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時代不斷進步的今天,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似乎與民族傳承性的生活習慣產生了微妙的碰撞。在這種大的文化背景下,就需要我們去探究一套適合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為貴州今后發展優秀的少數民族紀錄片提供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本文試圖從《行走貴州》系列紀錄片來看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在創作中的藝術特征,有助于進一步探究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在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和凸顯的問題。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不僅是一個專業的影像問題,更加牽涉到貴州民族文化的進步和貴州的建設。如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必然會成為推動貴州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貴州;紀錄片;少數民族
一、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現狀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文化在我國文化架構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時期,大量民族文化被拍攝成紀錄片,民族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狀況以最直觀的方式被展現了出來,因而紀錄片一時間成為了業界關注的重點。”①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隨著影像人類學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紀錄片的概念與影像人類學概念被逐漸混淆。研究少數民族紀錄片的大部分學者都是從創作手法和美學特征進行分析。
以民族的生活、經濟與文化作為拍攝背景,使紀錄片不僅能夠充分展現民族間的特色,還能使各民族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和諧共處。紀錄片以活化石的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民族間的多彩文化與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而強化民族間的交流。從某種程度上看,紀錄片有效提升了世界民族的交流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祖輩相傳的文化和風俗,所以在探索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道路上,許多學者容易以偏概全,只注重民族特色而不兼顧和尊重民族融合,從而導致文化的缺失,使民族文化成為文化發展上的孤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會隨著生活的變化或某個固定習俗的形成產生具備一定民族特點的文化與行為模式。這也是說,民族文化所展現的,是民族生活的各種特定習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全球各個民族的成員涌入中國,使外來文化逐漸充斥到中國民族文化中,導致我國不得不面臨文化融合的難題。由此,必須認清:1.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根基,不得過分注重外來文化;2.不可忽視外來文化,并要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不可將其隔離。
二、民族志紀錄片的含義界定
少數民族紀錄片是民族文化的真實再現,更是紀錄片領域和人類學領域的珍貴視頻資料。新時期以來,民族志紀錄片逐漸革新影視語言,探索用平民化的視角、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獨特的藝術性展現了詩意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
“關于少數民族紀錄片的定義,學者王志敏為我們提出了‘三原則:一,強調文化性,這是紀錄片的根本原則,也是少數民族紀錄片的重要因素;二,創作者原則,創作者原則是紀錄片必須具備的;三,題材原則,題材也是紀錄片必備的重要因素。以民族的普通生活為拍攝重點則是題材原則所強調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原則是通過對人及其行為深入剖析,展現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本質。”②可見,在學者王志敏看來,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拍攝是十分嚴謹的。在身份、題材和內容這三方面達到民族特性的完全一致,可以說是一種理想化的界定。
