信用原則以真正意義上的重要原則。
3.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可以通過加強市場主體的信用建設,不斷提高市場主體的自覺性,讓他們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約束,主動依法辦事,盡量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社會的信用體系應當不斷被完善,特別是對市場主體,要加強信用體系的建立,這是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需要更多的市場主體主動承擔責任,維持并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市場主體應當不斷提高法律的自身約束力,通過培訓或宣傳等形式,讓市場主體意識到信用建設的重要性,在不斷加強社會責任感及法律意識的同時,自己接受法律法規的約束,將信用看作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可持續資本,真切地推動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應用。
4.強化政府的監督力
政府應當加強監督和管理工作。在全社會構建信用體系中,政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其中的職能,通過多種手段促進信用建設,首先要確立信用的主體和客體,并對兩者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監督,監理相應的監督制度及引導機制,將個人及企業的信用信息公開透明化,監理完善信用體系及體制,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價值。
三、結語
民商法是市場規范發展的重要依據和保障,而誠實信用原則則是民商法的關鍵性行為準則,其地位也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在今后的法律法規中,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究誠實信用原則在社會經濟市場中的法治化、具體化路徑,充分發揮誠實信用原則的意義與價值,建立健全的誠實信用法律制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信用管理法律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東.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其完善路徑[J].人民論壇,2012,29:88-90.
[2]臧楠.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探究[D].沈陽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