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慧婷
摘要:老齡化指的是老年人占據整體人口數比重和該比重增長幅度,是判別人類社會老化程度基本指標。聯系《人口學詞典》中對老齡化所下定義:一個國家及地區超出60歲人口占據比例大于等于總人口10%,亦或超出65歲老齡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結構被叫作老齡化社會,超出65歲人口比重超出14%,被稱為老齡社會。該銀色浪潮初見少部分發達國家中,數十年時間里影響波及到全世界。現如今,全球主流發達國家都已經站在老齡化社會隊伍當中,而且也有為數不少發展中國家爭先恐后加入到該隊伍里。伴隨科學醫療事業不斷發展,國民經濟飛速發展還有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老齡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日本;老齡化;中國;措施
伴隨醫療、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人口的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共同應對問題。老齡化不僅僅指的是壽命延長、老人數量增加,還指的是老齡人口占據整體人口比重,還有該比重增長幅度如何。按照國際人口普查學會編撰《人口學詞典》當中相關釋義:超出65歲老齡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結構被叫作老齡化社會,超出65歲人口比重超出14%,被稱為老齡社會。現如今,國際大部分發達國家均已屬于老齡化社會,而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已經處于邊緣或者涉入其中。在兩千年伊始我國也邁進老齡化社會之列,這在所有發展中國家當中應當要屬先驅者了。與此同時,老齡化對于我國文化、經濟、政治與社會等方面也構成巨大影響,而這也讓相應社會保障相關政策調整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接下來將著重介紹中日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相應發展態勢,對比中日兩國老齡化的特征,并根據日本應對老齡化舉措闡述給我國帶來的啟示。
一、中國與日本老齡化的現狀和發展態勢
按照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現如今我國總體人口數是13.40億人次,其中超出60歲占據13.27%,要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個百分點,總量為1.80億,當中超出65歲占據8.88%,要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個百分點,絕對數在1.2億左右。上述數據也說明我國老齡化還在持續,有關老齡化的相關問題也漸漸變成社會發展進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問題[1]。按照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在2026年我國的老齡群體將超出3億人次,在2036年將超出4億人次,至2050年超出60歲老齡人總數將是4.5億左右,占據總體人口數量32.6%,超出65歲老齡人總數在3.35億人左右,占據總人口數約24.2%。由我國老齡人口增加平均1億人花費時間層面出發,由2億至3億花費時間為12年左右,由3億至4億花費10年左右時間。中國老齡人口上漲最快時間即為20世紀中葉高生育階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齡階段。
預估在2025年中國總人口數將有約20%為超出60歲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歲老齡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據總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時日本邁進老齡化社會時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將上漲到15%。日本的總務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進調查數據顯示,日本的總人口數量是1.28億人左右,當中超出65歲者有2945萬人左右,占據總人口比例約為23.2%,同2009年比起來,上漲47萬左右,上漲約0.5百分點,老齡人口比重已成為歷史最高點。根據日本社保問題研究所預估,在2030年日本的總人口數將為11523萬人左右,而超出65歲者將在3668萬人左右,占據總體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時,總的人口數將是9516萬人左右,超出65歲人口在3764萬人左右,占據總體人口約39.7%的比例。國際將老齡人口從7%上漲至14%花費年數稱之社會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齡人口由7%漲至14%花費不到25年時間,我國在兩千年伊始開始到老齡化社會階段,預估花費28年時間漲至14%,可以看出兩國老齡化發展進程基本相似。而歐美多國老齡化進程花費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不等時間。
二、中國與日本老齡化的特征對比
