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寶貴的歷史發展機遇,江西作為全國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省份之一。因此,要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須在生態文明法律制度的框架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途徑和方法,為其保駕護航。
關鍵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法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在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必須重視法治。而江西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先行示范區的省份,需從法治保障問題入手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積累寶貴經驗,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
一、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法治保障的現實意義
要建設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需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途徑,充分發揮法治保障的作用,對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并把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進“十三五”規劃的任務目標,為綠色發展勾勒出完美“畫卷”。為貫徹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在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的關鍵之際,要充分發揮法治保障機制的作用,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構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江西樣板”的基本體系。
2.是助推綠色崛起的內在動力
國務院批復我省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江西綠色崛起迎來了寶貴的歷史機遇。由于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當前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優勢壓力較大,礦山開采帶來的環境污染治理壓力較大等等,這些困難和問題的解決恰恰離不開法治保障機制的運轉。因此,在我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同時,要依靠法治來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把我省打造為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
二、當前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法治保障困境
1.江西特色的地方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全省人大常委會出臺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共50多件,這些法規將環境資源各大要素進行分割,呈碎片化管理,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如在生態補償方面的規定還比較零散,至今未形成統一、 完整、成熟的綜合性生態補償法規,無法滿足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要求。如《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僅是政府規范性文件,只能作為編制各級各類規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重要參考依據,缺乏法律的剛性約束力。
2.地方環保執法、司法缺位
由于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中的證據標準與刑事訴訟法的證據規定不完全統一,部分環境執法人員固定證據的意識和提取證據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導致證據銜接問題在工作實踐中較為突出。加之,有些市縣區行政執法人員素質較低,執法不規范、不嚴格,造成了嚴重的“以罰代刑”問題,從而偏離了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法治軌道。
三、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法治保障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貴在先行先試,須構建完善的法治保障機制,才能為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掃除障礙,突破瓶頸,從而能持續健康發展。
1.牢固樹立生態法治理念
一是加強我省各級領導干部生態法治理念教育。要充分發揮全省各級黨校在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中法治教育的引領作用,豐富生態法治教學內容,尤其要著重把新環保法和本省具有地方特色的環保法規納入到主體班次的干部培訓教學計劃中,使我省各級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以生態文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糾紛;二是強化我省普通市民生態法治理念培養。構建全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法治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從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普及和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教育,從而可以打造一支既懂得環保知識又知曉相關法律法規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主力軍;三是大力支持地方企業生態法治理念宣傳。各級地方政府要從政策上大力支持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生態法治理念上的認同,鼓勵創建綠色環保品牌,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
2.健全完善江西特色地方生態法規體系
首先,創新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地方立法方式。我省地方立法應當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權利和義務,為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以及重大決策提供具體的實質性規定和可操作的程序性規定;其次,豐富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地方立法內容。通過立法明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和原則、戰略目標和基本制度;明確我省生態紅線,內容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和建設、保護和治理、保障措施、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監督機制、法律責任等,力圖通過設計符合我省實際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法治的力量引領和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3.強化環境保護執法體制和監督機制
首先,要加大懲治力度。依照新環保法及相關的地方法規配套辦法,對嚴重破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行為,采取嚴厲的懲治措施,對違法企業堅信“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狀況,加大處罰額度,提高違法成本。其次,要強化監管力度。一是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環保監管部門的財政投入,建設和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執法隊伍,提供較為先進的專業檢測設備,為增強全省各地環保監管能力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二是構建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政績考核體系。確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成果績效考核指標,明確各級環保監管部門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地位,從而更好地發揮監管職責。
4.夯實公平正義的司法環境
一是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建議由有關司法機關作牽頭單位,公安、環保、食藥、衛生、質監等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同時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工作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加強對其運行的監督與引導。二是拓展檢察機關在環境生態保護中的職能。檢察機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可以設立專門的生態保護檢察機關,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同時做好危害生態文明建設的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對不公正的環境侵權訴訟判決提起抗訴。
參考文獻:
[1]謝章瀘,蔡琳璐.關于加強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立法的思考.時代主人,2015(11)
[2]穆華桂.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路徑思考.湘潮,2014(8)
作者簡介:
殷智通(1983~),男,籍貫:江西,單位:中共撫州市委黨校,職稱:助教,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