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兵 張花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實際,從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入手,借鑒現有法律關于逮捕必要性標準的有關規定,著重分析了《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關于羈押必要性標準的相關條款,厘清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相關概念,當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及不足,并對如何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從原則、宏觀把握、微觀設計三個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捕后繼續羈押;標準;刑事執行檢察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首次規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對此加以完善,2016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實施《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案件辦理程序做了進一步細化,雖然上述三部法律對羈押必要性審查主體、程序、標準予以一定程度的規范,但司法實踐中,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在具體適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概念的厘清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淵源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新增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從立法意旨來看,增設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變過往“一押到底”的羈押狀況,劍指司法實踐中常見的超期羈押頑疾和不必要關押問題。在我國當前捕押合一的構架下,羈押必要性蘊于逮捕的標準設定中,即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尚不足以防止社會危險性發生的。從制度設計來看,采取其它強制措施尚不足以防止社會危險性發生的從而將逮捕羈押作為最后的手段,體現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的必要性要求。然而,理論上講,犯罪嫌疑人被批捕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偵查等訴訟活動的開展,案件事實及相關證據會發生變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身體情況等亦會發生變化,這些都會影響對羈押必要性的判定。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可以使案件承辦人謹慎適用逮捕權,從而有效降低犯罪嫌疑人羈押率。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限定
針對不同刑事訴訟階段的羈押,學界出現了“逮捕羈押”、“偵查羈押”、“捕后羈押”、“未決羈押”、“審前羈押”等各種提法,內容各異。在刑事訴訟各羈押階段,均有可能會出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繼續羈押而繼續羈押和需要繼續羈押而未繼續羈押的情形,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會涉及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各個訴訟階段,同時也會涉及到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逮捕后是否需要變更強制措施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后是否需要逮捕的情形。但是,根據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于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羈押必要性審查應限定為批準逮捕之后不需要繼續羈押而繼續羈押的情形。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分類
可以說羈押必要性審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法律監督過程,包括監督信息的獲取、監督程序的啟動、監督事實的查證、變更建議的提出、變更建議的采納。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是指在啟動審查程序、評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否具有繼續羈押的必要性,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以及采納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時所應遵循的各類準則的集合或統稱。其作用是用以判斷是否啟動羈押必要性程序,是否具有繼續羈押的必要性,應變更為何種強制措施或者釋放以及是否要實際執行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因此,參照刑事案件的辦理流程,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當依據辦案階段分為啟動標準、評估標準、建議標準和采納標準。
二、當前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及不足之處
(一)當前,有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并不明確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僅第九十三條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做了原則性規定,對于如何判斷有無羈押必要性卻只字未提。《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雖然規定了檢察機關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的八種情形,但是規定的較為原則,且主要參考逮捕審查標準來設定,致使實踐中缺乏可供參照的具體標準,從而導致各院在辦理案件時標準各異、寬嚴不同。《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雖然規定可以和應當提出變更強制措施建議的情形,但是第十八條有關可以向辦案機關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建議的制度表述中,無論是“不予羈押不致”還是“社會危險性”都規定的相當抽象,可操作性不強。在其它證明規則未建立的情況下,羈押必要性成為實踐中的證明難題。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立案標準與建議標準合一
根據《規定》第十二條“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具有本規定第十七條、十八條情形之一的,檢察官應當制作立案報告書,經檢察長或者分管副檢察長批準后予以立案”、第十七條“經羈押必要性審查,發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辦案機關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意見……”、第十八條“經羈押必要性審查,發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現,不予羈押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可以向辦案機關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的規定,可見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立案標準與建議標準一致。立案標準與建議標準合二為一,立案后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審查,后續審查內容與立案前審查內容是否一致?顯然,如果立案標準與建議標準一致,立案后就可以直接決定建議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但實際上,立案標準只是判斷一個案件是否成立的初始標準,立案后還存在不宜建議變更強制措施情形,至于是否需要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還需后續對相關證據及法律文書審查后方可確定。因此,筆者認為羈押必要性審查立案標準與建議標準不宜一致。
(三)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建議標準與辦案機關(部門)采納標準不一