少數民族電影相對于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來說更為嚴格,少數民族電影是民族文化特性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表征。至于本文所論述的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范圍則寬泛得多,既包括由少數民族導演拍攝的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也包括漢族導演指導拍攝的以少數民族生活及其他內容為題材的紀錄片。即只要紀錄片是反映少數民族人民普通生活,包括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等的,都屬于少數民族紀錄片。在少數民族紀錄片拍攝早期,大多導演主要拍攝少數民族的專題紀錄片與新聞紀錄片,極少有大型的民族紀錄片。和少數民族紀錄片相比,這幾種紀錄片的不同之處在于,紀錄片的側重點不同,新聞紀錄片側重宣傳效果和播出的及時性,民族志影像的特點在于它的歷史和文獻價值,民族志影像當然也就包括漢族人民的歷史文獻。少數民族專題紀錄片強調內容的集中性和主題的一致性。人類學紀錄片由于其學科的專業性質,其拍攝方法更加客觀,其中也拍攝漢族人的生活。因此,后三種紀錄片和少數民族紀錄片有部分重疊,三者之間又有重疊之處。因此,本文對少數民族紀錄片的定義是:創作者是少數民族或其他民族成員,創作題材是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環境、生活習俗等,重在深層次挖掘少數民族生活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本質的紀錄片。
三、《行走貴州》的藝術特征
(一)《行走貴州》的特點
《行走貴州》這部少數民族紀錄片用當代眼光深切解讀民族文化的淵源和關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幅絢麗多彩、美輪美奐的恢弘畫卷,散發出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展現了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及內在的民族精神。
1.女孩們擔當紀錄片的主角
在片中,“主人翁”分別是貴州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的四個少數民族女孩。她們既是整部紀錄片的“主持人”,又是影片內容的“向導”。她們以自己的生活習俗為背景,通過展現自身的日常生活陳述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并由此細致地剖析少數民族生活背后的文化內涵。這部紀錄片不同于其他紀錄片,主持者與題材展現者為同一人,文化內涵解析更到位,說服力更強。尤其是在這四個女孩普通話標準,對民族習俗了如指掌的情況下。
2.留存少數民族的文化記憶
大部分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拍攝重在保護少數民族稀缺的傳統文化遺產或某項高超的傳統技能,希冀通過紀錄片能夠激發人們積極保護傳統民族技藝與文化的熱情。
《行走貴州》全片共在貴州拍攝了4個少數民族故事,分別是苗族、侗族、水族和布依族。每個少數民族片場約20分鐘左右,其中在貴州黔東南拍攝的2個民族故事,主要拍攝侗族的傳統技藝和苗族的風俗文化,包括他們的飲食、起居、經濟生活等。著重表達苗族人和侗族人的偉大智慧,重點體現侗族的侗戲、樂器以及苗族的婚禮過程等全方位內容。
如此充分展現了他們豐富的生活,同時也著重凸顯了貴州珍貴文化遺產的特點與個性,更是將這些民族的文化、習俗之精彩表現得淋漓盡致。
3.展現少數民族母語文化
少數民族母語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我國拍攝的少數民族紀錄片,不僅詳細介紹了少數民族在外來文化介入后形成的新文化,還充分還原了本屬于少數民族自身的母語文化。
《行走貴州》片中,四個不同民族的女孩在運用標準普通話介紹本民族文化的同時,都會偶爾穿插本民族的圖片和文字。同時,在四位少數民族女孩為我們講訴她們本民族的文化時,不時穿插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更生動形象的為我們展現了少數民族的母語文化。用少數民族語言描寫本民族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充分體現出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并以該文化的唯一性對照其他文化特性,從差異性以及由這些差異所構成的世界的繁復性中引導觀看者對生命與文化的體悟,從而令全球化語境下的受眾達成對于多元文化的一種理解,進行交流,完成溝通。
4.彰顯少數民族視覺符號
“中華民族整體形象的形成,并非是由單一民族形象構成的。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民族形象共同構成的形象質量直接決定了中華民族整體形象。而且,這些民族文化積淀并整合后,形成的視覺形象更加強烈”。如廣西電視臺斥巨資打造《中國白褲瑤》電視紀錄片,詳細記錄了縣里湖、八圩兩個地方瑤族人民的生活,他們純潔的白褲子成為南丹白褲瑤的民族符號,貴州的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符號,如水族衣服上精美的馬尾繡,這就是彰顯民族的一種特別的視覺符號。③
民族符號不僅體現在物質上,還有精神上,例如一個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崇拜。在紀錄片《行走貴州》中,水族女孩為我們介紹,水族有著自己的信仰和圖騰。他們認為魚是自己民族的圖騰,因此,對魚他們有著莫大的推崇。水族的魚文化最初源自于宗教信仰。在水族人們看來,萬物有生命,生命又是靈動的,神靈也是如此。因此他們將神靈作為自己信仰的對象。當前,水族對宗教與神靈的信奉依舊可從其崇拜儀式、生活習俗、原始道德與傳承方式等中一一窺伺。由此可見,水族背后的文化內涵不可與其民間的信仰文化相互隔離。 當然,文字也屬于民族符號的一種,只是在此筆者不作重點介紹。
5.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底蘊
創作者拍攝少數民族紀錄片,這不僅可幫助少數民族記錄其真實的日常生活,還可讓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該少數民族。
