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曾祺以“和諧”的筆觸抒寫人生的悲涼,具有深刻雋永的悲劇意味。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主旨,他在風格形式的建構上創新求變,力求臻于化境的技藝美,使他的小說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意蘊。
關鍵詞:汪曾祺;風格形式;悲劇
汪曾祺的小說創作美學風格中,“和諧”無疑是最鮮明最突出的。但是,在他溫婉的笑臉背后,人們還是不難窺探出他對艱難人生獨特的悲劇感悟。為了更好地表達小說的悲涼意味,提升小說的藝術境地,汪曾祺在小說風格形式的建構上有著獨特的探索。
一、“氣氛即人物”
汪曾祺不注重悲劇情節的編撰和悲劇性格的塑造,而熱衷于悲劇氛圍的營造,在他看來“氣氛即人物”[1]。氣氛渲染人物,也就是人物。在他小說無處不在的氛圍中浸透著人物,體現著人物的精神風貌,投射著人物的人生際遇。
首先,他善于用自然景物營造氣氛。通過營造一種意境,渲染一種氛圍,最終捕捉住一種特殊的情調感。《八月驕陽》中描寫了老舍在文革中的死,作者沒有直接抒發心情的慘痛,而是把人物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渲染的氛圍中,用一靜一動,一歡快一沉默的場景描寫來突出人物的心理沖突,表達赴死的決絕,把悲劇的氣氛推向高潮。
張百順把螺螄送回家?;貋?,那人還在長椅上坐著,望著湖水。
柳樹上知了叫得非常歡勢。天越熱,他們叫得越歡。賽著叫。
正午太平湖全歸了他們了。張百順回家吃了中午飯?;貋?,那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粉蝶兒、黃蝴蝶亂飛。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黃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黃蝴蝶。
天黑了。張百順要回家了。那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通過文中人物張百順的眼睛,通過人物的靜與自然界的動的對比,使我們感受到老舍的孤獨、寂寞、傷感與絕望。小說沒有在戲劇化的矛盾沖突中勾勒人物心理,僅用三句“那個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就繃緊了讀者的心弦,借景物的巧妙營造很好地把握住了整個場景,渲染出一種沉重的氛圍,把人物恰到好處地點綴其中。讓我們在壓抑的氛圍中體味人物復雜的心理,把作者投注其中的憤怒與不平讀出來,控訴那個殘酷的年代。
其次,淡化情節,運用簡短的對話傳達悲愴氣息,力圖在話語的浸潤感染中引發讀者的感悟與反思?!镀呃锊璺弧氛故玖松畹呢S富蘊涵,寫到了北國大車店的霧夜:
老劉起來解手,上了炕,說:“他們真辛苦!”
過了一會兒,又自言自語地說:“咱們也很辛苦?!?/p>
老喬一面鉆被窩,一面說:
“中國人都很辛苦??!”
簡短的幾句話卻彌漫著的悲涼意味,表達雖平淡卻可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沉重。世事無奈,人生無奈,中國老百姓身上背負了太多的苦難,他們沒有抗爭能力,只有承受環境的制壓和命運的撥弄,任由歷史的年輪驅使。作者傾注感情所關注的人民生活如此艱難,唯有把對他們命運的關注與同情貫注在筆端,道一聲沉重的嘆息。重氣氛營造,輕悲劇故事的編撰和悲劇性格的塑造,是汪曾祺藝術獨有的個性。雖然缺少了西方悲劇那種崇高和悲壯的美。但卻具有了某種“中國的作風和氣派”,成為他在藝術上的巨大貢獻。
二、“近似隨筆”
汪曾祺小說的魅力不僅僅來自于充滿悲劇意蘊的內容,平靜而深邃的意境,更得益于其獨特的敘述形式。他的的小說結構總體上呈現為一種非情節化、非戲劇化的散文體式的結構形態。這種結構形態表現為:基本上不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形象,更缺乏嚴謹的間架結構,小說的情節主要是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斷組合,這些生活片斷又形成場景的連綴。但妙就妙在小說又是渾然整體,意思不淺露,卻深藏在整體之中。
另外,他有的小說講究前有鋪墊、伏筆,后有著落的因果關聯,把主旨放在歷史場景的描寫和對事件的闡述中間,引發讀者的沉思?!夺炄说暮⒆印烽_篇描寫抗日戰爭時期昆明大西門外的菜市、米市、肉市,然后突然插入一句“每個人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笨吹酱?,讀者會摸不著頭腦,作者的用意何在?因為結構完全是散亂的。小說接著寫孩子把一張拴了黑線的鈔票丟在地上,當有人彎腰撿時,他就猛地一抽線頭。到此,我們才明白,原來這只是一個捉弄人的游戲,混亂的戰爭使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純樸和天真,變成了一個“小魔鬼”。這種寫法給人以新穎感和陌生感,但又有真切的感覺,用筆簡潔,近似隨筆。他做到了“‘散文化小說,散而不散,外散內不散,是一種‘苦心經營的隨便”[2]。
汪曾祺常在小說里融一點散文詩的成分,把散文、詩融入小說,使小說的結構更內在、更自然。敘述的語氣看似漫不經心,有著散文詩的隨意,卻將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片斷連在一起,顯得簡潔拙樸。如《幽冥鐘》既無人物也無貫穿的事件,只寫了承天寺的掌故及寺中一口鐘,從中我們找不出什么小說的結構來,只有散文式的敘述。《看水》《羊舍一夕》等也都是些簡單的敘述,“這些介紹敘述有時往往似乎是孤立的,與全篇并無大關旨要,甚至常天花亂墜得讓人一時不得要領,不辨東西。但是待至全篇成,你方發現作者揮斤運斧、成局了然的全盤結構,那條牽出來的鏈條,因了情節的發展或人物的關系,被彎轉連接成了圓圈,從而全局皆活”[3]。這就是汪曾祺小說的妙處。
