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學,江蘇 常熟 215511)
關于初中物理教學的理性思考
王 維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學,江蘇 常熟 215511)
本文嘗試發現初中學生學習行為現狀,分析生活文化環境對初中學生物理學習行為的影響.探尋影響背后的淵源及其解決方案,倡導以西方現代哲學思想及心理學成果為初中物理教學行為的指南.
初中物理;學習行為;環境
近年來,物理教學融入了西方現代哲學思想以及心理學成果,倡導開展探究式教學等.盡管如此,歷史文化環境對教與學行為的影響依然存在.例如,學的方面,“慣性是物質的屬性”內容,“屬性(Property)”這一西方文化的常用詞,對我們的學生卻意外地成為了難點;教的方面,物理課堂開展的“學生為本”交流活動,卻沒有“能滿足課程、社會、學校的要求”的信心與底氣.
如果你也存在教學困惑,處于“糾結”以至于“無所適從”的教學實踐狀態.那么,不妨讓我們一起思考東方文化環境下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行為與學習行為,探尋物理教學困惑之“因”與解決之“道”.
物理學習能力,包括智力發育、接受能力、學習方式的選擇、知識內化渠道、學習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外顯行為表現在學生自生活與學習環境下養成的研究、解決物理問題的習慣與方法,毫無疑問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當前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顯現的物理學習行為呈現怎樣的狀態呢?
筆者在“阿基米德原理”(蘇科版)新授教學課后,對授課班級學生實施了“浮力”概念學習效果的紙筆測驗.
測試題(單選題):看到“在水面航行的鋼鐵輪船”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
A.回憶老師的說法、做過的練習,想起學過的重力、浮力、速度等概念
B.等同于“水面漂浮的木塊”
C.大腦中想像輪船航行在水面的情境
D.輪船有一部分浸沒在水中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當前初中學生認知發展能力的發展狀態已經進入了形式運算階段,其思維與判斷能力應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等對具體事物實施更為抽象的理性思維.但是,你不難從測試的結果發現,經過近一年物理科學教育的初中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其傾向還是依賴于經驗與記憶(選項A),還未完全偏向于歸類(選項B)與分析(選項D)的理性思維,以及圖像式(選項C)思維模式.由此,你也許會有同樣的疑問: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物理學習行為尚未脫離直觀的感性認識,是由于我們老師日常教學中對物理思維與方法的訓練不足,還是大多學生智力與能力狀態水平滯后,還是其他?
課程改革嘗試改變的,對學生而言,其實正是希望通過改變學生學習行為,來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而學生學習行為,特別是物理科學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發展.除了學校教育與課堂教學的培養與訓練之外.還離不開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我們就不能不審視當前社會文化環境與現代物理教育教學理念共同對學生物理學習行為習慣的影響.
那么,哪些因素影響學生物理學習行為的文化與現實的表現?
其一,學生成長環境中的“尊敬師長”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奠定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與意識,讓課堂上師生“平等”關系成為有限度的“奢侈品”,直接削弱了學生質疑的科學精神,造成師生思想碰撞交流的低層次.
其二,傳統成功的學習經驗.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感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執著與勤奮,與“要想獲得科學知識,就得從字母學起”(法國諺語)要求扎實細致的基本技能相比較,讓學生的學習習慣偏向于經驗積累的個人行為,偏向于數量的“多”與“全”,而非質量的“細”與“實”.
其三,學生從小接受的學習方法的訓練,“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學生忙于記錄,無暇顧及思想交流,“熟能生巧”又將學生推向大量的重復訓練,進一步消磨著學生學習興趣與好奇心,與“背得爛熟,還不等于掌握知識”(法國諺語)形成鮮明的對照.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而我們的學生很少能在物理學習中享受到快樂.
(一)“平等”的人際關系
“平等”的人文主義精神,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是生生、師生和諧關系的平臺.課堂中“平等”的師生關系,體現的是不再將教師當做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習“先行者”的“伙伴”,并主動將自己作為“組織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二)經驗的實證精神
所謂實證(Positive),是將感官認識與總結的自然經驗常識,以實驗為主要驗證手段,概括形成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經過證據確認的經驗常識,都不是知識.物理學中所有的可重復的實驗,以及理想化實驗、假想實驗為特征的思維實驗,甚至現代計算機模擬實驗.就是實證精神的體現.中國古代墨子在“名實”之辯中同樣認為,概念(名)要受到實踐(實)的檢驗.
(三)理性質疑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很顯然的常識,例如“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更快”,以及影視作品中常見的某些場景.如果從來都不會去懷疑它們的科學性.無疑將無助于理性思辨能力的發展.而在物理學中.理性思辨地質疑,與科學探究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當面對常識與猜想時,“讓它除了理智給它清楚、明白地提供出來的那些事物之外,不對任何事物下判斷”.當然,質疑也是個體思維成熟的體現,是理解與建構物理知識模型的方法與途徑,也是創新的心理動力.
(四)辯證唯物主義的因果觀
因果觀,作為認識自然世界的方式,曾經是經典物理學蓬勃發展的動力,激發物理學家尋找并發現自然現象或事物發展所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由此總結物理學規律,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在東方佛學以及傳統文化中都有類似的理念.物理學中.物理規律的前提條件,物理公式(不是數據變形公式)的變化量,都是決定物理變化的原因.
[1]張志成.淺析結合實際進行物理教學[J]. 亞太教育,2015(03).
[2]劉燕.初中物理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J]. 華夏教師,2014(01).
[責任編輯:閆久毅]
G632
A
1008-0333(2017)29-0045-02
2017-07-01
王維(1979.12-),女,蘇州常熟,中教二級,大學本科,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