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璇
摘要:《百年孤獨》是上世紀小說史的一朵奇葩,是一部多層次、多內涵小說作品,不管從哪個角度和層面去閱讀它、欣賞它,總有新審美快感產生。它的成功不單在于現實主義表現,還在于其陌生化的藝術表現方式。本文基于筆者閱讀感受,淺談其陌生化藝術。
關鍵詞:百年孤獨;陌生化;藝術表現
“陌生化”實際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人在多次重復動作逐步轉變成習慣同時,隨之就會成為自動感知,而長此以往,此種自動感知就會讓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想要打破此種自動感知,就要通過“陌生化”方式來改變和創造新的形式,讓人們感知由自動化中復蘇、驚醒,然后再回到原始初體驗[1]。而文化藝術創作就是讓人回到原始體驗,尋回首次切身感受的陌生、新鮮及新奇。《百年孤獨》的創作中,作者就借用魔幻外衣,無形中就應用了陌生化表現手法。基于此,本文對該作品中所展現的陌生化藝術進行闡述。
一、拉美現實的奇特化表現
一是拉美大陸陌生化的客觀現象。拉美大陸是一塊既古老又神奇的土地,在這里,現實比神話更如神話。作者為更為全面獨到地反映拉美大陸客觀現實的神奇性,在其藝術創作中僅僅將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自身見聞的各類奇特、神奇的自然現象寫入到作品中,再給予適當渲染,就可以充分體現出故事的奇特性及陌生化色彩,讓讀者在閱讀時,既有的經驗會受到新認知形勢的沖擊,進而產生新奇的一種審美效果[2]。譬如:小說中的布恩蒂亞家的養女雷貝卡存在一個怪癖,就是時常會無法自控地吃土、墻上石灰,而烏蘇娜想盡辦法去治,最后用鞭子和大黃才將其這種怪癖治好。但實際上如雷貝卡吃土、石灰的怪癖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但極為少見。正因為這種實例的新鮮、奇特、少見,因而讓讀者在閱讀時讀才會感到一種離奇感,進而內心會出現一種陌生化的感受。《百年孤獨》中有關此類來源于實際生活的神奇例子不僅了人的方面,還有自然奇觀方面,而這些都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但是當前人類尚未明確解答的謎。在作品中此類來自客觀、現實的各種真實細節,既生動又離奇,會給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讀者帶來很大吸引力,并產生一種陌生化感受。
二是拉美人民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及民風民俗。因拉美大陸存在先天復雜性,其文化、信仰也極為復雜。多民族的文化、信仰、民俗等反映到文學上,使文學創作展現出鮮明的體魔幻化色彩。而馬爾克斯在創作中就充分融入了拉美大陸人民的人鬼觀、信仰及奇特民風級民俗,使客觀現實更為魔幻化。此種神奇世界主要是人鬼相交的一個二重世界。《百年孤獨》就塑造出了一個人鬼同存的多重世界,作者把鬼魂世界交織到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而這種世界存在會使讀者產生極大的心理沖擊,而產生莫名的好奇感。作品中描寫的鬼魂行為有著新、奇、怪、異的特點,充分激發了讀者對人類力量尚不能接觸的神秘世界的探索欲望,此種陌生化的藝術創作正契合讀者的閱讀體驗需求和心理。比如:塑造的阿吉廖爾的鬼魂,其多次在小說中出現。在《百年孤獨》中有關鬼魂、各種靈異事件有諸多描寫,作者基于拉美古老傳統、文化及信仰,把人的世界和鬼魂世界密切交織一塊,就是給作品營造出一種魔幻意境,給予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如此,伴隨作者指引,讀者也就會在不自覺間打破時空概念,步入到一個陌生、奇特的異域世界。正是真假故事交織,使文本和客觀現實的距離得以擴大,讓讀者似信非信,好奇在心頭,進而極大的吸引讀者注意,讓其不自然的閱讀下去。
