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虹
(東北石油大學學報編輯部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職業編輯的數字化生存
□張兆虹
(東北石油大學學報編輯部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新聞出版業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大眾傳媒的生產運作上,應用工具、生產流程甚至信息傳播理論也在不斷變化發展。數字化時代對傳統紙質媒介為主的新聞出版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促使從業人員要探索新的生存之道和發展方向。職業編輯是新聞出版業的主要生產主體,更需要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代發展。本文以編輯流程的重要操作節點為基礎,根據信息化的不同層次,探討職業編輯在數字化時代應具備的信息技術和能力,以期發揮其自身優勢,結合數字化工具,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
編輯基礎;數字化時代;信息化;網絡應用;生存與發展
職業編輯屬于一種很小眾化的學科門類與職業方向[1]。從微觀上講,職業編輯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對信息進行加工制作,使其符合出版發行的要求,以利于其進行出版傳播和宣傳交流。從宏觀上講,職業編輯應該積極關注并探索傳播學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國家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文明的傳承承擔重要的責任。職業編輯忠實地記錄歷史,有利地傳播優秀文化,并將其加以弘揚和發展,使其成為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數字化時代新技術、新理論的沖擊,新聞出版業原有的工作方式日益呈現出相對效率低、范圍窄、效益小的趨勢[2],因此亟需提高職業編輯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專業素養。
在紙質傳媒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播產業鏈和傳播理論,書報刊等媒體作為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從事其制作過程的職業編輯的專業素養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
數字化時代,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可以完成許多簡單化、機械性、重復性的工作,促進了數字化媒體(新媒體)的形成和發展。數字化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容量大、成本低、內容形式豐富及載體多樣化等特征,對傳統紙質傳媒出版業造成巨大沖擊。國內外出版業受到很大影響,原本人頭涌動的書報亭被手機新聞或閱讀應用取代,職業編輯紛紛轉型從事新媒體行業。但是經過幾年的發展,新媒體行業從剛開始時的風光無限逐漸趨于平淡,讀者在體驗了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新的傳播方式的優點后,也發現了許多弊端:因為傳播速度快,信息不夠準確、嚴謹和深入,同質化問題嚴重,信息傳播傾向于簡單、短、快,娛樂化傾向明顯,嚴肅思考和深入分析類的信息由于生產周期長,在新媒體上反倒相對較少,而此一點正是傳統出版業的優勢所在。
許多新媒體從業者對此進行了反思,認為信息交流的形式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人類對獲取信息的實質并無改變,因此提出了“內容為王”的口號,從注重形式向注重內容生產的傳統出版業的回歸和融合,提倡在保留新媒體對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內容生產的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
一些新從事出版業的編輯,熱衷于數字化時代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性,未認識到信息傳播的精神實質,忽視了對傳統出版業基本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在前期策劃選題上不能把握當前社會政治經濟及科技的熱點;在中期編輯加工環節對語言文字及國家相關標準的理解和使用不夠熟練;在后期制作、宣傳、發行環節等接觸行業少,缺乏經驗,難以生產出內容好、質量高的信息產品。因此,作為合格的職業編輯,應當以努力夯實編輯業務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基礎,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工業時代機器印刷技術和紙質媒體對信息的傳播,與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相比較,后者具有前者難以比擬的優勢。從傳播媒介上看,電子化、數字化的信息流的傳遞方式容量大、速度快、成本極低;從信息傳播的廣度上講,每一個網絡節點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信息源,互相聯通的網絡將不同距離、不同類別,甚至不同語言文化環境下的信息以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通過一定的關系(規則)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原本孤立的信息具備了智能化的特征;人們以網絡為媒介形成了虛擬的社交網絡,消除了時間和距離的界限,使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環境下的人類交流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作為以信息處理為工作對象的職業編輯,除了應該熟練使用文字圖像處理、即時通訊軟件完成必要的工作任務外,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提高出版效率、擴大傳播范圍的目的考慮提升自身職業技能的要求。
