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社會歷來重視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應對,祈雨祭祀活動是農牧民應對干旱這一自然災害的重要方式與手段,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因此祈雨祭祀活動向來受到農民的追捧,農村和廟的搭配顯得相得益彰。祈雨祭祀活動表明了降雨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而農村的封閉和落后為祈雨祭祀活動的發生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動是古代祈雨祭祀的縮影,能反映出內蒙赤峰當地的生活特色,是對傳統祭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內蒙;赤峰;祈雨;祭祀;文化
農業社會歷來重視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處理方式常常受到經濟、科技等的限制,人們自然而然地把信仰投注到祭祀活動當中,這種思想和行為上的統一是具有合理解釋的。祈雨祭祀活動和農業息息相關,成為應對干旱這一自然災害的重要方式。農村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相對較小,并且農村人文化水平低,還不能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理性的解剖和分析。在認知上仍然把“天”當作保護神,所以遇到干旱之類的自然災害時便會請求上天援助。本文以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鎮板石村的祈雨祭祀活動為個案展開,從祈雨祭祀的歷史淵源、祈雨祭祀的方式和主要內容、祈雨祭祀的主要特點三個方面入手,探析內蒙赤峰祈雨祭祀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
一、祈雨祭祀活動的歷史淵源
祈雨祭祀活動的發生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是由赤峰地區的氣候、地形等諸多因素促成的。
(一)歷史淵源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1979年5月,在遼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發現了一處紅山文化遺址——東山嘴祭壇,遺址繼東山嘴祭壇遺址之后,在遼西地區又有紅山文化的重大發現,即牛河梁遺址的發現。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其遺物不僅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象征,也表明了赤峰祭祀活動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根基,赤峰的祭祀文化是一個長期發展演變的過程,是具有歷史性的。
(二)形成原因
“赤峰市總面積9萬平方千米,農戶達82.46萬戶,農村人口333.98萬人,從業人員219.05萬人,耕地面積117.44萬平方千米,占自治區比重為14.32%,是全國首選的糧食生產基地”。[1]受降水量的影響,農業生產豐歉無常。受全球性氣候變暖及地理位置、地形地勢與本地氣候特點所影響,赤峰市已連續多年發生不同程度的農業干旱,但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普遍偏低。赤峰市內蒙古赤峰市板石村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村內沒有可以引用的自然河流,也沒有水壩。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為主,剩余的勞動力主要為婦女和老人。村內有近年來修建的一口灌溉井,但耕地多為山地,且需自費電費,還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這便加大了灌溉的難度。“自然界是初民底食庫,文化越低,便越直接仰仗著這種食庫。”[2]農民沒有其他出路,一直保持著靠天吃飯的認知,所以遇到干旱災害時,人們只能以至誠求得神助。
二、祈雨祭祀活動的方式和主要內容
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動主要有獻食、唱皮影戲兩種主要方式,極少數還會有曝曬這種祈雨祭祀方式。
(一)獻食
獻食不只是進貢祭品,還伴隨著一系列的儀式,所以獻食祭祀這種祈雨方式比起唱皮影戲和曝曬更加具有影響力。
1.儀式的準備
祈雨是一項集體性活動。對于分派的儀式前的準備事項,每個人都會欣然接受,所以儀式的準備便顯的高效易行。祈雨祭祀的獻食一般發生在每年的農歷6月13日的上午,俗話說:“六月下連陰,遍地是黃金”,六月份的降雨情況對于莊稼的生長起著生死存亡的關鍵作用。相傳農歷6月13日是龍王的生日,村民以進貢食品的方式表達對龍王的尊敬,以求龍王降雨。由祭祀活動的組織者挨家挨戶收錢,多少不限。然后是祭品的購買和準備。祭品不需要準備三牲九禮這么豐盛的祭品,只需要提前找豬戶預定一頭豬,而這頭豬必須是肥豬。“肥豬以其豐厚的脂肪代表著原始人心目中生命力 最強盛、生育力最興旺的動物,它同人類中執行生養 功能的女性——母親本來就有著神話思維的認同關系。”[3]再購買香表、紙錢、金元寶、果品、鞭炮即可。
