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長平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傳播霸權的建構淺析
關長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取得了非凡的傳播效果,這主要歸因于好萊塢在政府、資本和技術的支撐下建立了積極有效的傳播制度。 好萊塢電影通過對電影文化傳播渠道中的國家政治、資本、市場、技術控制以及傳播結構中的規則與慣例等各種影響力量與權力的有效利用,有力地建構和維護了其在我國的傳播霸權。
好萊塢電影 電影傳播 霸權建構
當前,世界上最強勢的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傳播的電影非好萊塢電影莫屬[1]。好萊塢電影在我國的強勢傳播,并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更多體現在資本、國家政治與媒介公司的合謀。好萊塢電影通過美國文化植入而與美國政治緊密結合,目前,好萊瑪電影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文化形式,其不僅是被白宮直接掌控的產業,同時也是美國政治的重要文化表征。但凡美國政治社會領域的重大問題,都會在好萊塢電影里得到及時呈現和展示。美國沒有宣傳部,但是好萊塢和政府合作,對這個電影帝國所起的作用絲毫不亞于任何國家的宣傳部[2]。出于文化宣傳需要,美國政府不僅給予好萊塢巨大的經濟支持,就連總統出訪時也常有好萊塢巨頭陪伴。因此,好萊塢興起之后就在美國政府幫助之下進入到諸多國家,并威脅到這些國家的電影[3]。政治的影子充斥著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強勢傳播建構過程,美國政府不僅與好萊塢進行利益合作,還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來保證這種利益合作的實現。具體來看,多年來美國議會制定并通過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保障電影公司的利益,而版權政策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世貿組織的國際規則又對我國的電影產生了深刻影響。表面上看我國“入世”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但是“入世”以后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電影在內外不同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進行了大規模重構,中國電影業雖然借助外國資本在短期內恢復了生機,但是其中面臨的艱辛也是有目共睹的。
隨著西方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其在物質生產上的先進性不可避免地傳導到文化生產領域,并導致世界各地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重新布局。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占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4],因此,文化全球傳播的實質是以 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對其他地域文化的強勢入侵。在全球傳播的語境下,雖然媒體在試圖擺脫國家和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但是好萊塢電影作為傳播美國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國家“軟實力”,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其全球傳播作用反而進一步加強,好萊塢電影仍然是美國霸權在文化傳播領域的典型代表。反觀當前全球化的各種理念與符號基本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生產體系的創造性產物。好萊塢不僅是大眾的娛樂工具,同時也是美國在全球擴張主權,建構文化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5]。
隨著人類社會從技術統治走向集權主義的技術壟斷,傳統文化世界便從此消失。美國文化作為唯一的技術壟斷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信息無意義以及傳統文化符號的喪失。這種技術壟斷文化的特征在好萊塢電影中的直接表征就是電影對電腦特技與虛擬技術的過分追求,以塑造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并強調以此為基礎的信息流動自由。但是究其本質這種基于信息傳播自由的信息技術是一種社會構建,是好萊塢文化依靠技術壟斷對全球文化市場的掠奪和入侵。總之,技術壟斷作為當前社會的基本特征,不僅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隔膜日益加深,同時也使傳播媒介日益呈現出意識形態特征,好萊塢電影已經超出藝術的范疇,而成為美國意識形態的文化代表,以更加隱蔽的方式消除其他國家的、個人的跨文化反抗意識,而被這種“科技化”的意識形態所奴役。