《行走貴州》片中充分表達出了貴州少數民族的生活底蘊。從開頭到結尾,四個貴州少數民族女孩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她們自己民族的生活底蘊,讓觀眾在影片體驗過程中深刻地體悟其民族的文化內涵。貴州是一個山地居多的省,自然氣候溫潤為主,因此,古代少數民族多偏愛聚集于此,這也使得貴州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不管是古時亦或是現在,貴州各個少數民族都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方式聚集與生活。在這種生活狀態下,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民族得以和諧相處。當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多呈現以家庭為依靠,以血緣為聯結,以民族為集聚標志的民族特色,加之位居山地地區,其自然經濟發達,農耕文化氛圍濃厚。
(二)《行走貴州》的敘事結構分析
1.敘事技巧
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拍攝,這不僅講究題材的樸實性,也講究敘事技巧的靈活性與紀錄片結構的嚴謹性,進而使觀看者能從紀錄片中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及其民族文化。這也是說,創作者重在通過布局嚴謹的紀錄片結構,充實樸實的題材與內容,以闡釋少數民族日常行為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這也說明,在評價紀錄片之優劣時,不僅要重視藝術的質量,還要重視紀錄片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拍攝紀錄片時,創作者要注重選擇合適的題材,并運用恰當剪輯方式將其重新組合,充分展現少數民族的生活內容,達到敘事應有的效果。同時,創作者要充分把握敘事技巧與紀錄片結構的布局,使素材充分展現紀錄片的魅力。
所謂的敘事,就是重新排列拍攝事件,利用事實經歷說明觀點;結構的布局則重在排列拍攝素材,讓素材吸引受眾。在成型的紀錄片中,結構可具體展現敘事,而敘事要結合強邏輯性的結構才能流暢地被表達。而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先進的拍攝技術出現,敘事方式也會由此發生一定的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敘事方式將消亡。相反,原有的敘事方式將與新的敘事方式相互結合,共同展現紀錄片的邏輯魅力。如在拍攝《行走貴州》時,創作者就在畫面的拍攝基礎上添加了訪談與解說兩種敘事方式。因此這部紀錄片在技巧上有著很大的突破,而不是單一乏味的只通過畫面或者是訪談來為觀影者講述“故事”。這在貴州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乃至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上都顯得比較出色。
2.敘述方式
(1)簡單畫面拍攝與解說相互結合
這種敘事方式是我國紀錄片出現早期采用的敘事方式,很多紀錄片采用的都是這種敘事方式。簡單畫面拍攝與解說相互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充分展現文化共性,凸顯紀錄主體。但因解說者的觀點主要源自于創作者,所以紀錄片內的文化與社會內涵解析顯得過分單一,客觀性不強。然而,紀錄片《行走貴州》則是由四個不同民族的貴州女孩為我們講述他們民族的故事,這樣就會避免以上所述的問題。因為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觀看者是被女孩們帶入這部紀錄片的。
(2)訪談與解說相互結合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影視文化欣賞水平也有所提升,這使畫面拍攝與解說相互結合的敘事方式無法再使觀眾感到滿足。他們希冀紀錄片能夠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使文化的表現更具客觀性。因而,訪談與解說相互結合的敘事方式出現了。訪談方式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題材解析的客觀性。而訪談與解說相互結合,相互交替,這又使得紀錄片更具節奏感,進而充分調動觀眾觀看視覺,使觀眾更具觀賞的興趣。與其他敘事方式不同的是,通過采訪,紀錄片的語言結構貫穿整個紀錄片,這將使紀錄片的真實性和說服力更強。紀錄片《行走貴州》將這兩種方法融合得恰到好處。
(3)客觀記錄的敘事方法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就出現了紀錄真實現象的敘事方式,即客觀紀錄。這種記錄方式反對任何解說式的敘事方法,強調紀錄片要保持拍攝對象的絕對客觀性,積極還原題材本身的原生態。這種敘事方式類似于真實故事片,因而它對創作者的敘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在客觀紀錄敘事指導下,創作者必須親自體驗少數民族的生活,甚至將自身當成被拍攝的少數民族成員,直接體驗民族生活細節。但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的取材講究同步,而故事片則無需同步,且題材可虛構。紀錄片《行走貴州》從創作觀念上講,有太多演繹成分,因為觀影者無形中會認為這部紀錄片演繹的成分更多,很多內容都是特別主觀地帶給觀影者。但因敘事對象具備個性化特色,創作者也極為注重紀錄片的內在的韻味,所以,利用這種敘事方式,往往能夠充分調動觀看者對紀錄片的感官體驗,并獲得觀眾的喜愛。
四、《行走貴州》對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發展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
(一)《行走貴州》對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發展的影響
