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強
(遼寧省丹東市解放軍230醫院病理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胃腸道間質瘤30例臨床病理分析
白世強
(遼寧省丹東市解放軍230醫院病理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 探討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特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該腫瘤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擇3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手術切除標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病理組織學觀察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進行研究,對其生物學行為進行分析。結果3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經病理組織學觀察發現,腫瘤位于粘膜下18例,位于漿膜下10例,位于肌壁間2例。腫瘤細胞以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為主或兩者混合存在。按腫瘤危險程度分級:極低度和低度危險性14例,中度危險性9例,高度危險性7例。免疫組化表達:CD117和DOG-1多為彌漫陽性,陽性率分別為90%、93.33%,CD34陽性表達稍弱,達63.33%。SMA、Desmin、S-100陰性或局灶性微弱表達。Ki-67陽性率從1%到30%不等。結論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通過病理組織學觀察并聯合檢測CD117、DOG-1等一組抗體,可以提高其診斷準確率,對其進行準確的危險程度分級,可以幫助判斷預后,為臨床診治該疾病提供重要參考。
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特征;免疫組化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其在組織形態學和免疫表型上都獨具特點。為了提高對該腫瘤的認識,我們選擇了本院收治的30例GIST手術切除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病理形態學和免疫組織表達及生物學行為判定等方面的臨床病理特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該腫瘤提供參考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2月間手術切除且病理確診的胃腸道間質瘤病例標本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發病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2歲,腫瘤原發于胃部19例,小腸8例,結腸直腸3例。21例獲得隨訪,9例失訪,隨訪時間6~59個月。
1.2 方法 所有標本均經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4 μm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SP法,抗體選用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Ki-67,所有抗體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使用PV9000試劑盒及DAB顯色系統顯色。
2.1 臨床資料 30例胃腸道間質瘤中,男17例,女13例,發病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2歲,發生于胃部19例,小腸8例,結腸直腸3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腹部腫塊為主要臨床癥狀。患者中21例獲得隨訪,9例失訪。根據Fletcher等分級標準進行危險程度分級[1]:其中極低度和低度危險性14例,中度危險性9例,高度危險性7例。
2.2 病理檢查 大體:腫瘤直徑2~13 cm,大多為圓形、橢圓形,邊界較清楚,有的具有包膜,切面實性灰白、灰紅或暗紅色,部分病例可有出血、壞死和囊性變等繼發改變,質地從硬韌到軟或魚肉樣不等。腫瘤位于黏膜下18例,有的病例于黏膜表面形成潰瘍,位于漿膜下10例,體積較大者與周圍組織形成粘連,位于肌壁間2例。鏡下:腫瘤組織多呈柵欄狀、漩渦狀、片巢狀排列,瘤細胞以由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為主或兩種細胞混合組成。梭形細胞的胞質豐富、胞漿紅染、核呈梭形,兩端鈍圓或細長;上皮樣細胞多為圓形或卵圓形,核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
2.3 免疫組化 30例中CD117陽性27例,DOG-1陽性28例,CD34陽性19例,SMA、Desmin、S-100陰性或局灶性微弱表達,Ki-67陽性率從1%~30%不等。
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了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例數約為10/100萬,發病人群主要為中老年人群,但40歲以下的患者較為少見,且男性和女性的發病比例差異不大。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病程時間差異較大,該疾病的主要癥狀依賴于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且一般不具有特異性,胃腸道出血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他臨床癥狀還包括吞咽困難、發熱等。
胃腸道間質瘤在體檢中可發現腹部活動腫塊、表面光滑、結節或者分葉狀;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貧血、低蛋白血癥及大便潛血陽性等;胃鏡檢查可以明確腫瘤的部位、大小;超聲內鏡對于胃外生性腫瘤可以起到協助診斷的作用,對胃腸道間質瘤的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潤情況、轉移情況等作出分析;CT檢查可以發現腫瘤多呈圓形或者類圓形狀態,少數呈現不規則形態,良性腫瘤的密度較為均勻,邊緣較為銳利,惡性腫瘤邊界不清,多與鄰近器官發生粘連,且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
胃腸道間質瘤最初被指定為一種中性腫瘤,它既不是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經鞘瘤,這種腫瘤構成了胃腸道間葉性腫瘤的大部分[2]。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發現該腫瘤存在ckit基因突變及其蛋白表達[3],才使人們對GIST有了突破性認識。目前,人們已知GIST是一種免疫表型上表達c-kit蛋白(CD117)、遺傳學上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組織學上以富于梭形和上皮樣細胞呈交叉束狀、柵欄狀或彌漫性排列為特征的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4]。WHO將其列入到消化系統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分類中[2]。關于GIST的組織分化推測可能來源于胃腸道壁內的Cajal間質細胞[5-6]。
本組中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腹部腫塊為主要臨床癥狀。雖然GIST的組織形態學表現多樣性,但其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陽性率90%以上,DOG-1與CD117的表達相近,CD34的表達接近70%,本組中CD117陽性率90%、DOG-1陽性率93.33%、CD34陽性率63.33%,均與文獻報道一致[7]。而SMA、Desmin、S-100幾乎不表達,不僅可輔助診斷GIST,還可以與胃腸道發生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等相鑒別。根據Fletcher等分級標準[1],依據腫瘤大小和核分裂活性進行GIST的危險程度分類,分為極低危險性、低危險性、中危險性和高危險性。本組研究中,我們將極低危險性和低危險性合為一組、中危險性、高危險性單獨分組,占比分別為46.67%、30%、23.33%,并且將Ki-67指數加入其中,進一步幫助判斷核分裂數,其結果與分組基本一致。本組中21例獲隨訪病例中,其中9例出現復發或轉移,除1例為低危險性外,其余均為中、高危險性,這也提示其危險程度分級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腫瘤生物靶向治療的興起,對GIST的治療也有了突破性進展,現已知甲磺酸伊馬替尼(格列衛)已應用于轉移性和手術難于切除病例的治療中,國內有學者專門研究了此類問題[8],并認為檢測患者手術標本中c-kit基因突變情況對判斷甲磺酸伊馬替尼應用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胃腸道間質瘤確為一組特殊類型腫瘤,聯合檢測CD117、DOG-1、CD34等一組抗體,可以提高其診斷率,并對其進行準確的危險性程度評估,對判斷預后和臨床診治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 consensus approach.Hum Psthol,2002,33(5):459-465.
[2]虞積耀,崔金才 主譯,消化系統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Hirota S,Isozak;K,Moriyama Y,et al.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of ac-kit in human 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cience,1998,279:577-580.
[4]朱雄增,侯英勇.對胃腸道間質瘤的再認識[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33(1):3-5.
[5]Robinson TL,Sircur K,Hewlett BR,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ay originate from a subset of CD34-positiveinterstitialcellsofCajal[J].AmJ Pathol,2000,156:1157-1163.
[6]Sircar K,Hewlett BR,Huizinga JD,et al.Interstital cells of Cajal as precurs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m J surg Pathol,1999,23:377-389
[7]侯英勇,王堅,朱雄增,等,胃腸道間質瘤76例的臨床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特征[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2,31:20-25.
[8]賀慧穎,方偉崗,鐘鎬鎬,等,165例胃腸道間質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變的檢測和臨床診斷意義[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6,35:262-2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