三、悲涼的結尾
文章的結尾和開頭一樣,對一篇文章來說非常重要。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它是融合作者意圖的整體藝術構思中的一種有利形式,自然、得體地合乎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啟示。
(一)提問式——敘述含蓄,引人深思
小說情節按事物的發展順序展開,結尾處以問句形式結束,以含蓄的語言將未言的空間放大,引發讀者的思考,達到耐人尋味的目的。《三姊妹出嫁》寫秦老吉的餛飩生意做得很好,是全稱獨一份。三個女兒也都很孝順,他生活得很幸福。但他也有一絲焦慮揮之不去:撒手之后他的一身好本事怎么辦?小說結尾處寫到“真格的,誰來繼承他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結尾一句,文字不多,樸實一句,道出的卻是秦老吉的憂愁,是他的幾許寂寞,也是他深深的遺憾,充滿了憂傷之情。
(二)設問式——情感婉轉,一語雙關
《小芳》作者取材于現實生活。描寫了一個生性樂觀又聰明勤快的姑娘小芳,獨自在京謀生,是作家孫女的保姆,深得作家一家人的喜愛。然而,命運并不因此而垂青她,她嫁了一個二流子,丈夫賭光了家產,小芳曾為此自殺過。后來雖和丈夫離了婚,找了個自己喜歡的人,可家里又太窮了,有時連鹽都吃不上。作者用“小芳現在還唱廬劇嗎?可能還會唱,在她哄孩子睡覺的時候”作尾,看似不動聲色,卻包含著深深的感嘆,暗示小芳生活的苦澀和辛酸,使人留下無法釋懷的感傷。杜甫的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這篇小說的結尾藝術。語言平淡樸實,情節沒有承轉起合,沒有伏筆懸念,卻彼此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引導讀者在結尾處完成情感的大迸發。
(三)點睛式——點化情節,富含哲理
汪曾祺常開筆寫一大篇,最后才筆勢收攏,在結尾處用精彩簡煉的語句對全文內容進行高度概括總結,從而點明他的寫作意圖,使讀者從中受到某種啟迪?!逗襄\》寫到在書香門第敗落之后,用“貓也瘦了,狗也瘦了,人也瘦了,花也瘦了”作尾,一連四個陰氣逼人的“瘦”字,寫出了家庭因缺乏溫暖而陰森恐怖的景象。合錦在墻上受潮脫落,似乎是衰敗的象征,人則在衰敗的恐懼中倍受扭曲。二奶奶刻薄、陰險,但作者不是赤裸裸的揭露,而是把她與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做對比,把握住敘述的節奏和情感,在結尾處畫龍點睛,袒露主旨,使整個情節活絡起來,實現寫作意圖。
汪曾祺把在客觀生活中的悲劇作為主要載體,再把自己的悲劇體驗融貫于小說,在作品中流出對主人公的同情,發出惆悵和嘆惋,并不時流露出一些傷感來,體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如《釣魚巷》的結尾用“很多人都死了,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抒發感慨,感慨里既有“遲暮”之思,亦有“無奈”之嘆,充滿了傷感情調。彌漫全篇的是現實迷茫、人生無奈和心靈寂寞的悲涼,讓我們對小人物的人生悲劇產生深深的感慨。
(四)留白式——此時無聲勝有聲
汪曾祺的不少小說透露出機智與冷靜,文章的結尾便呈現出不動聲色的感慨。小說不是毫無遺漏地從頭寫到尾,而是注意省略和跳躍,在結尾處留有空白,讓讀者去進行補充和審美再創造,以延長作品的意蘊,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抖Y俗大全》中的呂虎臣樂善好施,樂于助人,無論是對父母、對朋友、還是對左鄰右舍都充滿了愛心,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善良又禮數周全的人,在為別人操勞時致死后卻沒有人哀悼他的離去,以前得到他幫助的人都消失了,墳前只有他家人的哀嚎聲。
小說中的故事到此結束了,但是小說的寓意卻遠沒有結束,作家留無窮的想象空間給我們去思考,思考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在凄楚的意境中叫人生出更多的憐憫和酸楚。這種結尾方式在立意上帶有了思辨色彩,使主題的深化與情節的展開水乳交融,讓我們體會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哀嘆,哀嘆的背后留下一片空白,有無窮的咀嚼和想象空間。此外,小說的結尾方式還有前后照應式、直抒情感式等,由于篇幅所限,不能盡列??梢哉f,“卒章顯其志”式的小說結尾藝術是汪曾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特點,也是他藝術創作趨向成熱的標志之一。
汪曾祺小說悲劇風格形式的建構顯示了他創新求變的藝術匠心,造就了他臻于化境的技藝美,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意蘊。它使我們從一個全新的層面去欣賞他的創作也使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了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晚翠文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34.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小說的語言和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3.
[3]李振鵬.汪曾祺短篇小說創作風格探[J].當代作家評論,1984(06):96-105.
作者簡介:婁琪(1980-),女,碩士,信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