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
一、對立統一的規律
福祿培爾在《人的教育》中提到,“有一條永恒的法則在一切事物中存在著,作用著,主宰著”[1],這條內在法則即是“上帝的統一體”——在自然、精神及兩者結合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抗拒的作用,展現著一切事物的本質、聯系和整體。這個主軸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哲學思想——對立統一性規律。
1.人的本質的對立統一性
福祿培爾認為人的本質是善良的,既然這樣,為何事實上有些幼兒和少年身上卻存在任性、固執、專橫、輕浮、懶惰等“性惡”的缺點和不良行為呢?對此,福祿培爾歸結為兩個根源:一是完全忽略了“純粹的人的本質的各個方面的發展”;二是發展過程中遭到了“任意的、不規則的干預”而導致不正傾向。導致這兩個錯誤產生的深層原因乃是對“人的本質對立統一性”的違背。
人所表現出來的暫時的、個別的、特殊的、外表的、有限的東西,正是永恒的、一般化的、內在的、永恒的“上帝的本質”。雖然一切的東西是由精神從外表并通過外表被認識,但外表往往因為紛繁復雜難而以被人全面把握,因而他認為“教育不可能也不允許直接由外部推斷內部”[2],而應反其道而行之,從內部推斷外部,即成人無法從紛繁復雜、矛盾叢生、多樣化的外部行為來把握幼兒的本質,而只能從“善”的內在本質解讀幼兒看似乖張、錯誤的行為。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層對立而統一的關系,往往會對幼兒的行為產生錯誤的理解與判斷,將僅憑未加分析的現實后果對兒童本性加以推論并強化這種扭曲的所謂“本質”,從而無法采取順應幼兒本質發展的方法進行教育,導致人本來良好的力量即自然性和本質被破壞。
2.兒童發展的對立統一性
兒童最初的表現是力的表現,力的作用引起反作用力,因而嬰兒會啼哭或抓握、踢蹬,這便是人最原始的自我意識的開始,通過對外界事物的作用反過來作用于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認識。福祿培爾將這種理解推及兒童的整個發展規律中——人的發展是由內部到外部,又從外部到內部的連續并充分發展的過程。
嬰兒時期,通過感官與動作對世界的自發內化,實現對自我混沌一體狀態的分化,漸漸清晰于精神的我之外有個客體的我存在,這是由內向外發展的準備期。
幼兒期,隨著言語的產生,人的內在本質發生分化,力圖向外表現自己,宣告自己的存在,“通過自己的力量,自發表現內在本質”,因此,幼兒開始通過活動、游戲自發表現內心生活,是一個由內而外的發展過程。
少年期,由于對自我本質的認識而獲得的發展并不足以支持對世界的適應,需要把握對人的本質與事物本質的統一法則,由此出現了為了創造物或是為了成果而活動的塑造行為,游戲也從關注活動本身轉移到表現事物本身上,“人通過自身的力量使外界事物向自己接近,為自己掌握”,這便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一內一外的對立,從由內而外到由外而內的統一,體現了人的本質,實現了人的發展。
3.幼兒教育的對立統一性
在福祿培爾看來,成長是自發的,并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教育本身并不必然導致發展,教育只有在順應發展的內在本質規律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實現“教育促進發展”的效果。教育呈現兩種對立的情形:一種是容忍的、順應的教育,另一種便是純粹絕對的、強制性和指示性的方式。
依據福祿培爾關于上帝精神的闡述,第一種教育顯然是最適應自然發展規律的,順應人的原始狀態并遵循他的內在需求,由此必然導致完美的發展。對于后者,如要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必須依據一個條件,即“上帝與人之間開始有了統一的生活,人開始了解自己”,因為只有這樣,真理才能從整體的本質和個人的本性中被認識和推導出來。
這就表明“自然”的教育和“人為”教育之間具有對立面,但同時也呈現出了其統一面。明確來說,人為的教育即指示性的、干預性的教育在服從永恒的原則和上帝精神時,它也就具備了順應和容忍的性質,因為它具有絕對正確的見解和承認的典范性。因此,福祿貝爾強調良好的教育“必須和應當由必然喚起自由,法則喚起自決,外來的約束喚起內在的自由意志,外來的仇恨喚起內在的愛”“一切以規定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東西必須順應學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教育應以內部的、最本質的東西為依據,不能從外面進行干預與強加, 教育的實施應從內部推向外部。
二、經驗與幼兒自我本質的發展
1 .自我是經驗的依據
知識不是源于世界, 而是源于“自我”。費希特認為,經驗的根據不是“自在之物”,而是自我,感覺經驗依賴于知覺它們的“自我”,自我是獨立存在的。以此為依據,福祿培爾認為發展和教育人類完成其使命和任務,不僅依靠他從外面所接受和所吸收的東西,而且更多地依靠他自己所表現的、所展開的東西。
2. 經驗的途徑是“自我行動”
經驗是行動意義上的經驗,是主體能動性的反映,它不再是二元對立的產物,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梁。由于人要接觸外部事物, 所以必然要求人們從它的本質和聯系上去認識和承認它,但這種認識需要借助自我行動得以實現。“人具有感官, 即借以實現這種要求的工具, 它也充分和足夠地體現了‘感官 一詞的含義,即‘自發的內化”。“自發的內化”便是矛盾運動的產物,教育要從內因和外因的矛盾著手,使二者達到統一。
三、游戲與幼兒自我本質的發展
1.游戲活動與幼兒自我本質的發展
幼兒時期的游戲是以內部生命和活動力、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實際的外部生活為前提。
福祿培爾認為,游戲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一是模仿真實生活的現象;二是自發應用所學的東西;三是心靈的完全的自發的產品。依據游戲表現過程,游戲又分為三種形式,分別為身體的游戲、感覺的游戲和智慧的游戲。身體的游戲練習力量與靈活性,感覺的游戲練習聽力、視力等,智慧的游戲則可以練習反省與判斷。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和類型的游戲,都是自我向外發展的過程,是自我本質彰顯的途徑。
2.恩物與幼兒自我本質的發展
為實現游戲在幼兒自我本能發展中的作用,福祿培爾設計出具有發展性價值的玩具——恩物。福祿培爾設計“恩物”受到裴斯泰洛奇的“形式教學法”的影響。“恩物”是從簡單到復雜、從統一到多樣循序漸進、合乎邏輯聯系的游戲和作業體系以及與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動玩具。福祿培爾斷言:恩物能夠用來幫助兒童通過游戲領悟內部與外部是如何形成統一體的。“恩物”可體現它對兒童自我教育下的自我本質發展觀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德)福祿培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盛寶芳.哲學思想基礎下的“恩物”和蒙氏教具比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