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章峰
【摘要】初三化學復習課是對初中階段化學知識的高度、系統的總結,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一系列問題,進而完成對相關知識的整理與升華。本文探討了問題鏈的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初中化學復習課 問題鏈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117-02
在初三化學復習課堂教學中,科學、靈活的運用問題鏈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將初中所學化學知識更好的串聯在一起,也能夠讓學生更系統、準確的鞏固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復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心理素養也能夠得到進一步鍛煉與發展,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一、初三化學復習課“問題鏈”教學的研究意義
“問題鏈”往往都是由一組、多組問題組成問題系統,其教學活動的開展強調教師應對學生現有學習、知識經驗做出綜合考慮,并根據整個學習、探究中可能產生的困惑,設計一些由序列、有中心,以及相互聯系的探究問題,以此來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化學復習課教學中,緊緊圍繞相關問題來帶領學生發現、探索和鞏固相關知識,不僅可以培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也能夠讓其在此過程中學會怎樣思考、積累探究的學習方法。
“問題鏈”屬于課堂提問的一種模式,是教師日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問題鏈”以師生互動的形式來開展的,并強調要在討論中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為其傳授更新穎、豐富的知識。對此,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問題鏈與一般的“問題”教學存在很大差異,其強調的是要以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并逐漸以“鏈”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探究,從而構建真正高效的化學復習課堂。
二、初三化學復習課運用“問題鏈”的策略分析
1.化學復習課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歸納新課中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妥善的解決學習探究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其次,在教學實踐中,其教師應結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存在的認知困惑,緊緊圍繞其中某一主題來進行“問題鏈”的設計,引導學生懂得靈活運用現有知識去解疑答惑,增強其思維能力?!皢栴}鏈”教學在注重知識結構化、綜合化與系統化的同時,還應對學生思維靈活性、批判性等特點做出綜合考慮,以此來鍛煉、發展學生綜合學習與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尤其是在初三復習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知識,但在綜合性、系統性方面還缺乏培養,采用“問題鏈”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各項教學目標的實現。
2.問題鏈教學準備
在其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應對課程標準、學情做出全面分析。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對需要達成的教學要求做出進一步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者為教師,而學生則是問題的起源。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作業、練習過程中突顯出的各類問題來對學生的薄弱點進行總結,或者是通過課前檢測來掌握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具體掌握情況[1]。
比如:針對“NaOH樣品成分探究”的課前檢測,我就進行了這樣的問題預設,“請將檢驗熟石灰是否變質的相關化學方程式寫出來”“怎樣對熟石灰在空氣中是否完全變質進行檢驗?”等。在解答上述問題后,有百分之五十七左右的學生完全正確,百分之十一左右的學生答對了部分問題,剩下的則是不正確的學生。這充分說明了對于熟石灰在空氣中變質的原因,很多學生是了解的,但是在檢驗方法的掌握上還不是很清楚。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困惑來進行問題鏈的設計,提出以下的“問題鏈”:第一,在進行試驗的過程中,使用了什么酸性溶液?第二,濃硫酸在這個實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三,哪些因素會干擾二氧化碳的測定?當然教師應準確把握哪些問題是需要學生做出整體理解、基本掌握,哪些問題是學生需要進行逐步了解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使用鹽酸來進行檢測,若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變質,否則不變質,化學方程式如下: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a(OH)2=CaCO3↓+2NaOH
2.問題鏈教學過程
復習課堂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不僅要對相關知識點做出全面考慮,還要充分顧及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使得問題鏈逐步成為學生掌握、發展知識與思維的重要媒介。
