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梅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江蘇 張家港 215626)
基于三大落點引導物理探究
——以《動能勢能機械能》一課的教學為例
吳玉梅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江蘇 張家港 215626)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物理探究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物理探究學習的開展需要教師進行探究行為的先行設計,基于學生起點、思維落點和操作要點對學生的物理探究學習進行優化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對“動能勢能機械能”一課進行了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物理探究;先行設計;要點;《動能勢能機械能》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物理探究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物理探究學習離不開探究行為,因此,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探究行為進行先行設計,這樣,才能確保初中生物理探究學習的高效化.以下我結合《動能勢能機械能》一課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探究行為先行設計的策略.
探究教學作為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織方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準確理解新課標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學生的已有認知和教學內容,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分解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習目標一般包括四個方面: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初中物理課堂的行為動詞通常有測量、使用、選用、觀察、經歷、探究等.
例如,“動能勢能機械能”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掌握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并明確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關系.
教材中為了讓學生準確掌握該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1.研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2.模擬打樁實驗;3.研究擺球動能與勢能的轉化.這三個探究活動中最難的是第一個,不僅需要學生有較高的探究能力,還要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材中有對“大海中蘊藏的機械能”進行描述的一段文字,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閱讀之后,發現大海是個巨大的寶藏,很多未知的資源可以讓我們開發.除此之外,教材還包括了四個實例分析以及兩個小制作,可以作為課堂延伸內容或是課后作業交給學生去完成.
通過這一課時的學習,學生發現他們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這三個概念有了更深入了了解,由于一些淺顯知識在八年級已經學習過了,學生對很多實驗現象很熟悉.對于“定性探究決定有關能量大小的因素”,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法案,這對學生探究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通過實驗,學生們發現了“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這個發現讓他們既陌生又激動.
在認知心理學中,對“行為”和“思維”之間的關系的定義時: “行為”是“思維”的體現,同時對“思維”的創新有有著促進作用,將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鍵就在于“有價值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之連貫且具備躍遷性,筆者認為應該對問題進行整合,讓其具有邏輯連貫性.
例如,在教學“動能勢能機械能”這一課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
問題鏈1:在探究活動的準備階段進行概念構建
請問,運動的錘子、拉長的橡皮筋、被舉高的磚塊是否具有能量,我們是如何感受到它們的能量的?
這三種物體都具有能量,其中通過錘子把釘子砸進木板,可以看到錘子的動能,皮筋把子彈彈出,可以看到皮筋的彈性勢能;磚塊把小桌拍入沙中,體現了磚塊的重力勢能.
問題鏈2:在探究行為涉及階段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
請問:①如何讓小車運動起來?②小車動能的大小是通過什么顯示出來的?③結合生活,猜一猜動能的大小受到什么影響?④通過設計實驗,來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看是如何影響的?
問題鏈3:在探究結論階段討論結果的應用
①為何要限定汽車速度?特別是卡車,限速要求更高?②為什么建水電站時要建攔河大壩?
這三個問題都是圍繞“探究行為”來進行設計的,其目的是為了讓探究行為變得更為廣泛和有效.
初中物理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而“行為課堂”對實驗重視度非常高,這與初中物理教學不謀而合.充分利用“行為課堂”,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科學素養和實驗能力也是響應新課標的重要表現.
分組實驗1: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1中,小車是研究對象,通過對小車撞擊小木塊之后,小木塊在撞擊后的移動距離進行觀察,對小車的動能進行了解.實驗中,小車的動能越大,木塊被撞擊后移動的距離也就越遠.至于碰撞過程中出現的能量轉化我們不必深究.關于這個實驗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將不同質量的小車從同一高度的同一斜坡釋放,當小車運動到水平面時,它們的速度相等.”為了讓學生將這個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入,教師可以進行演示,把木塊拿去,把兩個完全一樣的小車放在同一高度位置,然后松手讓小車滑落,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兩個小車運動速度和距離是一樣的.教師可以在撞擊面上防止泡沫塑料,讓實驗效果更好.
分組實驗2:觀察擺球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在開始實驗之前,教師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這一問題:小球在上拋和下落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先讓同學們有一個簡單認知,之后較為復雜的擺球實驗才能更好的進行下去.在進行實驗時,教師要不斷的指導學生,讓學生可以把小球放到合適的位置再釋放,防止其他場外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實驗效果受到影響.
教師演示實驗:魔罐
魔罐在整個課堂上一共用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將魔罐放置到一個坡度小的斜面上,然后松手,魔罐會向下滑落,然后會返回到斜面上來,這使學生之前的認知和這一現象發生了沖突,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第二次是解惑的階段,當教師撕掉了魔罐表面的紙張后,我們發現魔罐內有鉤碼和橡皮筋.其實魔罐的滾動就是一個勢能、動能相互轉化的過程,魔罐滾動時,橡皮筋會發生彈性形變,然后返回,橡皮筋又恢復原樣.魔罐的第三次出現是課堂小結階段,教師再對魔罐實驗展示一次,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魔罐會往復運動,不過幅度會慢慢變小,最后停止,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機械能守恒這一問題.
學生演示實驗:模擬打樁
模擬打樁實驗需要準備盛沙的玻璃容器,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觀察“打樁”的深度.我們可以選用大小不等的磚塊作為“重錘”,至于“樁”可以用演示壓強的小桌代替.由一位同學站上講臺面對同學們進行實驗演示,讓不同質量的磚塊平落,并用粉筆在小桌的桌腳畫上記號來反映小桌下陷的深度.
在開發實驗資源時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年級不同的學生的探究目標和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八年級的學生會更多的關注觀察、思考、歸納和討論;而九年級的探究目標除了有以上四點外,還包括實驗設計要求、信息處理以及分析概括能力.二是要考慮到實驗之間的側重點不同,有的實驗注重觀察性考驗,包括實驗目的、實驗精細性、敏銳性等,而有的實驗則注重考查分析能力,包括對實驗的分類比較,抽象與具體內容的概括.九年級的實驗探究過程會更加深入,所涉及的內容相對全面.在開展實際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然后進行學生實驗設計,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如設計“觀察擺球動能和勢能的轉化”的實驗.教師還可以突破課時限制,為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課外實驗,如完成本課作業,并與小組同學比比誰卡片跳的高,思考一下卡片上拋和下落時彈性勢能、重力勢能和動能發生了什么樣的轉化?”
綜上所述,探究行為”的設計重點是:在設計時要注重問題鏈和實驗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能保證探究性為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避免教師進行過多干預.探究行為的課堂組織重點是探究活動,通過思維可視化手段對探究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挖掘,在挖掘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的價值,避免出現盲目探究或是低效探究的行為.
[1]王麗華.在物理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學物理,2016(11).
[2]陳新平.借助物理探究,提升物理素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6(09).
[責任編輯:閆久毅]
G632
A
1008-0333(2017)29-0070-02
2017-07-01
吳玉梅(1982.2-),女,江蘇蘇州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