中國老齡化呈現地域不均衡,城鄉明顯倒置,老齡化比現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們國家老齡化發展存在顯著從東到西階梯式發展特點,東部的沿海區經濟明顯比中西部發展成熟,但老齡化進程也要更快,農村老齡化要比城鎮高。日本則呈相反發展態勢,人口城市化進程更高,而且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是很大。因為地區經濟呈現均衡發展,讓日本老齡化快速發展的社會,不論是配套硬件建設,還是人力資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軟件建設方面,發展均相對平均[3]。除此之外,我國人均生產值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應對老齡化局勢,陷入未富先老尷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紀中旬達到現代化發展效果以后才進到老齡化狀態。因為國民經濟飛快發展,人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福利條件不斷改善,加上合理飲食習性與別具優勢自然環境等,也讓日本更加變成全球人均壽命最長國家,老齡化也就隨之而來了[4]。
三、日本應對老齡化措施
日本應對老齡化相關問題時,對老年人相關制度加以不斷完善,也構建了相對完善社保體系。同時,對退休年齡進行推遲,對老年產業進行開發,給老年人提供最為優質與精細化的服務。
(一)養老體系健全讓老年人無生活壓力
在二十世紀中旬,日本著手構建其養老體系,且陸續制定國民健康、養老金與老年保健等相應制度,對有關老年人保健、經濟與醫療等各方面問題加以解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日本處于老齡化社會階段,老年人比例也不斷增大。針對此,日本陸續頒布《推進老年人福利保健十年戰略》與《老年人保健法》等法律政策,完善有關老年人各項基礎建設,給低收入老年人供給家庭護理與上門服務。但伴隨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有待護理老年人越來越多[5]。日本家庭結構改變、家庭規模縮小,還有日本養老理念更新,讓家庭養老漸漸淡化,而且也增加了獨居老人的比例[6]。想要讓家庭養老邁向社會化、市場化發展,給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增強護理。在兩千年伊始日本也嘗試運行了相關護理制度,旨在經社保渠道承擔老年人護理的一部分內容。此制度不但使傳統家庭護理呈社會化模式發展,同時減少老年人經濟壓力,受到諸多家庭支持。除新法規政策陸續出臺以外,日本還針對養老保障相關制度等加以改革,如醫療保障等,也已取得不錯效果。
(二)通過退休年齡的延遲,解決勞動力不夠問題
伴隨醫療與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還有生活與飲食習性比較良好,日本人均壽命在逐漸延長。而且很多老年人,特別是年齡低的老年人勞動能力還沒有喪失,他們也很想在工作一線投入自身全部熱情。想要讓老年人能夠繼續發光發熱,而且也解決缺少勞動力問題,日本遂公布《高齡者雇用安定法》等一系列法律條令,希望可以給老人就業給予法律及政策上的保障[7]。尤其近年,日本陸續興起職業介紹所等機構,幫老年人再次投入就業崗位。現如今,日本的老齡群體就業率是比較高的,僅60至65歲就有55%左右比例仍在工作崗位上。日本將退休年齡延長,想要工作的人也得償所愿,社保制度也更加完善。
(三)開發老年產業給老人提供最佳服務
本文所講老年產業為給老年人供給服務與產品機構與企業,包含有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日本對養老體系完善過程中,還把養老和老年產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對老年產業進行全面的開發,使其越發走向成熟。日本老年產業具有較廣覆蓋面,各領域也都非常關心老年人的需求。打個比方,食品行業給老年人提供富含營養、開煮方便的食物,對行動不便者還給提供送貨上門等的服務。另外,部分生活細節方面,還反映出日本廠家對老人服務的細致周到。比如超市將貨架高度放低,將產品說明與價格表內容放大等。日本眾多企業也開始結合先進科技,推出老人個性化產品[8]。日本將老年產業的發展視作解決老齡化相關問題一種有效手段,而且取得效果也證明日本該舉措是比較科學。
四、完善與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
我國在兩千年伊始開始處在老齡化社會狀態中,較之日本要晚三十年時間。但是國家老年人絕對數偏大,發展迅速,如果此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使社會與家庭壓力不斷增加。在對老齡化相關問題加以應對上,我國也應主動出擊,完善相關制度與措施,以便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問題。
(一)對基本養老保障系統進行不斷完善
日本的老齡化是經濟飛速發展以后才出現的,日本養老保障也建立于雄厚資本背景下。與之相反是我國現在邁入老齡化階段,但是經濟卻處于低迷狀態,而且養老保障相關制度與體系也不夠成熟[9]。從我國發展層面出發,老齡化相關問題同我國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應當想辦法使自身生產力快速提升上去,帶動經濟與社會綜合發展,老齡化人口比重快速增大前提下為經濟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從而給老齡化發展提供堅實資金保障[10]。另外,還需要盡快對養老體系加以完善。我國養老制度存在保障效率低、覆蓋面狹窄等普遍問題[11]。尤其農村老齡人作為社會與經濟弱勢群體,缺少必要醫療與養老保障。所以,目前應當力爭盡快解決老齡人醫療與養老方面的問題,將最低生活社會保障、城鄉保險、城市醫療等體系都不斷完善起來,拓展醫療與城鎮養老普及面,建立滿足我國國情養老體系[12]。
