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李夢園 孫浩
摘 要:明確電信法的概念與特征等基本理論問題是推進電信法制建設的前提。電信法的突出特征是非對稱管制,并對各國《電信法》基本問題進行簡要梳理,從而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電信法;概念;非對稱管制
一、電信法的概念
參照我國《電信條例》規定,我們認為電信是指利用有線、無線的電磁系統或者光電系統,傳送、發射或者接收語音、文字、數據、圖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動。這種活動表現為電信業務經營者提供各種電信業務的行為,如電話服務、電報服務、數據服務、圖像服務以及多媒體通信服務等等。那么筆者認為,電信法是調整電信領域內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在電信活動中,電信管理部門、電信企業、電信用戶之間及其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由此可以看出電信法調整的關系有:1.電信管制部門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相關主管部門的關系;2.電信管制部門與電信企業之間的關系;3.電信企業與電信企業之間的關系;4.電信企業與電信用戶之間的關系。前兩種關系屬于行政法律關系,是電信管制法調整的范圍,也是各國電信立法的重點;后兩種關系屬于民事法律關系,是民商法調整的范圍。
二、電信法最顯著的特征——不對稱管制
不對稱管制,是指為了扶持鼓勵新興電信企業的成長,防止濫用網絡優勢或競爭優勢的行為。筆者認為,只要管制機構旨在通過區別對待的方法規制市場主體,都可歸結為不對稱管制。電信監管機構對擁有不同市場影響力的電信運營企業采取不同的管制方式,適當限制傳統電信企業不合理利用已經形成的網絡優勢,特別是對由于壟斷經營而形成的主導電信企業的競爭優勢予以嚴格管制。非對稱管制是各國政府在電信業開放初期,為促進有效競爭采取的政策。
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面性,對于不對稱管制來說,雖然它具有反向歧視特征,即為平衡平等權而設定的補償性正義,也即形式上的不平等實質上的平等,這不僅有利于校正不平等的初始條件,限制主導業務經營者進入新的或正在形成的市場,給新經營者以更寬松的發展環境,以達到競爭條件的平衡,而且還有利于增強通信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主導經營者盡快適應國際競爭形勢。但是,同時又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對在位運營商和新進入運營商的行為都造成扭曲,從而使電信管制變得異常艱巨,并且影響企業投資和創新激勵。
三、各國《電信法》比較
縱觀國際可知,美國1996年出臺,立法宗旨是推動全面競爭,放開所有的市場分割和限制,使得經營長話業務的公司與經營本地業務的公司之間、有線電視公司與電信公司之間能夠互相進入對方市場。英國1984年出臺,在其頒布后,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英國電信公司電信業務壟斷經營權、出售政府擁有的英國電信51%的股權、設立管制機構電信辦公室等。德國1996年新《電信法》出臺后成立了新的電信管制機構,并從1998年1月1日起全面開放德國電信市場。法國1996年出臺,在經濟、財政和工業部下設立郵電管理局,同時還設立電信管制機構——電信管制局及頻率管理局。巴西1997年出臺,依照《電信基本法》設立了電信管制機構——國家電信監管局,負責電信市場監管,而巴西通信部負責研究和制訂電信政策。澳大利亞1991年制定《電信法》,在電信市場引入競爭。而中國,至今也沒有完善的《電信法》。
四、我國《電信法》的孕育歷程及主要內容
1980年我國開始正式起草《電信法》的工作;1988年《電信法》起草工作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1993年《電信法》起草工作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2000年被稱為“小電信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出臺;2001年《電信法》起草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2003年《電信法》列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2004年信產部第6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電信法》(送審稿),并提請國務院審議;2006年《電信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該年的立法計劃;2007年國務院法制辦組織專家評議工作正在進行。
《電信法》的八個主要內容是:電信監管機構構成和職責、電信市場準入條款、電信網網間的互聯互通、配置電信資源、電信資費的管理、電信普通服務及補償機制、電信建設、電信網絡與信息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曾參與了信產部2003年10月形成的《電信法》草案討論。他認為,在電信法的互聯互通監管方式上,可以借鑒類似的監管形式。為保證互聯互通爭議訴諸電信監管部門以后處理過程與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公開性,也為了更好地發揮專家的作用,他建議電信法在現行的專家公開論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專家初步裁決制度,使專家裁決具有更大的法律效力。電信監管機構在接到申請裁決請求后,隨機抽取并邀請電信技術、經濟、法律方面的專家進行初步裁決,并根據初步裁決意見對爭議作出最終裁決。專家裁決制度的具體程序,由電信監管機構另行制定。電信監管機構最終裁決改變初步裁決的,應當說明理由。
作者簡介:
劉巖(1990~),男,河南漯河人,漢族,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碩士。
李夢園(1992~),女,山東東營人,漢族,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碩士。
孫浩(1991~),男,山東聊城人,漢族,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