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小學數學教學要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有活力,這樣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現實收效卻不怎么樣,部分地區的數學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比較少,而且教學方式也比較單調,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為了應試教育,所以在數學生活化教學方面,仍需要更多的努力,讓數學真正的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關鍵詞】數學 生活 教學 應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97-02
小學生剛對數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個階段是塑造他們學習數學興趣最好的階段,老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數學,應用數學。
一、從生活中挖掘數學教學素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習的基本資料,但是教材的內容是固定、刻板的,老師需要去加盟和整合。新教科書的匯編注重學生自己的發展,體現人文主義價值觀。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都可以以此作為數學教學的素材,比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老師可以用撲克牌中的“A、j、Q”或者音樂聲調C、D、E等進行導入,這樣能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會更加有效率。[1]在學習“循環小數”的時候,低年級學生可能對循環比較難理解,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列舉出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來解釋,比如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每個星期都是從周一到周日,不管是太陽還是星期都是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
二、情景化教學
有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學習效果才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積極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情景化的教學能夠博得學生的眼球,例如讓學生輪流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交易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學場景之一就是扮演數學游戲,它可以在玩樂中培養學生的習慣,合理的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感知和興趣,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困惑,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學會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講故事是數學場景之二,有趣、有針對性的故事可以幫學生回憶起兒童的生活經歷,他們可以盡情想象,暢所欲言,不自主的參與到數學的場景中。學生會思考,會問為什么,把問題帶到學生中,更有目的性,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動性。
三、提問導入,讓學生主動參與
以往的教育,小學的數學課堂比較單調乏味,教師主要是通過教材向學生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沒有情感和真實的畫面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若要讓學生從被動變成主動,讓他們積極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思索,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和熟悉的情境中去探討。
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節知識中,可以改變以往的虛擬貨幣交易,讓真實的貨幣代替,會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課堂之前,問學生現在認識哪些貨幣,學生回答完之后,老師可以進一步的深入問:小朋友很棒,認識這么多人民幣,可是人民幣放在桌上是不是太亂了?
學生1:把這些人民幣整理一下吧
學生2:把它們裝到錢包里去。
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把10元的放在一起,5元的放在一起,1元的放在一起······通過巧妙的設問,層層遞進,學生會不由自主,主動的對人民幣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識,而且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同時,老師要注意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探索,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給予學生指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
四、課后練習需要更加生活化
小學生天性愛玩,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因人而異,近幾年來,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有些學生根本承受不了,而且練習題也很單調,都是紙上談兵。所以,一方面,要設置合理量的課后練習題,另一方面練習的方式可以更加生活化,讓學生把學習的東西用到生活中,讓知識形成一個閉環,不再把數學練習當成一種負擔,讓學生學得快樂。[3]
比如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之后,老師為了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相關知識的把握,可以布置課后作用:用20元購買你想買的商品,過幾天來匯報,買了什么東西,用了多少錢。
學生1:我買了一個文具盒15元,一塊橡皮1.5元,用了16.5元,還剩3.5元。
學生2:我買了一塊巧克力2元,一支鋼筆10元,用了12元,還剩8元
學生3:我買了一個玩具20元,沒有剩余的錢了····
相信通過這樣的練習,在購物中正確的使用人民幣,不僅清楚的了解到了人民幣的知識,并且運用到了實踐中,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五、總結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知識具有極大的應用性,它不是我們在黑板上看到的各種符號和公式,它存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式能把學生從死記硬背的知識束縛中解救出來,所以老師需要從生活中挖掘數學教材,通過情景化教學,循序漸進的提問,讓學生上課的興趣更高課后的練習也需要生活化,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