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
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張川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及邏輯分析法對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以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創建的、不同于傳統體育俱樂部的、按照男女生最感興趣的項目進行分班教學的教學模式,克服了一些院校體育俱樂部因學生自由報項不均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且每節課鍛煉項目的交換,更是不同于傳統體育教學的一大亮點,更加全面地發展學生身體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興趣,達到體育課教學的最佳鍛煉效果。
應用型本科院校 體育俱樂部 教學模式 構建
高等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是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在我國體育俱樂部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越來越受歡迎,高校體育俱樂部在順應國外教育發展的同時,也體現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時俱進的發展方向。應用型本科教育在培養規格和模式上與學術型本科高校有所不同,應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體系。俱樂部教學正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鍛煉能力的有效渠道。本文就現階段如何構建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旨在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合理建議。
1.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含義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是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制定的,其結合大學生群體對體育教學的要求,以培養和建立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掌握 1—2項長期從事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充分發揮個人體育才能、興趣和愛好,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良好的基礎。俱樂部教學是以俱樂部組織形式進行的體育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育基礎自由選擇上課,不受時間限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在任何一個有課的時間去上自己選定的課程。課程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學習的授課方式,并且有嚴格的考核標準和教學計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總體來說,體育俱樂部教學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重大轉變,它強調課內外學習與鍛煉相結合,重視體育文化素質的培養,將學校體育融入社會體育,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是目前我國普通本科高校采用較多的一種教學模式。
2.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優勢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與體育俱樂部教學相比有較大的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育俱樂部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了傳統說教式體育教學的單調與乏味,能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熱情;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進行學習和鍛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反映出一種主體的體育價值意識,同時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下設立的教學內容和體育項目以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主,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對體育課多元化選擇的需求,拓展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體育俱樂部教學是在學生選擇教師的前提下進行,使體育教學引入競爭機制,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1.硬件設施與師資隊伍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下設立的教學內容和運動項目以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主,這必然對高校體育場地與器材設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場地器材設施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高校體育場館達標的高校僅占 5%。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是新建院校,運動場館設施建設起點高,項目較為全面,質量水平較高。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最基本的條件,是有較為充足的能夠滿足 16個體育運動項目開展的場地器材。
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新興體育項目及小球類項目教師普遍缺乏,跨專業授課的教師普遍存在,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對俱樂部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學生選項仍集中在籃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項目。而一些新興項目,如網球、游泳、舞蹈、女子防身術等不僅受場地設施的限制,更多的受師資力量的限制。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采用“內培外引”政策機制,才能適應高校體育發展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歷史短,選聘教師時應按需分配,這樣才能滿足體育俱樂部教學的需要。
2.學生的基礎與興趣
體育俱樂部教學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育基礎自由選擇項目、教室進行上課,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某一項目備選人數過多、因學生報項不均造成的編班難、上課難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出現“被動選項”及性別傾向選項等問題,從而與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初衷相違背。相關文獻資料表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身體素質相對于學術型本科院校較好,參加俱樂部教學的基礎較好。
1.科學構建俱樂部教學模塊化組合
依據全國高校學生體育興趣調查結果設置項目,調查結果顯示,男生最感興趣的前五個項目依次為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女生最感興趣的前五個項目依次為健美操、形體、體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本研究以此為參考依據,男子開設籃球、足球、網球、武術四個體育教學俱樂部;女子開設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排球四個體育教學俱樂部。
2.有效解決了傳統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諸多問題
男女分班上課、男女開設項目的不同是本研究的一大創新。依據男女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及高校學生興趣調查結果科學論證,在項目設置上避免了傳統的因男女混合教學而產生的運動量不均、挫傷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不利于項目開展等問題。男女分班上課設置不同的項目,從而避免了傳統俱樂部教學的很多弊端,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教學效果。男女分班上課,使每節課鍛煉項目交換,更合理科學地發展了學生的身體各個部位,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練習,達到最佳的鍛煉效果。
學生自由報項勢必造成項目雜、選報項目人數懸殊的結果,從而造成分班難、排課難、管理難。體育教學俱樂部在原有基礎上,對男女生設置不同的項目,從而避免了“三難”。
依據項目修建體育設施,專項體育教師的配備更有針對性,體育俱樂部教學對場地設施及專職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依據創建的“六球、一武、一操”八個俱樂部教學的要求,均有標準的場地設施及專項教師。
3.增加心肺功能練習,課程體系更加科學
在每次課程結束前十分鐘增加 1000 米(800 米)跑練習來增強學生的心肺功能,這與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要求相符合,標準中明確要求,每節課提高學生心肺功能鍛煉的內容不得少于 30%,并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測試納入期末成績。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運動場館、體育教師的選配及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興趣等方面,具備了構建新型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模式,總結以往俱樂部教學的經驗與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
1.繼續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興趣,通過體育俱樂部教學使學生掌握1—2項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
2.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3.專項教師要不斷提高專項技能與教學水平。
4.強調課內外的延伸,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
[1]容宗梅、趙樂峰:《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思路的探討》,《當代體育科技》2015年第7期。
[2]楊樺:《探討高校體育俱樂部式實踐教學》,《當代體育科技》2015年第19期。
[3]張莉、孫玲玲:《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4]喬小杉:《轉型期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發展趨勢與管理運營研究》,《教育與職業》2010年第8期。
[5]黃秋玲:《高校體育課程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探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0期。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體育部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