祈雨祭祀活動的主持者也要提前確定。主持者最好是風水師,但是村里的風水師并不經常在家,所以只要選擇一個口齒清晰,稍有文化的人就可以擔任主持。本次祭祀活動的主持者是一位風水師的妻子,由風水師在祭祀活動之前把祭文準備好,由其妻子代讀。
2.儀式過程
祭祀的豬是賣家殺死以后,將豬毛刮干凈,以四腳撲放的姿勢放在車上運到廟前,豬頭正對著廟,豬肝橫放在豬身上。然后有保管小廟鑰匙的人打開廟門,意味著請出眾神仙。神仙一共有九位,從左到右分別是蟲王爺、牛王爺、財神爺、雷公爺、龍王爺、閃神爺、泰神爺、馬王爺、土地爺。其中龍王爺位于正中間,權力最大,相當于玉皇大帝,掌管眾神。龍能夠行云布雨、消災降福。人們祭祀龍王以求龍王降水,風調雨順。其他神仙也是人格化、有德行的實體,他們各司其職,主宰著人事的成敗。比如牛是農民敬重的動物,因為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牛是作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力存在的,與生產勞動的關系身份密切。人們信仰牛神,既有感謝之意,同時又希望牛神能保佑豐收。[4]牛王爺可以保佑人們牲畜興旺,從而獲得財富。板石村廟眾神靈都是靠人的智慧產生的貼近人們生產生活的神靈,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祭祀儀式是以念喜開始的,念喜是希望活動可以順利進行。念喜的內容也都是一些吉祥的話:一撒金、二撒銀、三撒聚寶盆、四撒搖錢樹、五撒五谷豐登、六撒六畜興旺、七撒國泰民安、八撒風調雨順、九撒事事如意,其中撒的意思是下雨。如果在設備齊全、人員到位的情況下,還會在祈雨祭祀中扭秧歌,但是今年由于秧歌隊人數不夠,所以只是敲鑼打鼓,并沒有扭秧歌。不管是扭秧歌還是敲鑼打鼓,都是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認為神靈也會同樣喜歡,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認為神人同性的觀點。
敲鑼打鼓期間,將供品擺放整齊后,先由村民自由上香、燒紙。向眾神靈祈求自己的愿望。然后請主持人宣讀祭文,鑼鼓聲停止。祭文的內容是一愿風調雨順,二愿五谷豐登等歌頌神靈,表達農民美好愿望的話。主持人是跪讀祭文的,參加祭祀的村民要跪聽,祭文宣讀完畢后,主持人宣布向眾神靈行叩首禮,眾人各自行完叩首禮便可自行起立。
然后燃放鞭炮,把紙表堆成一個火堆進行燃燒,把一部分果品、金元寶、酒等供品扔進火堆,全部燒盡后,祭祀結束。祭祀組織者把祭祀臺上的果品分發給家里有小孩的村民,稱吃了之后會保平安、吉祥。最后將祭祀的一整頭豬分割賣掉,村民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部位,賣豬肉基本是哄搶的,其他村子的人也會來買豬肉。
(二)皮影戲
皮影戲的鄉土氣息特別濃重,在民間很受歡迎,為缺乏娛樂形式的農村提供了樂趣。
因為皮影戲有敬神和巫術功能,所以如果遇到干旱年,祭祀活動之后仍不降雨時,村民代表便會組織村民捐款,邀請皮影團來村里唱皮影戲。但是丁世良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說到:祭祀結束降雨后,“則宰牲祭神,或演戲唱影,名曰謝降。”[5]“謝降”是指為了答謝眾神保佑降雨,而準備的娛樂表演,“謝降”是必不可少的,是在完成承諾,也是以賄賂神的方式,保佑來年風調雨順。[6]這和板石村所發生的祈雨祭祀活動的順序不同,板石村的祈雨更注重其功利性,一旦獻食祭祀奏效,便不會再發生其他祭祀方式。獻食和唱皮影戲兩種祭祀方式是不具有遞進關系的。皮影戲既是為眾神準備的娛樂方式,也是村民自我娛樂的方式,給因長時間干旱而憂慮的村民一些歡快空間,從而放松心情,釋放自我。《古代山東地區的祈雨風俗考述》提到:祈雨戲帶有一種娛樂因素,既為了酬神、娛神,也是為了自我娛樂、自我滿足,這其實也是農耕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種反應。[7]
(三)曝曬
曝曬也是祈雨祭祀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方是很少見的。一種是有罪之人曝曬。祭祀時所獻祭品,和平時村民的供品都是不允許他人擅自食用的,一旦食用,就會被認為是得罪天神的表現。會讓偷食者跪在廟前暴曬。
還有就是將眾神仙曝曬在太陽下。如果祭祀過后還不下雨,村民就會把眾神仙從廟里搬出來,在太陽下接受曝曬,以示人們對于各神仙“在其為不謀其事”的不滿,讓他們感同身受,不能再置之度外。這表現出了天人是共運的關系。
三、祈雨祭祀活動的主要特點
祈雨祭祀活動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一)祈雨祭祀活動的隨意性
紅山文化中晚期的祭祀活動是具有固定的時間的,對于主持者是有嚴格規定的。而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動沒有固定的時間,雖然一般在每年的農歷6月13日進行祈雨祭祀,但是如果雨水充沛,能夠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年份,一般不會進行祭祀活動。如果農歷6月13日以后缺雨、干旱,也會開展祈雨祭祀活動。而在這期間,活動的發起人就會看一下日歷,就近選擇一個好日子,便可確定祭祀時間。這和周代的不定時的旱雩是有相似之處的。周代雩祭有兩種:一種是定時舉行的常規之祭,即“ 正祭”;另一種是遇到旱災舉行的臨時之雩,在夏歷五月、 六月、 七月時期。遇旱則祭不需要太多的前期準備。[8]祈雨祭祀的隨意性還表現在支持者的選擇上,祭祀活動每年的主持者都不一樣,不僅對性別沒有要求,就連對服飾方面也沒有作出規定。
