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昕怡
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曾評價,制作手握壽司是“精確到秒的藝術”,新鮮食材的生命只有櫻花般短暫。而只能靠著無食欲的食堂餐或質量堪憂的外賣在忙碌生活中補充能量的我不禁懷疑,節奏時代的里,人們還需要如此具“工匠精神”得生活著嗎?
中國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直至今日我們的工匠數量也可稱得上龐大,但“工匠精神”——一場富含著韌勁與耐心的苦心修行,卻是當今中國社會最稀缺的。
一千多年前的“詩奴”賈島曾留下“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詩句,也許與天賦秉異的詩仙相比,他的文字顯得過分拿捏,但他仍能憑借苦吟毅力自成一體,“兩句三年得,一壇雙淚流”,如此般煞費苦心的推敲,抱著進益求精、寧缺毋濫的心態煉字熬句,不正是現代我們所講的“工匠精神”嗎?
而反觀當下碼字的人是怎樣的呢?粗制濫造,千人一面,一篇雞湯蹭上當下熱度的火苗就能刷爆朋友圈,何談工匠精神?即使有少數人醒悟出這份精神的可貴,也無法通過某種宣傳讓所有人一夜之間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為人們由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轉變需要過程和消化的時間。
工匠精神為何漸漸小眾化?原因在于人們對藝術的需求遠小于物資,在發展的社會中我們無法回避這個必然的趨勢。求利益,輕信仰;求放棄,輕品質;求外表,輕靈魂;求短益,輕長遠。于是無數匠藝當下甚至瀕臨失傳,無人接班,無人肯學。
是時候重拾工匠精神了,于是我們的新聞里開始反復出現了匠人的身影,像故宮文物鐘表修復師王津、傳統工藝美師孟劍鋒和大型商用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銭,盡管他們透過鏡片細細凝視指尖精妙工件的目光,在“蛟龍入海,神州升天”的大篇幅高科技新聞畫面里顯得有些單薄的獨樹一格,卻足以讓人發自內心得去尊重。
工藝可以被機械取而代之,而工匠精神是需要人來傳承的。數控車床能產出高精度的零件,而零件的設計仍需大腦的斟酌推敲。縱使世事吵雜混亂,千變萬化,仍需有著工匠精神的人堅持如一股清流般為我們帶來一份追求純潔的美好和樸質的情懷。
而這些人大多就在身邊,是對工作追求極致的上班族,或是你正斟字煉句折修改文章的同桌,一個個本是平凡的靈魂在工匠精神的修行中被嵌上光輝。賈島曾寫下“十年磨一劍,霜刀未曾試”,盡管最終未能行俠江湖,卻在詩文乾坤中收之桑榆。或許攜著工匠精神,煉字鑄劍般過完一生,也可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