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平 鄭翔
摘 要:當前執法環境下,“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的理念價值的日益顯現,對于提升檢察工作親和力在各級檢察機關中已經形成共識,因此對基層檢察機關特別是一線辦案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生態檢察部門。本文就從影響當前生態檢察的形勢、親和力因素,并結合司法實踐闡述如何提升親和力。
關鍵詞:延伸職能;生態檢察;親和力
目前,檢察機關的親和力在新形勢下群眾認同度還不夠彰顯,與群眾的期待和要求還有差距,只有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轉變執法理念,創新執法辦案,才能大力提升檢察機關的親和力。
一、生態工作面臨的形勢
生態檢察部門是近年來各地根據當前的形勢新成立的部門,多數部門的前身系林業檢察部門,大部分的職能同之前的林業檢察部門的職能相同,與林業檢察部門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許多與生態相關的罪名,如污染環境、非法采礦等等,而涉及這些環境、國土、動植物等資源犯罪的罪名,絕大多數是涉及民生,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生態部門除了應依法嚴懲生態類刑事案件確保案件的公平正義,還應改變就案辦案的思維方式,察覺案件背后的問題,積極探索延伸檢察職能,確實做到“人民檢察為人民”的執法理念。
二、影響親和力的因素
親和力主要是群眾對檢察機關自身形象的一個感受作出評價的情況,而這種評價的主體是群眾,群眾包括了主要包括直接接觸的檢察工作相對方,比如說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控告人、申訴人等案件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等訴訟參與人;或者是與檢察業務發生直接關聯、同檢察機關保持長期的、經常交往的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如黨委、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等。①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群體中,對檢察機關親和力的評價標準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比如案件當事人,其與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是直接接觸的,其又帶有自身的訴求和心理預期,因利益的問題,其評價具有主觀性,尤其是無法滿足的時候,往往可能做出負面不公正的評價。因此,我們應當看中社會公眾對檢察親和力的評價,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
(一)外部因素
1.新媒體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形式,例如電視、報紙,如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更為迅速。在此背景下,對檢察機關的工作要求就更高了,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操守,特別是接待群眾的時候,對待方式、對待方法都要注意,因為任何工作都可能成為新媒體發布的內容,成為輿論的焦點,對檢察工作產生影響。
2.檢察工作的淺顯認識
檢察工作本身要求法律專業性,但大多數群眾這方面的知識匱乏或者對這方面的認識淺薄,經常根據自身的價值觀來評價檢察工作,這就容易導致與群眾的思想觀念有一定的沖突,造成群眾對檢察機關的執法行為產生不正確的理解,勢必會加劇群眾對檢察工作產生質疑,必然造成檢察親和力的降低。
3.社會誠信的缺失②
目前社會中普通存在不信任感,主要是因為社會成員之間誠信的缺失,食品、藥品、環境等等各種負面新聞隨之而來,導致群眾對執法部門的執法能力產生不信任,長此以往,面對檢察機關執法人員的時候,這種不信任加劇,隨之對檢察親和力大幅下降。
(二)內部因素
1.執法能力
在當前生態工作中,確實存在少數檢察干警在執法辦案過程中不細致、不到位,缺乏群眾意識,導致在客觀上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由此對執法親和力產生負面影響。
2.工作作風
基層檢察干警在執法辦案過程中,舉止是否文明、態度是否認真都是群眾直接感受到的,尤其是在面對生態類案件的時候,是否能夠對人民群眾切實關注的問題進行梳理,對人民群眾訴求進行收集與分析,能否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做好有關案件和程序的釋法說理工作③。
三、提升路徑
檢察親和力,是檢察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執法公平正義,讓群眾對檢察機關的增強信任程度及信賴感,使其愿意與之親近。筆者將結合其所在的基層檢察院通過兩方面來闡述在實踐中生態檢察如何提升檢察親和力。
(一)外部路徑
1.分析外部主體與之關系
親和力就是主動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建立起檢察機關與群眾之間良性互動的檢民關系,④指對檢察機關的認同度、滿意度、可接受程度。生態檢察工作大多數是涉及民生的司法需求,在履行檢察職權過程中應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新期待,增強其認同感。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公平正義得到實現,做到打擊犯罪與預防犯罪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提升外部主體對檢察機關的滿意度。就拿筆者所在的永安市院來說,從2013年針對林區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螞蟻搬家”式零星盜伐頻發的現狀進行整治,經過整治,“螞蟻搬家”式零星盜濫活動已得到全面遏制,從源頭上減少和遏制破壞森林資源犯罪行為,維護了林區穩定,而這一做法得到大幅提升了檢察親和力。