雖然《規定》規定了應當或可以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建議的十六種情形,規定了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建議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標準,但是對于辦案機關(部門)應否采納的標準卻無相關法律規定。司法實踐中,往往存在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與辦案機關(部門)存在認識不統一情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經綜合評估認為不羈押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而向辦案機關(部門)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辦案機關(部門)根據具體案情認為有羈押必要性,而不采納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建議,從而影響到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辦理案件的積極性。因《規定》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出臺,其對檢察系統內部具有約束力,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依《規定》的十六種情形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建議時,被本院自偵部門、公訴部門采納率較高,而對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不具法律約束力,建議被采納率較低。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設立原則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應突出非羈押價值導向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設定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權,改變以往捕后羈押措施被變相利用為偵查手段,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區分情況一押到底的做法。故在設定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標準及具體實施時,應當樹立羈押謙抑理念,將有羈押必要與逮捕必要性區分開來,在對捕后是否有繼續羈押必要的工作理念從偏重打擊犯罪的立場轉換到偏重人權保護的立場,突出羈押必要性的人權保障功能,減少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必要的羈押。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內容應當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要求適用強制措施時實行比例原則。比例原則要求國家在保護公民權利與保護國家、社會利益之間保持一種合理的比例和平衡關系。因此,依據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在設立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時應充分考慮涉犯罪嫌疑人的各種因素及其對羈押必要性的影響力,將主觀惡性較大、人身危險性較大、拒不認罪、違反監規的犯罪嫌疑人與主觀惡性較小、人身危險性較小、認罪態度較好、遵守監規的犯罪嫌疑人區別對待。
(三)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標準應適度考慮非訴訟利益
在設立羈押必要性標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羈押對訴訟過程、訴訟相關人員的影響,還應考慮一些非訴訟利益。例如,在設計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刑事和解制度。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初衷在于保障人權,但是考慮到社會效果,我們也應當充分考慮被害人想法與權益。將刑事和解作為審查標準的事實內容,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案件處理,及時履行賠償義務、消除案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建議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宏觀把握
(1)應設立明確、統一、具體的審查標準。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對何種情況下適用羈押措施規定的相當明確,這樣一方面保障了法律規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排除模棱兩可的適用情形起到了限制羈押適用的作用。筆者建議,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具體適用標準,對何種情況屬于有羈押必要性應當建議變更強制措施、何種情況屬于無羈押必要性應予以明確,使得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建議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標準與辦案機關(部門)的采納標準相統一。同時,通過發布新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將審查標準加以細化,使得羈押必要性的標準具體可操作,避免因羈押必要性規定的過于原則而帶來執法上的便宜主義傾向。
(2)建議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標準應嚴于立案標準。《規定》設置的立案標準與建議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標準一致,但筆者認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標準應嚴于立案標準。筆者建議,立案標準可借鑒《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均可立案。具體辦案程序為:首先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所有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初審,經初審符合上述條件之一或者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親屬、辯護人申請的,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辦案檢察官報經分管副檢察長批準立案,后經審查符合《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情形之一的,可以向辦案機關(部門)提出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
(3)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相關配套制度。要準確適用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需要在準確、全面了解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個人基本情況、案件情況及社會危害性信息的基礎上加以綜合評判。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準確適用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加以保障,如案情信息收集通報機制與公開聽證制度。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微觀設計
(1)捕后證據與事實是否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涉及根據捕后偵查工作的進展,是否出現指向犯罪嫌疑人無罪、罪輕的證據。是否經查證屬實現有證據指向的犯罪嫌疑人罪名并非必須羈押的罪名,甚至沒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則認為無羈押必要性。
(2)捕后犯罪嫌疑人是否出現因身體原因不適宜繼續羈押的情形。主要包括捕后發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或處于懷孕、哺乳期,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未成年人、年滿65周歲的老年人、殘疾人且身體狀況不適宜羈押的,或系生活不能自理人的唯一扶(撫)養人的,對其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認為無羈押必要性
(3)捕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積極退賠、退贓,是否取得被害方諒解,矛盾是否已經化解。在進行審查時
應當給予被害人諒解程度的考量,對于人身損失已經積極退贓或者積極賠償經濟損失的,或者有效控制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失,并獲得被害方諒解的,如矛盾已經化解,可以認為無羈押必要性.
(4)捕后案件事實是否已基本查清,證據是否已收集固定。在此基礎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認罪態度較好;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自首或立功情節;羈押期間能否自覺遵守監規服從監管;是否接受教育并具有悔罪表現;能否阻止或者檢舉他人破壞監規或者其他違法行為進行綜合考量。
(5)羈押期限的考量。如出現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期限將超過依法可能判處的刑期,或者羈押期限屆滿案件不能審結情形的,則認為無羈押必要性。
(6)解除羈押的排除因素。以下為有羈押必要性因素:如犯罪嫌疑人不自報身份,或者批準逮捕后經查犯罪嫌疑人所報身份不真實等情況;存在可能妨害刑事訴訟活動的因素,不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毀滅、偽造、轉移、隱匿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自殺或者逃跑的;可能有礙本案或者其他案件偵查的情況的。
注釋:
①萬建成,薛潔松.《捕后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研究》,載《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10月第20卷第4期,第30頁。
②陳克義:《羈押必要性審查中的現實問題與思考》,載《中國檢察官》2014年第15期,第65頁。
③萬建成,薛潔松.《捕后繼續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研究》,載《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10月第20卷第4期,第31頁。
作者簡介:
盧小兵,男,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檢察院監所處處長、檢察員;
張花,女,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檢察院監所科檢察員,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