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芽
一、傳統職業教育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具的輔助教學,把課程知識傳輸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新出創新型人才。傳統職業教育模式僅在注重學科教育的同時兼顧能力的培養,仍是以傳統的教育模式為主。
1.知識本位教育
我國的職業教育從建立之初就是仿造普通教育的學科體系模式來開發其人才培養模式的, 直到今天這種以學科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在很多職業院校被廣泛接受,甚至仍占據指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流地位。學科本位也稱知識本位, 這種理念認為職業教育應該培養掌握扎實的、系統的理論知識的技術人才, 只有在廣泛而寬厚的專業知識基礎上, 學生才能夠掌握相應的技術技能。
2.能力本位教育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 世界范圍內就已經出現了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潮, 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按照職業崗位設置專業, 以培養一線人才的崗位能力為中心來決定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內容。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廣泛開展的“寬基礎, 活模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式”“崗位主導”“能力導向”“集群模塊”等各種人才培養模式, 都是基于這種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 同時借鑒“雙元制”或“CBE”模式開發而來。而不同的職業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 即使在相同的職業崗位上, 由于知識技能更新速度快, 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工作需要。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存在過于強調培訓人才的崗位能力, 而忽視人才人格的健康發展以及將來對勞動力流動加劇的適應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強調的是課程的綜合性,也就是課程設置既要注重根據學生的經驗組織教育內容,也要注重學科內在的邏輯。課程結構的改革還強調課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以體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并為每個學生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三、課程改革對職業教育的作用
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是課程研制的步驟之一。它應當是一個客觀的過程,需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如教育測驗,對課程做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評價;根據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出質的分析、說明和鑒定,即質的評價。在新課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務中,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尤其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核心的任務。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最終目標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改變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條件,改變培養出來的人能夠比傳統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更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四、結語
為了促進教學改革發展,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強課堂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通過“理論+實踐觀摩模式”使教師能夠充分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梳理學生對應的就業崗位的職業技能,同時關注學生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通過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體會、正確理解開發課程;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設計科學可行的課程考核方案,從而提升職業教師的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慶華.中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2]王 坤.新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政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