《行走貴州》無論是拍攝手法上還是敘事結構上都突破了一個新的創作高潮。可能在觀眾看來《行走貴州》是一部“演”出來的少數民族紀錄片,但是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敘事上來說《行走貴州》都脫不了紀錄片的范疇。筆者有理由相信這種創新思維的拍攝手法對貴州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起到一個良好的構建作用,不僅如此,在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劇的道路上,《行走貴州》除了能夠給貴州的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還為今后貴州出產優秀的少數民族紀錄片作品開了一個先河,這對貴州不斷民族文化和深化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行走貴州》對貴州少數民族發展的現實意義
《行走貴州》這部影片已經不是單純的記錄電影,更多的是一部關于貴州的旅游宣傳片。影片跟隨著四位貴州女孩,為觀眾呈現最具貴州少數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帶領觀眾們走進貴州的大山深處,領略最純摯的民族風情,感受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攝影鏡頭中的多彩貴州充滿了豐富的文化魅力,《行走貴州》這部紀錄片無疑為貴州這片美麗的土地起到一個宣傳作用,這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愛上貴州。這無疑是貴州旅游發展的新起點,對貴州不斷加強旅游發展的結合和不斷厚積旅游的文化底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眾傳播日益深入日常生活里,筆者認為《行走貴州》這種影像資料的發展勢必會對貴州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首先是促進了商業化旅游的發展,其次就是能夠吸引大量外資,相信在這樣的刺激作用下,定會對貴州城市化發展起到一個良好的導向作用。大量的外資融入,肯定會吸引人口流動,人口基數變大,對于貴州來說,這是一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契機。當然這些都是大眾傳播和商業化進程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這有利于貴州原生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得以傳播,這對貴州文化的發展與融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將這些豐富的民族文化保存為珍貴的影像文獻對于貴州的民族文化來說是構建良好發展契機的重要因素,雖然文化的融合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做的是一方面積極拍攝出具有貴州文化特色的影像資料,另一方面積極保護好民族和生態的原生性。
五、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擬解決辦法
(一)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現狀
貴州處于少數民族地區,它的社會文化發展也與少數民族相聯系,而且息息相關。少數民族文化在貴州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同時,它也是整個貴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市場改革深化和大眾傳媒急劇商業化正在激烈的展開,然而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卻很難適應這種生存方式,并且難以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同時民族文化不斷地被邊緣化,這就導致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停步不前甚至是滯后。由此可見,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處于瓶頸狀態,而且缺少新的血液,在國內已知或較為出名的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寥寥無幾。《行走貴州》系列紀錄片雖然是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優秀范例,但是僅這樣一部時長每集為20多分鐘,且僅有4集的紀錄片,是不足以概括和記錄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的。除此之外,紀錄片《貴州西江苗寨》、《民族故事——布依族》等,其在貴州民族文化的介紹上也只是重點突出物質文化。
(二)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存在問題的擬解決對策
貴州目前的少數民族紀錄片作品存在的問題:題材較為單一、拍攝范圍較大和缺乏創新性。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有一個通病,就是單一的為了題材而拍攝,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專題片,其內容也只是單一的講述少數民族,拍攝對象往往都是少數民族人民和文化遺產。
在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道路上,我們應該借鑒好的紀錄片,真正做到民族化、生活化和舞臺化。多一點人文性的東西也許就能更加擴大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市場,如紀錄片《最后的山神》,內容講述的是人與自然抗爭的這類少數民族紀錄片,里面的內容除了講述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文化之外,還帶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內容,這樣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才算得上是影視人類學在應用上理論的升華,單一的關注民族的文化底蘊只會使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停滯不前。因此貴州想要發展優質的少數民族紀錄片必須從新的角度上去選題,完善影視人類學的內容。