祭祀活動也沒有作為祭祀用的專用器具,祭祀所用器具是村民自愿負責提供的,祭祀活動結束后,那些器具還會拿回家繼續使用。祭祀場所內沒有固定的供焚燒祭神的食物和紙錢的建筑構件,到人們祈福跪拜時,便會形成一個火堆,獻食或者燒紙錢都在這個火堆范圍內。另外,祭祀的規模也受干旱程度的影響而不一樣。如果人們根據干旱的程度,預計將顆粒無收時,人們則會大操大辦,殺豬祭祀,并且會敲鑼打鼓圍繞村子走一圈;而雨水不充沛,但不會大幅度減產時,村民就自帶祭品,在統一時間跪拜一下就可以了。
(二)祈雨祭祀活動的保守性
祈雨祭祀使民眾有著共同的心理體驗,在凝聚本村村民,團結一村力量的同時,還具有排他性和保守性。廟平時都會上鎖,鑰匙由村里有威望的人保管,等到祭祀時才會開鎖,因為村民認為神仙是需要休息的,不能一直被打擾。一些盈利性的廟宇,作為當地人謀生的工具,會廣納各地人民前來祈愿。而板石村廟是只為板石村人民而存在的,村民不想讓其他人破壞這種神圣的存在。村民享受這種獨有性的同時,也就體現了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動的保守性。
(三)祈雨祭祀活動的有償性
信仰是一種力量,但是這種力量的爆發勢必是以犧牲為前提的。不管是在人力上,還是在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上,祈雨祭祀都是會對這些資源進行消耗的。
穆罕默德說過:“宰牲節是一個奉獻犧牲的日子。”對于祭祀活動來說,祭祀的三牲六畜就成了犧牲品。板石村祭祀雖然只宰殺了一頭豬,這頭豬是一個犧牲品的角色,以豬肉的美味賄賂眾神靈以求降雨,所以祭祀是需要代價的。《董仲舒的“開陰”求雨與女性誘雨的人類學經驗》中提到:女子的淫邪可以誘雨。板石村祭祀中的扭秧歌、敲鑼打鼓以及皮影戲和妓女求雨便是一個原理,為了迎合神靈的喜好,所以特意為神靈精心準備的表演。
有些祈雨祭祀的方式是以犧牲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的。國外的一些民族因為女性地位低下,經常把干旱歸罪于女人身上。干旱時,會讓懷孕的女性狂歡,生下孩子后八天,把孩子燒死,用骨灰作為圣教徒的圣餐。古代也有焚燒女巫來求雨的。現代和古代的祭祀殘忍程度不同,但是卻都沒有遭到當時所處社會的批判,尤其沒有遭到農業圈人群的反對,盡管殘忍,卻得到了一致的認可,不管是官方,還是群眾。人們總會以統一的態度和行為去面對犧牲品。這種充滿迷信色彩的信仰活動使人們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情感,堅固的心理防線在讓人們對于犧牲品和被犧牲品的時候,站在了統一戰線。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切犧牲和殘忍都是有必要的。
四、結語
內蒙古赤峰以農業為主,所以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祈雨祭祀活動在赤峰也是發生已久的。現在的祈雨祭祀活動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可以在追溯古代祈雨祭祀活動中找到原型,這是對祈雨祭祀活動的一定的繼承,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但是由于受到區域性的影響,祈雨祭祀沒有了以往祭祀活動的規模化和儀式化,但是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動本身的特點也是祈雨祭祀文化的獨特之處。村民祭祀于天,祭祀于神,把天神看作是萬物的主宰,無所不能,更是把自己想象空間里的所有神力全部賦予天神,比如斬妖除魔、呼風喚雨。這不僅是對心理的安慰,也是生活的支撐力量,這種寄托于神的表現是基于對生活的無奈,同時也是人民對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與其說是迷信活動,不如說是原始信仰,給人們精神上的慰藉,生活的力量,我們應該更好地把握祈雨祭祀活動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峰,周學超,宋文靜,林在隆.赤峰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一)[J].Vegetables,2015:1.
[2]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37.
[3]洪之淵.“以豕祈雨”探秘[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1):69.
[4]王志燕.敬神禁忌有講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10.
[5]丁世良.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M].北京:節目文獻出版社,1989:179.
[6]劉揚.近代遼寧地域社會視野下的寺廟文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7]王新文.古代山東地區的祈雨風俗考述[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2:45.
[8]郭宏珍.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72.
作者簡介:劉瑞雪(1993-12),女,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人,大理大學文學院,本科,從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