當好萊塢依靠其強大的科技實力率先進入數字化電影時代時,技術壟斷的特征更為明顯。以 2010年上映的 3D 動畫電影《阿凡達》為例,其依靠頂尖的數字化拍攝和后期制作技術,采用虛實融合的手段營造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奇觀。該片 27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其全球傳播的成功,當然其背后的數字技術功不可沒。由此可見,當先進技術被好萊塢牢牢壟斷的情況下,資本與技術的相生相伴就使其穩固地掌控全球電影傳播的權力。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標榜的信息傳播自由,本質是一種單向的傳播自由,當技術被發達國家壟斷的背景下,信息自由也就意味著美國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無所顧忌的文化入侵與霸權建構。
技術壟斷的另一個重要后果就是“景觀電影”的泛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學失范。在技術壟斷文化的社會背景下,文化消費主義與技術泛濫的共同作用進一步強化了空間化、碎片化、去歷史化的后現代文化特質。正如一位觀看了電影《阿凡達》的網友留言:我更喜歡那些淺顯易懂的娛樂化電影,娛樂應該作為電影創作的終極追求目標。景觀電影作為技術壟斷文化的藝術呈現形式,使得好萊塢電影創作思想對中國電影創作產生了明顯影響,當下的中國式大片也在利用數字技術去復制震撼、新奇的視覺效果,這無疑是好萊塢文化在我國電影領域的另類傳播與建構。
好萊塢電影傳播霸權建構的主要模式
電影文本并不一定是意識形態的,其意識形態標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社會語境下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對好萊塢電影在我國的傳播特征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其主要通過合法化、虛化、美化以及消費意識形態建構四種主要運作模式來實現傳播霸權的建構。合法化無疑是好萊塢電影在我國傳播霸權建構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好萊塢電影在我國傳播合法化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規章與慣例的保證;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占有與傳播。
好萊瑪電影在我國的傳播霸權建構僅依靠強權關系是很難確立的,它仍需要依靠掩飾和否認等虛化的方式來實現。例如中國功夫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文化元素之一,并成為吸引我國電影觀眾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功夫與特技的巧妙融合使此類電影鏡頭更加美輪美奐,同時在這種外在動感美的形式下體現中國功夫的俠義本色。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熊貓形象中投射出的美國超級英雄影子。可見好萊塢通過本片將美國超級英雄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普世價值隱含于中國大俠身上,這種方式也從文化的角度顛覆了我國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
美化是指將美國文化加以美化,披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衣以取得我國觀眾的認可和良好的傳播霸權。好萊塢電影在傳播過程中的美化模式有效掩蓋了其文化價值與意義的建構與傳播,從而也以一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完成了運用權力建構,支撐其傳播霸權的意圖。上述模式主要是基于電影制作過程的探討,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建構則是社會層面的傳播模式。在消費主義社會,電影成為消費主義理念傳播的重要途徑。將消費精神和理念滲透在電影文化中進行全球傳播是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發揮全球影響的重要途徑。好萊塢電影借助本身雄厚的技術,潛移默化地影響并促成了中國電影消費群體的形成。
由于美國國家政治與好萊塢電影的密切關系和好萊塢電影的技術壟斷以及文化上的強勢與自覺性為好萊塢電影傳播權力系統中處于統治與支配地位提供了保障,由此實現了在我國電影傳播中的絕對支配權力。結合傳播語境與美國文化精神進行分析,在討論的所有影響因素中,資本增值是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決定性動力,但是民族和國家在文化傳播領域的力量顯然也沒有被資本意識徹底超越和拋棄。基于上述觀點,好萊塢電影對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達,本質是一種文化霸權,而如何消解好萊塢電影在我國傳播霸權的建構,恐怕不僅只是電影界需要思考和所能解決的問題。
[1]張燕:《從好萊塢電影看美國文化傳播及對中國的啟示》,《今傳媒》2014年第3期,第24-26頁。
[2]徐海娜:《電影的力量——好萊塢與美國軟權力》,《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44-50頁。
[3]吳海清、張建珍:《新自由主義與好萊塢全球霸權》,《電影藝術》2014年第2期,第67-73頁。
[4]尹鴻、蕭志偉:《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當代電影》2001年第4期,第36-49頁。
[5]肖禮華、王寧川:《明日誰為救世主:好萊塢與美國話語霸權》,《電影文學》2011年第18期,第12-14頁。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