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莉+張靖+陳金金+馬京華+趙欣
一、引言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就提到:“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對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有著深遠影響。隨著現代醫學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為己任的醫務工作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成為必然要求。而如今的醫學生教育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致使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這直接導致其人文素養不足,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偏低,使得醫療環境功利化嚴重,醫患關系緊張。
為全面了解河北省醫學院校在校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現狀,筆者于2016年4月向河北省5所醫學院校共500名在校醫學生發放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現狀調查問卷,收回問卷467份,經審核確定有456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2%。
二、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當代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態度
絕大多數當代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認同,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新一代青年應該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難以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當被問到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時,76%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但缺乏好的途徑,19%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可有可無,5%的人認為這些東西已經過時,因此不愿意了解。
2.當代醫學生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作為人的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在調查中針對“您的家庭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嗎”這一問題,4%的醫學生選擇“很重視”,11%的學生選擇“比較重視”,選擇“一般”的占62%, 23%的醫學生認為“不夠重視”。調查顯示,醫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重視并堅持貫徹傳統禮儀和傳統道德教育的家庭僅占17%。在家長敦促孩子背誦國學經典方面,僅有8%的學生表示經常敦促,74%的學生表示家長只督促其完成課堂作業中的選篇背誦,18%的學生表示家長不夠重視。
3.當代醫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情況
在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方面, 66%的醫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僅一般了解,還有14.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對傳統文化不了解。書法、京劇、國畫是我國藝術瑰寶。但在調查中發現,僅有16%的醫學生喜愛書法藝術,73%的學生不喜愛也不排斥,11%的學生不喜愛。能準確地分辨出行書、隸書這兩種常見字體的學生只占26%。在中國繪畫方面,38%的醫學生表示自己完全沒有鑒賞能力。國粹京劇更是受到當代醫學生的冷落,大部分學生認為京劇唱腔與當代流行音樂相去甚遠,因此難以欣賞,更談不上去學習。
調查問卷顯示,當代醫學生中的大多數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認同,也愿意學習了解傳統文化,但缺少有效途徑。在家庭教育中傳統文化缺位,家長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學校教育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專業課程繁重、人文課程設置單一、師資力量薄弱等。這些因素導致醫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情況不夠理想,致使大部分醫學生人文素養不足。因此,改變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現狀十分必要。
三、 導致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傳統文化環境缺失
家庭教育環境中傳統文化的缺失是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的初始原因。家庭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千年來的傳承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的沖擊下,中華文明血脈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在家庭教育中已被大大壓縮。而且當前的家庭教育正面臨一些嚴重的問題, 如過度教育、重智輕德、親職教育缺失等。家庭教育重心普遍放在孩子的學習和智力挖掘上,而對人文素養的培養重視度不足。家庭教育普遍變得功利虛榮,缺乏禮待他人、先人后己的堅守,浮躁、自私等負面意識伺機侵蝕孩子的心靈。
2.醫學院校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學校教育體制存在缺陷是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當代醫學院校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如過于理性主義的教育使醫學生片面化發展,模式化的教學使醫學生個性成長受到壓制,功利主義教育使醫學生喪失創造性。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學校對傳統文化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層次的認知,陳舊的醫學教育模式導致醫學教育體系構建不合理,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實施;一些文化藝術類課程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課時不足,造成學生在這些方面普遍出現知識薄弱現象。在我國,各個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質教育學科建設力量薄弱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醫學院校,一些人打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幌子,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認為傳統文化素養教育無法給學校帶來直接效益,相對于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傳統文化課處于較為邊緣地位,因此被教育工作者忽視,師資力量不足,學時難以保證,教學內容方法單一。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實用化、功利化傾向非常明顯,一些學生認為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其運用到社會交換中。以上因素從根本上導致醫學生缺乏人文底蘊,醫德素質整體下滑。
3.社會大環境價值觀扭曲
社會大環境的價值觀扭曲是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的重要外因。國際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環境越來越復雜,國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正發生巨大變化,高校社區環境空前復雜。伴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物欲橫流、人性寡淡的社會心態也出現了,一些不文明、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屢見不鮮。崇尚物欲的社會使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現象越發嚴重,許多人心理問題突出,社會責任感缺乏。在醫療領域,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患糾紛不斷增多。部分醫療機構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通過自主競爭等方式來提高收入,部分醫生醫德缺失,貪圖名利,過度診療,胡亂收費,收受商業回扣,拿取患者紅包,使得醫患之間的基本信任缺失。
四、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應對策略
1.營造家庭教育傳統文化環境,轉變落后家庭教育觀念
提高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將其融入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進則天下、退則田園”的進取精神與淡泊名利的淡定與從容,預防和避免家庭過度教育。宏觀方面,國家應力爭創設較為寬松的社會環境,制定以人為本的政策與規劃,減輕現代人過大的生存壓力。微觀方面,家長應轉變觀念,在教育上不攀比,采用適當的方式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態。家長必須轉變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行動上,從日常小事上言傳身教。
2.加強醫學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優化現行教育模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曾擁有過獨特而廣泛的世界影響力,只是到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才開始衰落,在學校教育中其受重視程度減弱。近幾年來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第一次論述中國夢的講話中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來象征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命運的自覺和自信的表達,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的表達。教育部已響應號召,推出一系列方針、規劃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醫學院校要強化人文學科的頂層設計,以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鼓舞人、教育人,加強傳統文化類課程建設,鼓勵學生自行組織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將培養強技術水平、高素質人才作為目標,倡導培養專業知識與人文素質并重、內在品格與學識同高的綜合型人才。醫學院校應依托信息技術平臺,加強師資建設,拓寬傳統的培訓渠道,加大對教師傳統文化教育能力的考核力度,提高對教師的師風師德修養的要求,建立科學的教師人文素養考核機制;還可利用媒體開設傳統文化遠程教育課程,并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咨詢,讓教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選擇內容較為詳細、專業性較強的傳統文化閱讀教材,以課程的實踐活動來提高醫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以達到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目的。
3.改善社會大環境,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影響
社會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應清除環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凈化和優化環境,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醫學生對自身職業的責任感,樹立醫學生正確的“三觀”,提升其精神境界。古人認為必須有仁愛之心的人才可以成為行醫者,說明仁心仁術的重要性。《大醫精誠》中強調醫者應具有“精”“誠”兩境界。“精”即指精湛的醫術和精益求精的醫學素養;“誠”即醫者要醫德高尚,真誠地為患者服務。在日漸復雜化的社會中,醫學生應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嚴守道德底線,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克制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應培養廉潔意識,增強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醫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應使醫學生有機會與患者、患者家屬交流溝通,使患者對醫者多加理解與信任,構建一座相互理解的橋梁,和諧醫患關系。醫療工作者對患者應一視同仁,消除尊卑貴賤之分,在各個方面充分維護患者的健康尊嚴。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沈小美.傳統文化視閾下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問題與對策[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5-8.
[3]周先進,李頌明.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75-79.
[4]李榮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