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
一、出國留學學習內容
在晚清時期的出國留學熱潮中,關于學習內容的選擇方面,是以西方物質文化的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學習及西方先進精神文明的學習為主。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愛國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西方的物質文化比當時的中國有著諸多先進之處,因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愛國救亡運動口號。洋務運動時期向西方學習主要局限于學習其近代軍事技術及工業技術。曾國藩曾經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智慧用來制造中國自己的戰艦,“欲求自強之道,莫如制器造械”,因而這一時期的出國留學人員所持有的出國目的也就是學習西方的造船之術和養兵練兵之術[1]。李鴻章與曾國藩在所擬奏的關于赴美幼童奏章中寫道:“例如畫圖、算術、制造船只、測算海里、天文歷法、制造兵器等事項都是與軍事建設有著直接關系的。對于那些游學西方國家、有了西方的一技之長的優秀人才,應當立即招入書院開設學科,講授西方的先進知識,做到精益求精,所肩負的軍政、船政要務要作為一生賴以存在的資本。現在的中國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與技巧,并將這種風氣打開而后保持下去,挑選聰明、優秀的子弟到國外深造,以圖興國。”奏折中所提及的天文、算術等都是服務于軍事戰爭的,因而海外留學人員必須將船政、軍政的學習放在首位,從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的洋務運動將造就軍事人才、壯大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為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物質文化的目的。
之后的探索使得洋務派逐漸認識到國家的安全是建立在富強基礎上的,西方列強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后才逐步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因而,中國也必須加強國家的經濟建設,“富強并舉”是中國擺脫被奴役、被壓迫命運的唯一道路。因而,在光緒年間清政府提出了“重商富民”的國家建設思想,將國家的金融、電力、貿易、工礦、交通通信等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在洋務運動后期的出國旅游中也加強實業學習[2]。
二、出國留學對中國近代社會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出國留學熱潮對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使得中國歷史向前邁出了很大一步。在20世紀30年代,舒新城曾經說過:“如果沒有出國留學者,中國的新文化與新教育絕不會出現現在良好的發展局面。”現代化的學制課程的設計、工業機械制造、銀行公司制度等,也都是從歐美等西方國家演化過來的,而起著這種橋梁作用的則是中國的海外留學者。晚清時期出國留學熱潮的興起對我國歷史的近代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出國留學對愛國救亡運動的積極影響
出國留學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是外國向中國傳輸近現代思想與文明的重要載體。傳統的中國教育理念注重對政權維穩人員的培養與任用,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八股文章、四書五經等基礎之上的,因而這種教育思想制度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充當的是朝廷的御用文人的角色,他們將封建政治理論作為基本的知識體系,將做官視作讀書的唯一目的,所選取的價值標準是忠孝節義,因而既沒有近現代工業社會所必需的專業技能,也沒有近代國家的民族觀念,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用人要求的,但出國留學熱潮的掀起扭轉了這種局面。洋務運動時期的出國留學熱潮推動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出現,他們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夠積極應對國際潮流發展變化的趨勢,因而極大地推動著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而戊戌政變后興起的出國留學熱潮則尤其注重對優秀專業人才的培養。
此外,中國近代化的教育體制是在出國留學熱潮的推動下形成和建立起來的。洋務運動時期所派遣的赴歐美的留學生開創了中國近現代教育體制的先例,是對中國數千年來傳統科舉考試教育制度的一大否定。一直以來我國的封建教育都是將經史子籍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點,而很少涉及國民的自然科學教育。進入洋務運動時期后,官方政府逐漸意識到自然科學的重要性,進而在中國的各級學校中都普遍設立了自然科學課程,以加強國民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推動我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2.出國留學對愛國救亡運動的消極影響
出國留學對于愛國救亡運動而言并非完全是積極的。由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海外留學者始終秉持著“西學中用”的思想,也就是將西方的技術作為學習的重點,而忽視了對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及精神文化的學習,將西方技術套用于中國封建體制,盡管在一定時期能夠起到壯大軍事力量、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象。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知識分子意識到要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才能夠扭轉被動的局面,因而開始學習西方的政治體制制度。如為了推行君主立憲政體,“戊戌六君子”為此付出了代價,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政局。五四運動中相關人員所提出的對西方思想的學習,是又一次探索。但縱觀中國各個時期的愛國救亡熱潮,都可以發現,當時向西方的學習都是不徹底的,是局部的,遵循的永遠都是“只學一端,不學全體”的思想,忽略了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的事實。單純某一方面的學習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因而,當時的出國留學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中國的發展進程,推動中國向著近代化邁出關鍵性的幾步,但并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屬性,也沒有促使中國真正走向民主與富強的道路。
當時中國出國留學生的一些進步分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實現中國民族振興,帶著強烈的民族使命感與自豪感的愛國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立足于中華文化、從中華文化的視角去看待和理解西方世界的片面情況,對西方的核心思想無法做到真正掌握與融會貫通,因而海外留學生所學到的也僅僅是皮毛而已。例如,對于西方技術的學習,只知道去學習其具體用法,卻不知道為何這種技術會在國外發明創造與使用,為何這種技術在中國沒有成長環境等,因而,出國留學對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并非都是完全積極的。
三、結語
總之,在西方軍事侵略及殖民統治背景下所興起的晚清出國留學熱潮,大多是以改變中國命運、探索救亡為第一目的的,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與進步,奠定了中國近代經濟的基礎。從海外留學的內容來看,大致經歷了由學習技術到學習制度及文化的歷程,表明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對中西方之間的差異認識逐漸深化,這對加快中國政治、經濟體制轉型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鑒于“中體西用”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出國留學者并未真正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參考文獻:
[1]陳爭平,龍登高.中國近代經濟史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