(二)延長退休的年齡,解決勞動力不足情況
伴隨人口老齡問題越發嚴重,我國青壯勞動力缺失情況也將指日可待,老齡工作人員比例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國對老齡人員再就業意識和相關制度等卻跟不上社會發展步伐[13]。雖說學術界有關退休年齡延長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大部分普通民眾是并不支持的。針對此情況,樊明教授通過《退休行為與退休政策》書中提供了延長退休四步對策,具體為至2014年時,女員工的退休年齡增至55歲(當前女員工是50歲,而女干部是55歲);在2017年時,使女性的退休年齡上升至60歲;至2022年時,男性退休增至65歲(當前男性退休是在60歲),至2026年時,女性退休漲至65歲。如此,不單能夠減少社會負擔,還是老人增收一種途徑,提升生活質量一種手段[14]。換句話講,將退休年齡做適當延長,對老齡人力資源科學開發利用,對減少老齡化給經濟帶來消極影響是有好處的。
(三)重視老齡產業開發活躍該消費市場
老齡產業屬于朝陽產業,其發展前景是十分良好的。目前,中國還處于萌芽期。市場學專家認為,雖說中國老年消費群體相對龐大,但是老齡產業目前還不符老年人需求。而且諸多商家并不重視開發老年人市場,缺少老年人專用產品,尤其休閑、教育與文化等周邊領域也沒有專門服務老年人的項目,讓老年消費市場走向了不景氣[15]。伴隨國內老齡進程不斷加快,有必要對當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老年產業與市場的大力開發,并提出相應惠民政策與制度,給老年產業以支持,方能看到我國老年產業新的春天。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現如今倡導居家化養老對策也將有可能導致缺少養老幫手問題深度發展,養老設施構建市場化發展有可能導致國家養老建設缺少建設主體,讓養老服務缺少后勁現狀更加加重,伴隨養老設施郊區化等情況不斷發生,將來我國老年人健康問題也將遭遇巨大挑戰。老年人認知障礙、醫療與孤獨死等問題也將呈爆炸式發展,在經濟方面給全社會帶來空前壓力。本文提倡我國政府應當聯系我國當前情況,結合老齡化社會不同發展階段問題采取相應應對舉措,同時需要重視政策實施節奏和潛藏因果關系等。當前中國還停留在經濟發展黃金時期,要求我國政府借助國家力量,促進老齡化社會的服務體系全面構建。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中國老齡化社會改革與發展是漫長而艱辛的,但這也是我們無法逃脫、必須迎難而上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施錦芳,公素娟.發達國家少子老齡化對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大連大學學報,2014(04):123-128.
[2]張彩玲,李書寧.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經驗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3):112-115.
[3]原新,劉士杰.日本公共養老保障體系的財政困境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10(02):57-64.
[4]劉清芝.美國、日本、韓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及其啟示[J].西北人口,2009(04):73-75.
[5]李中義.人口老齡化下農村養老保險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日本經驗借鑒[J].長白學刊,2009(05):124-127.
[6]張俊浦.日本養老經驗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4(08):136-140.
[7]程承坪,羅棟.國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J].國外社會科學,2013(02):56-62.
[8]張志宇,張崇巍.日本社會的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政府對策[J].老齡科學研究,2015(06):73-80.
[9]俞慰剛.日本老齡社會中的空間環境規劃與管理[J].上海城市管理,2015(06):14-18.
[10]王彥軍,張佳睿.日韓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的經驗及啟示[J].人口學刊,2015(06):76-84.
[11]張麗,邵俊秋.日本老齡化問題的探究及對中國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2(11):1-3.
[12]何靖楠,李寧華,張毅,張鐵梅,黎健.國際老齡工作現狀及對我國老齡化的啟示[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8):4102-4105.
[13]柳如眉,柳清瑞.人口老齡化、老年貧困與養老保障——基于德國的數據與經驗[J].人口與經濟,2016(02):104-114.
[14]高強,李潔瓊,孔祥智.日本高齡者“孤獨死”現象解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人口學刊,2014(01):41-53.
[15]王磊.中等收入階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老齡科學研究,2014(02):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