三是經作者自身感受及加工后的客觀現實變得怪誕離奇。在展現拉美現實主題層面,實際上表現出的是作者內心的現實。馬爾克斯于1928年出生在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這是瀕臨大西洋小鎮,在此處其渡過了童年、少年時代。在其記憶里,故鄉極為特別,既神奇而又普通。比如:在《百年孤獨》中,烏蘇娜建造的大房子與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極為相似。另外,在書中還有諸多虛構情節展現了兒童式天真級幻想。比如:描寫奧雷連諾第二的情人具有一個神奇功能,因其性欲旺盛,使得其與奧雷連諾第二性愛有著刺激動物繁殖及生長的效用。這種細節在書中有多處,而此種新奇有趣事情在實際生活中很少見,大多數是作者進行加工處理的的,基本來源于作者小時候聽到的神話傳說。
二、主題孤獨的間離效果
孤獨是我們人類獨有的內在情感,每一個靈魂生來就是孤獨的,沒有人可以完全進入到另個人的內心深處。而在《百年孤獨》這本作品中,作者則通過一個類似神話故事來反映出人類這個永恒主題。在作者的筆下,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一生都陷在孤獨中,而對于孤獨的感受和體驗卻不盡相同,但有著這樣一個共同點,就是隨著登峰造到來后,就是徹底的毀滅。
比如:《百年孤獨》中描寫的霍·阿· 布恩蒂亞,他是家族第一代家長,作者在其身上充分詮釋了智慧在最頂峰時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霍·阿·布恩蒂亞因有著天才想象力,極具探索精神,其超越大自然創造力及人類的認知極限,進而步入到一個神秘而有高高在上的無人之境[3]。其對磁鐵、天文探索極感興趣;單單憑借著觀象儀就得到了地球是圓的結論;其對煉金術也到了一個癡迷地步。在其晚年時,被人們誤以為發瘋而被綁于大樹下,實際上是他的智力已步入到無人可理解的境地。在后來,尼康諾神父無意中發現,老布恩蒂亞所言的被世人稱為鬼話的,實際是一種拉丁語,所以試圖向他灌輸宗教信仰,但是被老布恩蒂亞拒絕,他要求除非神父能夠拿出上帝的照片。尼康諾神父對其智慧極為驚異,在和他進行交流之后,因擔心自己信仰的動搖,神父之后再不來見他了。在這之后,再無人能聽懂其所說的語言,也不能理解其思想,這種高超智慧和先知先覺使他遠高于一般人所能達到的精神領域,之后只能在孤獨中死亡。
另外,小說中對俏姑娘雷麥苔絲的孤獨也進行了充分描寫,“她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對于她的美,是無人能夠欣賞和消受的。家人認為其美貌及純真是害人圈套,將她看作一個白癡,而她的懶惰也使人無法忍受。而瘋狂追求她的男子卻是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欣賞和愛她的,他們因褻瀆美與純潔后都未得到好的場。俏姑娘太美太純凈了,就如罌粟美而帶毒素。在人世間生活的她,就如異類突兀和孤獨。最終這種美和純潔隨俏姑娘升天而徹徹底底的消失了。
三、結語
《百年孤獨》雖說以拉美小鎮馬孔多上的一個家族百年史為切入點,但通過作者的挖掘,以小見大,使整部作品極具內涵和深刻現實意義,充分體現了民族性、地域性。在創作上,除主題表現應用了陌生化手法,同時在情節構造、人物塑造、細節描述等方面均大量應用了陌生化藝術手法,基于精巧結構、隱喻、象征等方式,自文本外著手,通過陌生化藝術表現方式對文本的形式、語言及結構予以偏離悖反,進而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切身體驗到似曾相識的陌生美感。
【參考文獻】
[1]吳紅.試探《百年孤獨》的復合文化特質[J].名作欣賞,2010(18):52-56.
[2]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52-254.
[3]王亞平,孫淑芬.從“奇特化”視角解讀《百年孤獨》[J].江西社會科學,2011(10):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