貴州想要發展優質的少數民族紀錄片還應該多培養本土導演,這對貴州民族文化的構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土導演對于貴州文化的詮釋將會更加細膩,而且了解本土文化在選題也會更加具有創新性。在拍攝少數民族紀錄片時,不能盲目的追求技藝,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實現藝術性的統一。本土化導演必須熟悉貴州少數民族社會與文化,作為日常生活的參與者,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與少數民族進行社會文化經驗交流,這樣才能做到情感關照,拍攝出來的影像資料才能適應實際和美學需求,走一條適用于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道路。④
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需要創新,而創新就必須具有自主性,發揮一種動態的意識。無論哪個民族都有著自主的立場,他們看待自然社會的觀點也都是不同的,要想準確無誤反映貴州的民族社會與文化,就必須深化豐富的創造性。“民族文化絕對不是亙古不變的‘活化石,絕對不能忽視細節,即使是細微的不同也要準確去觸摸。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化、商品化或者狹隘化這是拍攝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的誤區,創新意識上除了再現本真的民族文化,還應該拿捏好情感的重要性,將民族情感刻畫得更加細膩”。
六、結語
現今,少數民族社會文化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已經逐漸變成全球紀錄片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結合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思考方式在紀錄片的創作中備受青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紀錄片的可看性。因此,貴州若是想要發展優質的少數民族紀錄片,都應該將這種創作手法與真實世界結合起來,同時還要兼顧民族的融合。相信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勢必會站在影視人類學的一個新高度上來述說貴州現實,這種現實包括貴州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多樣性,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關注的將不僅僅是一個民族話題,更多的人文情感的訴求、人文關懷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貴州少數民族紀錄片將迎來新的創作高潮,并且依舊向前延伸下去。
【注釋】
①王華.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概念建構與考察價值[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48-53.
②王志敏.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概念界定問題:論中國少數民族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③邱仁富.文化變遷與認同——廣西南丹縣白褲瑤文化現狀審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02):104-109.
④王華.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類型與展望——從鄂倫春族談起[J].電視研究,2009(07):52-53.
【參考文獻】
[1]王志敏.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概念界定問題:論中國少數民族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2]湯健萍.電視紀錄片的文化建構[J].電視研究,1997(05):22-27.
[3]方方.珍貴的影像——電影記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J].中國民族,2005(12):30-33.
[4]陳景源.中國影視人類學發展述略[J].民族研究,1998(02):54-60.
[5]邱仁富.文化變遷與認同——廣西南丹縣白褲瑤文化現狀審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02):104-109.
[6]王華.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類型與展望——從鄂倫春族談起[J].電視研究,2009(07):52-53.
[7]任遠,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和成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04):16-20.
作者簡介:藍義湦(1992.09-),男,毛南族,貴州省平塘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與社會學系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研究,影視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