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元
摘 要:建立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偵查部門在對刑事案件立案后及時告知檢察機關,則可以有效解決檢察機關"知情難"和監督滯后的問題,提高檢察監督能力,促進司法公正。為進一步提高法律監督效果,促進偵查機關規范刑事立案行為,促進依法辦案,確保司法公正,筆者就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以及具體運作規程,談些粗淺的認識,以求教與同仁。
關鍵詞:告知制度;意義;依據;規程
一、關于刑事立案告知制度的概念
什么是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沒有明確的概念和規定。從開展刑事立案監督和告知形式的特征來講,筆者認為,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指根據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偵查機關在對刑事案件決定立案偵查后一定時限內,向同級人民檢察院告知刑事立案的相關信息資料,接受法律監督的制度。
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告知義務主體,是負有刑事偵查職責的公安、國家安全、監獄、軍隊保衛部門、海關緝私等具有刑事案件偵查權的司法機關。②接受告知的主體機關,是負有告知義務機關的同級檢察機關。③告知的內容,是偵查機關關于刑事案件立案的相關信息資料。④告知要在規定的時限內進行。⑤告知的目的,是確保法律監督機關關于刑事立案活動的知情權,將偵查機關的全部立案活動置于同級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之下,使法律監督與刑事偵查活動趨于同步,便于法律監督機關履行職責。
有些學者和專家針對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等刑事案件偵查部門監督滯后,不能全面實施法律監督的現象,為適應立案監督的需要,建議建立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向人民檢察院備案制度,自案件線索到公安機關,就是立案監督的起點。建議刑事訴訟法規定公安機關在一定時間如7天,對其期間接受的報案、控告和自首作出立案或不立案決定的情況向人民檢察院報送,統一格式(如表格),內容簡明扼要地反映出受理時間、大致案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處理結果。這樣,人民檢察院能夠及時全面掌握公安機關立案工作情況。
上述觀點的目的和措施與筆者的觀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筆者認為,備案是下級機關將有關情況報呈上級領導或者主管機關以存檔備查,單位之間存有隸屬關系,監督的目的性不強,不能體現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本質屬性。
二、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的現實意義和法律依據
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由法律監督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是司法實踐中進一步規范偵查機關的刑事立案行為,解決偵查機關刑事立案行為不規范,促進司法公正的客觀需要。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檢察機關對刑事立案活動有效實施法律監督的客觀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利。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
本條中的"檢察",既是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在此專指對刑事訴訟的監督活動。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進行刑事訴訟都必須遵守本規定。
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專門法律監督機關,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施法律監督的職責。從法律監督的本質屬性來講,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活動的監督應當是動態的、全方位的,包括從立案、偵查、退回補充偵查、審判、延期審理、執行等所有訴訟活動。負責刑事偵查的機關或部門,也具有主動接受法律監督的義務,主動將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變更強制措施等訴訟行為,置于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之下,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創新方式,為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供更為廣闊、便捷的渠道。
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可以解決對偵查機關刑事立案情況了解較少,監督工作滯后的問題,促進偵查機關進一步規范對刑事立案工作的管理,促進司法公正。便于檢察機關及時準確地掌握偵查機關刑事立案,和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情況,縮短偵查活動與檢察機關訴訟監督之間的時限,使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訴訟監督工作與偵查活動趨于同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開展刑事訴訟監督工作。確保偵查機關或者偵查部門刑事立案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合法性和公證性。
(二)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是保障法律監督機關對刑事立案工作的知情權,確保法律監督工作順利進行的需要
知情權是保證法律監督職能正常發揮的前提和基礎,不能充分保障知情權的監督,是難以收到應用的監督效果的。
刑事立案活動,屬于公安等司法機關的職權,由于職責分工、訴訟期限、案件的性質和處理流程等多種原因,在當前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相關制度下,一些重大、有一定影響的案件,經過一定的時限之后,由偵查機關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捕、移送審查起訴,接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但是,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具有"完全的獨立性",檢察監督很難深入其中。對已立案但未提請逮捕的案件公安機關大多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由于法律沒有規定其告知檢察機關的義務,使檢察機關很難了解到具體案情。監督就難以有力地進行。這樣就使一些案件,因社會危害性較輕微,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等原因,偵查機關在立案后,沒有經過檢察機關的審查和實施相應的監督程序,直接作了撤銷案件處理,甚至,有一些案件根本就沒有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刑事立案。
造成法律監督滯后和監督范圍過窄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刑事案件偵查部門又不主動報送關于刑事立案的信息資料,從而不能有效保障法律監督機關對刑事立案活動的知情權。有些刑事案件,是否能夠移送檢察機關接受法律監督,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移送,幾乎全部由負責立案的偵查部門一家說了算。究竟有多少案件,沒有移送檢察機關接受監督,檢察機關卻無從知曉。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在于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檢察機關的知情權入手。通過實行刑事立案告知制度,讓偵查機關在對刑事案件立案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客觀準確地向同級檢察機關提供關于刑事立案相關的法律文書、案件事實和證據情況。為法律監督機關開展監督提供必需的條件,確保法律監督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劉德華,張力,李金寶.刑事強制措施通知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人民檢察,2015(14):80.
[2]解寶虎,張梅.健全三項制度,做好未成年刑事檢察工作[J].方圓,2014(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