對初三化學復習課的問題鏈來講,通常都是由多個模塊問題組成的,問題、模塊之間也應不斷加強聯系。例如:針對“NaOH樣品成分的探究”來講,就可以將其課程設計成“白色固體成分的探究”與“樣品中究竟有多少NaOH”兩個模塊。而相應問題則可以按照了解、掌握、應用與評價等環節來逐步增加問題難度。同時也可以根據封閉性、全開放性,以及半開放性等形式來進行多樣性問題的設計。另外,通過圍繞“檢驗NaOH樣品可能部分變質”來進設計相關問題,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觀察、設計方案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夠讓其在思維沖突、交流過程中,掌握更多科學有效的檢驗方法,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2]。
3.問題鏈教學評價
在應用問題鏈教學方式來設計、組織初三化學復習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重各項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3]。
首先,可以通過交流研討的形式來進。比如討論NaOH樣品的具體成分以及檢測方式。教師可以結合現有化學教學經驗進行問題鏈的預設,并帶領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預設化學問題來進行交流探究。但是在具體的化學復習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思維不一定會標準的按照教師的設想、安排來進行,可能會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成分,比如樣品中含有金屬雜質、鹽等等。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看法,并多多參與化學練習。因此,在初三化學問題鏈教學評價過程中,不僅要組織學生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出深入探究,還要引導其對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進行回味,幫助其發現、解決更多困惑[4]。
其次,也可以通過歸納總結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評價。初三化學復習課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并非是做幾道習題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帶領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整合與重組,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真正認識、把握問題背后隱含的豐富的化學思想與方法,并對能夠妥善解決相關化學問題的思路規律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評價,通過幫助學生逐一突破、解決各個問題,不僅可以更好的培養、鍛煉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也能夠促進其思維品質、實驗水平的逐步提升[5]。
三、設計“問題鏈”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師生共振原則?!皢栴}鏈”的設計應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困惑來進行構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問題的預設者,其應該結合化學課程標準、學生的探究反饋,教學經驗來進行問題設計。在化學課堂中,學生是問題的起源,問題的主要是來自于學生的化學課前作業、聯系與摸底測試等方面。因此,在設計問題過程中應考慮學生思維公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進一步鍛煉、發展其化學思維能力[6]。
其次,層次性原則。在設計“問題鏈”過程中,其教師可以針對又何、為何、如何等思維層面來進行,同時,還要對學生化學知識的生長點有準確把握,緊緊圍繞化學教學中心,以及新知識生長點與教學目標來明確問題鏈核心,進而從未知到已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問題設計,也以此來引導學生逐步開展問題探究。比如在學習溶液現象的過程中,就需要層層提問,先提問溶液的狀態、溶液的溶解速度特點,而后提問關于能量變化的內容。
再者,生成性原則。“問題鏈”不僅包含既有預設問題,還涉及到一些生成問題。生成性主要是指在化學教學中產生,而非在授課前就形成的問題。同時,問題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化學教師應著重帶領學生在課程學習探究中生成、解決新問題。比如在探究溶液現象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溶液都是無色的嗎?”教師則需要及時進行回答,并不是所有的溶液都是無色的,比如高錳酸鉀溶液。另外,不同學生,生成的問題也是不同的,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相應問題策略做出恰當調整,通過為其設置適當的障礙,來帶領學生對相關問題、所學知識內容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其綜合學習、思維能力的創新發展。
總之,初中化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將“問題鏈”這一教學方式科學有效的應用到化學復習課中,對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率有重要意義。在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利用這一方式,對授課內容、范圍作出準確把握,并融入自身獨特見解,以此來促進初三化學復習課教學質量的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香."問題鏈"教學在初三化學復習課中的實踐與思考[J].黑河教育,2016,(2):55-56.
[2]呂崧.初三化學復習課中“問題鏈”教學的實踐研究[J].化學教學,2014,(9):37-40.
[3]黃玲.初三化學復習課中"問題鏈"教學的實踐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3):12.
[4]袁系林.“問題鏈式專題復習學案”在初三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5]包春華.元認知策略與初中化學“問題鏈”學習模式[J].化學教與學,2014,(6):22-25.
[6]王露萍.試論化學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J].化學教學,201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