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琦
一、高職學生學習心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承擔者和助推者。然而,經濟全球化為高職院校帶來了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擺脫困境,一些高職院校放低招生要求,導致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逐步下降,高職學生素質普遍偏低。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氛圍不濃厚成為高職院校不得不正視的客觀現實。筆者結合自身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經驗觀察和對學生的個人訪談,發現高職學生存在不少學習心理問題。
1.學習目標模糊不清
進入高職院校后,一些學生缺乏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全面正確的理解,認為接受高職教育只是為了日后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因而對日常學習缺乏興趣,上課只為應付教師的簽到點名,逃課、補考甚至于考試作弊現象愈發普遍。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成為了大部分高職學生的學習目標。過于功利化、實用化的學習目標對高職學生缺乏持久、正面的激勵作用,從而造成學生對學習的應付心態,在課堂上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完全依賴教師。學生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夠,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2.學習興趣不足
與高中應試教育不同,高職院校的學習安排相對寬松。面對自由的高校氛圍,習慣了中學階段灌輸式教學模式的高職學生對課余時間缺乏合理安排,往往將學習和娛樂本末倒置,沉迷于校園活動、網絡世界。在缺乏約束和壓力的情況下,動力不足,喪失了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對學習產生倦怠情緒,導致逃課等學習懈怠行為出現。
3.學習情緒不穩定
高考失利給部分高職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挫敗感,加上社會環境對高職院校的片面評價,使得高職學生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極易為自己貼上“不如人”的標簽。高職學生由于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在面對未知的各項高職專業學習的挑戰時,畏難情緒較為嚴重,也易引發心理壓力大、急躁不安等焦慮情緒。
二、高職學生學習心理背景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延緩償付期”。在這個階段,高職學生情緒激動、思想活躍,但同時具有情感易躁動、存在不少心理矛盾的特點。由于正在向成人時期過渡卻又未完全接觸社會,高職學生急需經歷角色轉換和適應社會的過程,社會發展、環境變動、文化變遷等因素密切關乎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影響到其知識觀、學習觀和個人發展。故高職學生所處的環境背景對其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1.教育影響因素
(1)高職教育生源的復雜性。高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高職院校生源更為復雜。第一種是高職院校中招生范圍最為廣泛也最為普遍的通過國家統一高考成績錄取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第二種是各省自行組織考試,對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進行考核,符合標準者選拔進入高職學習;第三種生源來自初中畢業生,通過一定考試,合格后可接受中職和高職五年的連貫學習;最后一種對接受成人教育并考試合格的學生開放。作為高職學校學習的主體,高職學生具有學習經歷不同、層次不一、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生源組成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職學生管理的復雜性,同時也為營造良好的高職學習氛圍帶來了困難。
(2)高職課程構成的不合理性。 高職教育的首要培養目標在于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以綜合性、實用性的能力為中心的教學導向折射到課程設置上,使得高職課程具備濃厚的職業色彩。但是在具體實施高職教育的過程中,部分院校功利性意識太強,為擴招和提高就業率,重短期效益,缺科學規劃,課程設置粗放,課程內容質量不高,往往難以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安排上,過分強調實踐性教學,過度追求學生的社會實踐、企業實習,忽略理論傳授和知識學習,這勢必會給學生帶來“理論知識無用”的觀念,認為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對日后工作實踐沒有多大用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社會影響因素
(1)國家制度的大力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歷經三十多年的演變與發展,現如今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培養人才模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在2015年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提出“建設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的要求,這些皆表明國家在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辦學條件、師資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并邁入了質變發展的新時期。
(2)就業招聘的不公正對待。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就業崗位逐漸飽和。面對“僧多粥少”的就業現狀,不少社會單位更偏好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出現了大學生替代性就業的局面。同時,社會對高職畢業生依舊存在不少偏見,認為學歷高具備更完善的工作能力。“就業難”成了每個高職畢業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就業問題給每個高職學生帶來了“畢業即失業” 的心理壓力。若是不能正確看待和及時緩解這種壓力,日積月累勢必會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導致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所以,社會對高職教育褒貶不一的評價給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態度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3.家庭影響因素
縱觀整個教育史,中西方一致認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是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的觀點,還是陶行知“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的言論,都是在強調家庭教育對少年兒童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所以,在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首先應考慮作為人的初始教育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問題。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是高考失利而聽取父母意見接受高職教育。當代不少家長依舊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以自己意愿肆意規劃和決定孩子的成長軌跡。這種“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專制思想影響了孩子自主性的養成,剝奪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所以在步入高職學習中缺乏獨立性和自制力。并且很多步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對高職教育并不熟悉,對報考錄取的專業也不甚了解。因為缺乏必要的認識,不少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和主動性,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另外,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些家長存在不規律生活作息、嗜酒嗜賭等不良生活習慣,阻礙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完善與積極性格的養成,這些都對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百害而無一利。
4.文化影響因素
(1)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上至國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統治者“明明德”,下至百姓個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說明了道德修養在整個中國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中國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典型特點。以倫理為中心的文化為古代社會帶來了思想道德的極大發展,科學技術卻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和阻礙。無論是過去百家之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著名思想,莊子“會心于忘言之道”的精辟論斷,還是如今社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慣性思維,或是“不求甚解”的推崇境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立足于經驗主義,更傾向于感知,更偏好于直覺。這種思維特征構成了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主張文以載道,卻將技術技能視之為奇技淫巧。
輕視甚至排斥技術學習的觀念直接導致了當代主流社會文化對高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偏見,這在客觀上極易造成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從而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多元價值觀的片面導向。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蕩。一方面,多元化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了傳統優秀文化的推陳出新,由古代“天人合一”“和為貴”演變為當代的“和諧”觀點,由過去“兼愛”、“泛愛眾”延伸至如今的“博愛”理念……不同文化的并存和融合深化了原有的普世價值觀;另一方面,形態各異的文化勢必對原有的主流價值觀造成沖擊。作為身處信息時代的“90后”高職學生,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但因為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穩固,極易受到不同價值文化的影響,變得彷徨茫然。價值觀混沌動搖的狀態使得高職學生缺乏明晰的精神訴求和正確的理想信念。由于沒有核心信仰追求的引導,高職學生群體中不乏一些精神狀態游弋、盲目的情況,那些網絡沉迷族、逃課打工族、盲目考證族的出現便是價值觀念迷惘的最好例證。精神層面的空虛反映到學習上,就表現為高職生對學習價值、努力方向深入思考的不足,并直接影響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另外,利己主義、金錢至上觀念在當今社會肆意蔓延。作為社會的一員,部分高職學生形成了物質崇拜、不勞而獲等不良社會意識。類似“我爸是李剛”的思想凸顯而出。部分高職學生認為,若是依靠父母或借助家庭的實力,不用努力刻苦學習,也能順順利利。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最終導致高職學生變得散漫甚至懶惰,影響了高職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向東.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3]楊曉寧.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4]李 娟.高職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行為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5]郭志成.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研究及對策[J].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2016(1).
[6]李 凱.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傾向分析及教育教學策略[J].高教學刊,2016(8).
[7]何進軍.高職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8]劉一村.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策略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