從擴大出版單位知名度、進行宣傳的角度考慮,職業編輯應了解或掌握互聯網主頁的編排和運作原理,及時更新相關業務信息,使作者容易找到相關投稿方向、要求和聯系方式,便于和出版者進行聯系溝通,同時也使出版單位獲得更多質量好的稿件,擴大稿源。
從職業編輯與讀者、作者進行交流的角度考慮,出版單位應該建立微博公眾號、微信官方服務號和QQ官方群,并鼓勵職業編輯參與維護運營和發布信息。通過微博公眾號發布官方權威出版信息、當前稿件熱點投稿方向、相關出版政策文件和文章寫作技巧經驗等,是一個比官方主頁更新更加動態化,與讀者和作者更加緊密聯系的權威互動平臺;建立微信公眾服務號和QQ官方群將職業編輯和作者、讀者聯系在一起,努力吸引對出版單位出版方向有共同思想和語言的“粉絲”進行積極互動和交流,職業編輯通過熱心周到的服務為讀者和作者答疑解惑或解決問題,同時可以了解廣大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以免“閉門造書”;還可為作者提供寫作素材和指導方向,協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符合出版要求的作品。
從出版單位內部運作流程角度考慮,職業編輯對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熟練把握,可以借助網絡協同辦公平臺,將全體編輯的不同工作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如將編輯與作者的修改記錄按照時間節點為順序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回朔核對;將不同編輯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階段進行的修改加工按時間節點保存下來,并且借助網絡的幫助,實現不同地點的協同辦公。
職業編輯由于接觸各類文章較多,在日常工作環境中涉及到的行業較廣,無形中對于認識世界具備了比常人更大的視野。因此對于職業編輯,要求在注重對編輯理論基礎的掌握與信息化技術應用相結合的同時,應與時俱進,借助自身優勢,努力提高思維層次,研究和探索信息傳播未來的發展趨勢,并積極做好準備迎接機遇和挑戰[3]。
人類自身由肉體和精神共同組成,肉體是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反映,精神的交流是人類社會性和文化文明形成并傳承發展的主要載體。精神的交流,其實質就是信息的傳播,可以說,只要人類的精神活動存在,這種信息傳播就不會停止。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改善,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社會生產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信息傳播的媒介、方法和理論也表現出不同形態。
數字化時代,基于互聯網的云計算平臺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的信息獲取處理能力,借助于海量數據的大數據運算規則的制定,將人與人、人與物通過“關系”準確地聯系在一起。隨著人類社會及人類所依存的物質世界的信息的關聯,已經可以在高性能計算機網絡中初步建立起虛擬社會和虛擬人,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情節逐步變為現實,并且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近。作為以信息處理為主要職責的職業編輯,在面對由科技化、信息化發展的即將到來的明天時,更應該努力思考,借助其優勢促進發展,同時思考可能過度發展而失去制約的信息化技術對人類社會將要造成的損害,提出趨利避害的前瞻性的建議。
新聞出版業從始以來就是與時俱進的行業,職業編輯既站在歷史事件的背后,又出現在現實社會的前沿;他們既是多數人意見表達的揚聲器,卻也勇于為少數人發聲;他們架起了人類溝通和交流的橋梁。進入數字化時代,新技術的發展從理論和技術層面上暫時性地影響到傳統新聞出版業,但也促進了從業者的思考的探索,探求改進并跟上時代的方法。許多轉型從事新媒體業的職業編輯,取得短期成績后事業開始平穩并趨于下滑,使其反思到信息傳播的實質和精髓“內容為王”,才是職業編輯在數字化時代生存的基本原則。所以,在數字化時代,最根本生存原則仍是努力夯實編輯基礎業務能力。一般情況下,辦公字處理軟件、電子郵件、簡單的圖象處理軟件等作為工具方便職業編輯對稿件的修改加工處理,挺高工作效率。從出版單位角度考慮,設置官方主頁,通過微博發布熱點投稿信息和文章寫作標準等,通過微信公眾號和QQ群等進行編、作和讀者之間的交流,有利于了解當前社會或學術熱點信息,以及信息市場需求,指導職業編輯對策劃方向的把握和對作者改稿的要求,提高出版物在信息傳播市場上的競爭力。職業編輯不僅要善于利用文字信息處理和交流軟件提高工作效率,更要學會透過事物的表象分析問題的實質,思考和探索新聞出版業未來發展的趨勢。當前流行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準確快速搜集期刊和文章樣本、分析社會和學術熱點信息提供了可能,建立在其基礎上的人工智能,將編輯的創新性活動與簡單機械性勞動區分開來,進一步展示了未來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方向。無論該行業今后如何發展演化,只要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存在,編輯就會以不同形式生存和發展下去,繼續為人類文化傳播,文明傳承服務。
[1]陳穎青.老貓學出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
[2]陳序.主編死了:沒有主編才是新媒體[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井狩春男,邱振瑞.這書要賣100萬:暢銷書經驗法則100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周浩正.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一位資深總編的來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004-7026(2017)10-0121-02
G23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0.088
張兆虹(1971-),漢族,男,籍貫:山東省濟南市,出生地:黑龍江省安達市,編輯,主要從事編輯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