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余 李參軍
賞析一道頗具沖擊力的中考題
管 余1李參軍2
(1.河北省興隆縣三道河鄉中學,河北興隆 067301 2.陜西省戶縣大王初級中學,陜西西安 710301)
2016年江蘇省某市中考物理試題第26題的答案一公布,立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筆者認為,通過對這道考題本身及其爭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對我們今后的教學和命題都會有不少的借鑒作用,現談談筆者對這道題目的看法.
(2016年江蘇泰州中考物理第26題)在“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的因素”實驗中:
(1)壓強計是通過U 型管的________來顯示橡皮膜所受壓強大小.

圖1
試題一公開,網上隨即出現對試題的解答,其中最為流行,也比較為公眾所認可的答案是:(1)兩側液面高度差;(2)乙;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不能;沒有控制金屬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可以說,這種答案也代表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的想法.
但是,隨后官方給出的答案卻是:(1)兩側液面高度差;(2)乙;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能;因為鹽水的深度小,但液體壓強大,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
顯然,答案爭議的焦點在于比較圖乙和圖丁能不能初步得出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的結論.
持否定態度一方的主要理由是:根據運用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在探究液體的壓強與密度的關系時,只能改變液體的密度,而同時必須保持液體深度不變.而圖乙和圖丁液體的密度和深度都不同,沒有控制深度不變,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因此實驗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而命題者的解釋是:前面已經有“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結論了,那么在后面的實驗中就可以利用這個結論分析其他的實驗現象而得出結論:如果液體的壓強與密度無關,則鹽水的深度小,壓強應該也小,但是現在鹽水的壓強反而大了,這就說明液體的壓強與密度有關,而且是深度相同時,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命題者的意圖:筆者通過QQ群討論得知,此題來源于某學生的一個創新實驗,是這個學生的創新實驗給了命題者以啟發,從而想到出這樣的考題的.命題者的意圖是告訴廣大師生:做題、做實驗時,都要有“思考”意識,不能憑借“熟悉”做題,不能憑“經驗”做題,而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景來做題.
質疑者的聲音:雖然命題者對自己的答案作出了看似較為合理的解釋,但是網上仍是質疑聲不斷,其中典型的幾個說法有以下兩方面.
(1)題目問法不明確.如果作為正規的實驗,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系時,必須控制深度不變,命題者所給答案顯然錯誤.而如果作為初步結論,運用推理,命題者給出的答案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是以前面壓強隨深度增大為提前的,而題目卻問的是“比較圖乙和圖丁,……”這里似乎沒有提到“結合前面的結論”呀.如果命題者在這里明確“結合前面得出的結論”,則命題沒有爭議,師生據此提示也大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2)前提條件模糊.爭議中,不少教師認為,做物理實驗時,是先完成實驗,最后才分析數據,這樣以前面的實驗結論作為后面實驗的前提就不存在合理性了.還有教師認為探究幾個因素的分實驗應該是并列的,沒有誰先誰后的問題,實驗不應該以一個分實驗的結論作為其他實驗的前提.總之,就是認為命題者推理的前提存在問題.通過網上的爭議筆者發現:對此題評價很高的教師不少,而且有不少的名師,他們認為本題考的是假設與推理,有助于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從死扣控制變量法中醒來,學會更靈活地分析和處理問題.而更多的教師則是對這道題目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有些教師希望把兩種有爭議的答案閱卷時都作為正確的答案,而究其實質,就是為了減少閱卷的爭議和試題本身對師生的沖擊.
針對上述爭議,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對于普通的教師,在注重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注重創新教學,不斷增強自己的創新教學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教學能力,緊跟形勢的發展,以避免被社會淘汰.對于教師,我們更應該學會指導學生靈活地、積極地、變通地分析、處理、解決問題,不能總被一些固化的思維模式所束縛,要學會開闊思路、大膽創新.
而對于命題者,創新的意識、方法固然重要,也是我們教學今后突破的方向,但是畢竟我們的傳統缺少創新,所以命題不宜太過超前,而且更應注意題目表述的嚴謹,在必要的時候,要盡量多給考生提示,使自己的意圖更加明顯,我們需要的是引導考生學會創新,而不能故意隱而不露給考生挖坑.這樣的考題才會為廣大師生樂于接受,也才會對創新思維的提升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
上述爭議看似是對試題本身的爭議,其實更主要的是新舊兩種教學理念的交鋒,即傳統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理念的交鋒.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于試題本身,從大的方面說,試題立意于創新,不局限于控制變量法的束縛,命題思路清新,是值得今后廣大命題者肯定與借鑒的.但是,從細節方面說,題目沒有提及推理,對考生沒有必要的思維暗示,導致很多考生只注重實驗,從而陷入運用控制變量法的死穴.如果題目改為“結合前面的結論,比較乙和圖丁,能……”則會更加嚴謹,也就避免了爭議.
關于試題的評卷,筆者不知道最后是如何處理的.但是如果以命題者所給答案作為唯一正確的答案,肯定會引起很大一部分師生的不滿,筆者比較折中的想法是兩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算正確.
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