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民法當中,善意取得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有利于對正常商品交換的維護以及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并促進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善意取得制度當中主要包含受讓人財產的取得是出于善意,通過有效法律行為取得財產,并是法律允許流轉的動產,再將財產轉讓人需要是無權處分財產的人,并已把標的物交付于受讓人,其中贓物與遺失物是并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性質為原始取得,并涉及到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筆者在下文中就動產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礎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動產;善意取得;法理基礎
1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也被稱之為即時取得,指的是無權處分他人標的的讓與人,把不法占有他人的標的交付給買受人,買受人得到此標的時是善意的,可以獲得此標的所有權,原所有人不可要求受讓人將此標的反還的一種民法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要點有三個:一是讓與人對占有財產不享有處分權與所有權,相反則非善意取得;二是讓與人和受讓人間的交易行為,即受讓人以買賣行為獲取此財產,若不是在法律行為基礎之上的行為,是一種事實行為,像繼承,是不會涉及善意取得;三是受讓人對讓與人無權處分此財產并不知情。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需求而制定了善意取得制度,這也是維護市場商品交易的一項重要規則。善意取得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商品交換秩序地維護,促進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發展,更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2分析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當中的法理基礎
關于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理論界對其法理基礎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偟膩碚f主要有五種說法,法律賦權、取得時效、占有效力、權利外形以及法律特別規定等。通過對各種說法的研究與比較,筆者認為權利外形說是比較合理的一種說法。善意取得隸屬于所有權取得當中的一種方式,也是物權變動的當中的一種, 對于動產物權來說,其公示的方法就是占有,這也是最具公信力,也是最具權利的一種效力。指的主要是推定動產占有人即為其權利人,例如國外相關法規指出,對于動產來說,占有則具備了和權利相關證書等同的效力。占有的公信力在于若受讓人對占有人非真正權利人不知情也不應知情的情況下,只是相信其占有即是有權占有并與占有人進行交易的,卻要被迫承擔占有人根本無權處分該財產行為無效的這種法律后果,在此種條件下對于受讓人來說是極為不公的。也是在占有公信力的基礎上,占有人占有了該物,則可以將其推定為該物的權利人。動產交易的過程當中,受讓人并不需要對交易標的物讓與人是不是具備所有權和處分權,實際上來看,若要求受讓人全面調查讓與人權利的真實性,這對于受讓人來說是過于苛刻的一種要求,有違公平,其權利和義務是不對等的。另外,如果這樣做的話,市場的交易程序會變得越來越繁瑣,也會顯著地增加交易的成本,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占有人即使并不是真正權利人,善意第三人在與占有人交易時不會受到其權利瑕疵帶來的影響,依然可以獲得財產所有權??梢赃@樣說,對于讓與人占有的公信力表征的權利來說,善意第三人出于善意的信賴,交付動產時,對無權處分行力具備的效力進行了補正,原權利人和無權處分物間的關聯也被斬斷。讓與人與受讓人雙方在交易時,不用再去對有無處分權進行調查,市場經濟交易也會更加便捷。因此,動產占有公信力即為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重要法理基礎。
但是,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當中的交易方式也向著多樣化在發展,交易當中出現物的占有和所有狀態不統一的情況日益增加,物的占有人并不是所有權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依然堅持通過占有權利對效力進行推定,勢必會導致權利認定和事實的狀態明顯的不符。若占有權利外形上無法成立,要怎樣使受讓人形成信賴,怎樣確定物權人失權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占有和所有權分離早已成了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一種常態,這是由動產交易實際而最終決定的,例如當前很多人買房、買車都是分期付款,而越來越多的各種分期買賣,使得所有權保留買賣出現了擴張,而占有的權利外觀效力的理論根基也被動搖。當我國所有權逐漸形成觀念化之后,占有和本權分離的情況日益增多,作為占有動產公未方法來說,占有的公信力無法完全公未動產權利狀態的這一缺點逐漸凸顯了出來。面對占有和本權分離情況越來越多的實際情況,對于交易安全及使得的保障顯得尤為重要,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則是在法律上對動態財產轉讓和靜態財產保護方面利益平衡之后將保護交易安全作為根本的目的對善意受讓人信賴利益進行保護的一種制度。但是,法律并不是將原權利人視為不存在,也在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當中進行了非常嚴格的限定。明確規定了其適用范圍以及法律的后果進行了規定,旨在對交易安全進行維護的基礎上,盡力對原權利人應有的利益進行保護。同時,占有人權利只是運用法律來推定出來的,如果原權利人具備了有效的證據,法律也自然會否認占有人權利。面對所有權觀念化的情況,占有公信力以及占有推定效力成為了要求明確規定善意取得構成的要件,并對什么才是善意進行科學認定,合理分配舉證責任,但是占有公信力依然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重要法理基礎。
3結論
綜上所述,占有是動產所有權表征的主要方式,也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針對動產的轉讓,合理地運用善意取得制度能夠有效地維護受讓人的權益,促進善意取得過程中各方的利益平衡,維護商品交易的秩序,推動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梅林. 不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要件認定研究[J].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83-87.
[2]楊皓麟. 論善意取得制度[J]. 品牌,2015,05:279.
作者簡介:
葛靜(1989~),性別,女,籍貫:河北邢臺,民族:漢,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