2.參與社會管理創新⑤
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既是檢察機關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角色體現,也是提升檢察工作親和力的陣地和平臺。⑥比如,永安市院于2012年起依托“兩法銜接”工作平臺,依法履行監督職能,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席會議制度,牽頭召集國土、工商、水利、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永安市母親河——巴溪流域污染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并及時總結、歸納經驗成果,輻射推動各河道流域綜合治理,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3.延伸檢察職能
當前檢察工作貼近群眾不足、社會知曉度不高,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提升檢察親和力,就必須加強檢察機關與鄉鎮基層、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溝通聯系,將特定檢察理念通過具體糾紛解決加以宣揚,繼而融入民眾內心。⑦如永安市院2011年起就設立了“一鎮、一企、一園”⑧的檢察聯絡室,定期走進機關、企業、農村,運用“定點+巡回”的工作法,將收集到的各方意見、群眾輿情反映及基本案件等情況分類整理,分析研判后,積極穩妥處理,增強了社會知曉度。
(二)內部路徑
1.轉變執法辦案方式
辦案是提升親和力的直接途徑,對案件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等外部主體而言,辦案效果是最能體現檢察權運行過程和運行結果,因此,檢察人員應注重規范執法,尤其是語言文明,增強合理的釋法說理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給訴訟參與人;另外要重視思考如何有效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在打擊犯罪和恢復社會關系中尋求平衡點,增加和諧穩定。
2.提升素質改進作風
干警的辦案能力的高低、執法的優劣,將嚴重影響著檢察親和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培養業務專家,提升每一名檢察干警的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狠抓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線。明確廉潔是行使檢察權的可靠后盾,也是親和力的有力支撐點,從道德角度層面規范自身行為;從執法辦案、生活作風方面規范廉潔自律。
3.推行檢察工作透明
司法的公開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只有透明化才能讓檢察權被公眾了解,執法人員才被監督和接近,這樣檢察權才具有親和性。因此要按照高檢院關于檢務公開的要求,完善公開的內容,豐富公開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增強執法的透明度,保障群眾對檢察工作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以此增加檢察工作的可接受程度。如現在最時尚的宣傳檢務公開的方式就是微信、微博等形式,不僅能與群眾互動,還能向群眾展示檢察人員的執法辦案,便于檢察親和力輻射到社會中。
注釋:
①羅兆丹.《檢察親和力的內涵和價值分析》.廣西法制日報,2014年1月30日第005版.
②劉榮.《從執法公信力角度談公訴人如何提高維護公平正義能力》.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2月.
③劉榮.《從執法公信力角度談公訴人如何提高維護公平正義能力》.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2月.
④羅兆丹.《檢察親和力的內涵和價值分析》.廣西法制日報,2014年1月30日第005版.
⑤何澤中.《檢察工作親和力的價值追求和實現路徑》.人民檢察.2013年第20期.
⑥參見劉祥福,周圣洲:《試論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定位及途徑》,《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5期.
⑦何澤中.《檢察工作親和力的價值追求和實現路徑》.人民檢察,2013年第20期.
⑧“一鎮、一企、一園”指永安市曹遠鎮、林業龍頭企業永林集團、浦嶺汽車工業園.
參考文獻:
[1]程廷霞.《基層檢察機關提升執法公信力、親和力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14.4(上).
[2]羅兆丹.《檢察親和力的內涵和價值分析》.廣西法制日報,2014年1月30日第005版.
[3]劉榮.《從執法公信力角度談公訴人如何提高維護公平正義能力》.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2月.
[4]何澤中.《檢察工作親和力的價值追求和實現路徑》.人民檢察,2013年第20期.
[5]劉祥福、周圣洲:《試論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定位及途徑》,載《中國檢察官》,2011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吳永平系永安市人民檢察院生態資源檢察科科長,檢察員。
鄭翔系永安市人民檢察院生態資源檢察科檢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