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郭 巍
(1.秦皇島規劃局海港分局;2.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日本首都圈建設經驗對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的啟示
□宋英杰1郭 巍2
(1.秦皇島規劃局海港分局;2.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參與國際分工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意義十分重大。為此,本次著重分析了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的現狀,學習與借鑒了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設的寶貴經驗,并結合京津冀區域發展實際提出了參考對策,以為該區域城市群的打造及經濟協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京津冀;協同發展;日本首都圈
京津冀三地土地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2.3%,常住人口約1.2億,2016年三地GDP產值規模達7.5萬億,約占全國GDP的10.02%,京津兩市人均GDP規模達1.8萬美元,工業基礎相當雄厚,系環渤海經濟圈內經濟實力最強的一個地區。2004年京津冀規劃正式進入啟動階段,2011年京津冀一體化被正式確立為國家戰略,時至今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逐步走向深入,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整產業結構的大幕正在拉開。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拉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是參與全球價值鏈及國際分工的必然選擇。
在中央重視及地方的拼搏努力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第一,產值規模進一步擴大,由2014年的6.6萬億到2016年的7.5萬億。第二,三次產業分布日趨合理,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產業穩中向好,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如北京市第三產業在其產業結構中約占76%,第二產業約占24%,而第一產業僅占0.8%;天津市第二、三產業規模相當,都約占49%,而第一產業僅為1.3%;河北省第二產業占50%多,第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而第一產業約占12%。第三,京津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外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多,地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比如,2016年,北京市人口規模達到2 100多萬,天津市1 700多萬,河北省7 400多萬。第四,工業基礎越來越雄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海陸空交通體系發達,運送能力及承載力充足。
但是,京津冀城市發展水平不平衡,京津集聚程度高,城市發育比較成熟,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如2016年北京市GDP總值2.48萬億,天津市GDP是1.79萬億,河北省是3.18萬億,但是從三地人均GDP來看,京津兩市均超1.7萬美元/人,但是河北省人均卻不足7 000美元。此外,京津冀三地的產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城鎮化率差距懸殊。比如,北京市文化、服務、科技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城鎮化率達86.4%;天津市第二產業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城鎮化率稍遜于北京市;河北省農業比較重高,第二、三產業發展較為落后,城鎮化率卻不到50%。還有,城市規模雖然進一步擴大,但是等級結構不盡合理。比如,京津冀三地超大型城市僅有京津兩市,對周邊城市的吸附能力極強,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均衡,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最后,京津兩市近些年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嚴重超過了城市環境及資源的承載能力,造成城市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嚴重及公共資源的匱乏,極大的阻礙了京津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1 日本首都圈的基本簡介
日本首都圈以東京為中心,包括神奈川、千葉、琦玉、群馬、櫪木、茨城、山梨等7縣,圈域面積約3.7km2,僅占日本國土總面積的9.8%,圈內常住人口達4 30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4%,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35%,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高新技術、咨詢、教育等服務業高達發達,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到76%,第二產業約占23%,第一產業僅占1%。日本首都圈城市圈建設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日本首都圈城市規劃。日本首都圈城市規劃先后于1958、1965、1976、1986、1999年歷經5次調整,成功實現了由一極集中到多核多圈域網絡型空間結構的轉變。日本首都圈城市職能分工十分明確,東京主要承擔高層次產業,其他各城承擔著工商、科教及港口等職能,合理的城市布局及職能分工極大地分散了東京都的壓力,縮小了其與周邊各城的經濟發展差距,從整體上提升了日本首都圈的國際競爭力。
2.2 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設的經驗借鑒
首先,政府的統籌規劃及有力推動。日本政府為了有效解決各獨立區域問題,成立了都市圈整備局及特別委員會等專門機構。此外,日本政府為了推動首都圈建設,先后5次不斷調整首都圈城市規劃。每次規劃調整都充分發揮了東京的輻射擴散能力,有序的把東京的工業生產、科教、住宅等功能分離出去,有意推動東京城市人口向外圍不斷遷移,從而加速日本首都圈城市群的建設步伐。
其次,建設副中心城市及新城,促進中心城市功能的疏解。日本東京曾一度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等,為了解決這些阻礙城市群建設的發展難題,日本政府先后建設了副中心城市及新城,借助發達的交通體系促進人口、產業向外轉移。比如,1960年~1970年,外部人口不再向東京集聚,而是多集中于周邊城市。
最后,合理的產業職能分工,解決“一極集中”難題。從1988年,日本政府作出部分國家機關搬遷出東京都的決定始,到2002年日本已有46個國家機關和11個部隊集體搬遷至埼玉縣。此外,日本政府為防止東京環境污染,禁止把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設置在市區,大力鼓勵這些污染企業搬遷至外圍,并對外遷的污染企業免收3年的資產稅,東京借助此手段逐步把生產工業轉移,而自己則重點發展業務管理、科研開發、教育、居住等服務業。
日本首都圈城市群建設經驗為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結合京津冀城市的發展實際制定明確的城市功能和發展方向,進一步增強京津冀地區在國際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及控制能力。
首先,打破“一極集中”的發展狀態,構建網絡型空間發展模式。北京市集工業生產、科技研發、教育、住宅等功能于一身,人口稠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十分嚴重,考慮京津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發展實際,學習與借鑒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設經驗,提出打造“一核、雙城、三軸、四帶、多節點”的網絡型空間發展模式,借助副都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現有條件和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產業經濟。
其次,構建副都和副中心城市,發展區域次中心城市。為了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緩解北京市的壓力,促進周邊地區的繁榮及人口、產業外遷,要盡快構建副都和副中心城市,把首都一部分行政職能轉移出去。同時,要加快發展區域次中心城市,提升各城市的規模及等級結構,加快把大城市發展成特大城市,把中小城市發展成大城市,構建環京津的自立城市圈,實現京津冀城市的均衡有序發展。
再次,合理劃分城市職能分工,打造城市跨區經濟帶。北京作為京津冀區域的核心城市應主要發展第三產業,天津主要承擔先進制造業研發及港口功能,河北省的保定和廊坊作為副都城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其他城市要依托京津、石家莊、唐山等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比如,京津冀濱海經濟帶發展新能源基地和科技創新產業區,張北唐承重點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區,冀中南產業區要注重的特色經濟的開發。
[1]王莉娟,崔文靜.京津冀城市群空間結構與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3):455-456.
1004-7026(2017)10-0048-02
F299.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0.031
宋英杰(1982.2-),男,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人,秦皇島市規劃局海港分局高級統計師,碩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
郭 巍(1983.2-),女,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人,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統計師,碩士,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