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節松
【摘要】考慮社會保險的歷史演進性質,將歷史分析教學法應用于社會保險學的課程教學。通過實際的歷史案例和制度改革過程對社會保險學的相關內容及法律法規進行了實踐剖析,闡明了在運用歷史分析教學法對社會保險學課程學習及認知物質世界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歷史分析法 社會保險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143-02
一、歷史分析法對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的,同時,又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一定律不僅適用于客觀物質世界,在主觀意識領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1]。歷史分析法就是基于上述觀點所提出的應用于實際的具體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歷史的認識,把握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說明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狀況的,進而弄清楚事物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以此來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認識現狀和預測其將來的發展趨勢。實際上,根據已有的認識,把問題放在具體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把握,既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理論的基本要求,也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論原則[1]。
社會保險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甚至每一個具體概念都是與一定的歷史條件或背景緊密聯系的。所以,社會保險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應注重從歷史的觀點出發,通過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縱向分析或反思去剖析社會保險原理和制度的實質[2]。換言之,社會保險學理論本身的形成表現在歷史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結合社會保險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課程教學對理解社會保險的內核尤為重要。離開了歷史分析,相關社會保險理論和制度的教與學都將缺乏歷史感,而沒有歷史深度的講授和理解將是生硬而難以汲取到營養的。
目前,我國《社會保險學》教材[2-5]的內容大都包含了社會保險的歷史沿革問題,但限于篇幅一般都采用從宏觀上進行介紹的方法,而很少從微觀上進行剖析并與當前的社會保險理論或保險制度直接關聯。與編寫教材不同,課堂教學內容可以更豐富,方式可以更靈活,運用歷史分析法,特別是結合一些經典的案例或制度改革過程,將使得相關理論和制度顯得更為具體、合理,從而更便于理解和接受。綜合上述考慮,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淺析歷史分析教學法在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中的幾點應用。
二、歷史分析教學法應用于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的實踐分析
歷史分析教學法的基礎是構建歷史性案例[6]。案例教學是社會保險學教學很好的方法[7],它為理解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了良好的載體。例如,教材[2]在介紹中國內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未來展望時提出應提高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社會保險法》也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統籌層次的提高有利于實現各級政府的責任分擔,充分利用有限資金,打破區域壁壘,保證勞動力市場的合理流動。對這一論述如果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將顯得蒼白而抽象;如果通過蔣乃群事件回放[8],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蔣乃群老人的事情要想得到解決,除非養老保險的政策全國統一,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全國統籌。如此,這一論述將顯得自然、具體且意義顯著。又如,教師在講授中國內地的保險制度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57條和第58條指出用人單位應當為其職工辦理社會保險并繳納相應的保險費。對“應當”一詞的理解,任何文字角度的說明或分析都將難以落地。如果結合2006年1月25日《濟南日報》的一篇報道“法官提醒——高薪不能取代保險待遇”以及“自愿放棄社保申請”等經典案例,將為“應當”一詞及相應保險制度的理解提供良好載體。
歷史分析教學法的核心是案例或社會制度改革過程的歷史性分析。歷史性案例或過程真實地展現了相關社會保險原理或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其背景。以歷史的真實性激發學生興趣,以社會保險問題為誘導,引導學生在社會保險制度的調整和發展過程中考查歷史經驗或教訓如何逐步影響社會保險制度的方向,分析社會保險制度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演進規律,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保險知識的同時,學會揭示理論基礎、把握制度改進規律進而預測未來趨勢,而不是機械性地記憶。例如,由被譽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的“赤腳醫生”覃祥官提出并得到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何進入八十年代后逐漸萎縮,在全國的村覆蓋率非常之低。借鑒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金土地》欄目的觀點:“由于對合作醫療的性質認識不清,或是對合作醫療的重視程度不夠,常使合作醫療春辦秋垮,要想使合作醫療長期發展下去,必須尋求法律保障”,由此即可自然地引出相關醫療保險法規的介紹。另一方面,根據恢復和重建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的原因主要在于資金籌集,又可激發學生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多方籌資制度)的學習興趣。類似地,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求個人參與繳費,這是社會保險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原則要求,要讓學生理解這一原則性特性,就有必要介紹和分析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的公費、勞保醫療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顯示出來的缺陷,說明這一原則是在吸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而不是臆想或強加的。
三、結語
歷史分析教學法以時間來演繹社會保險規律和制度,有利于推動社會保險學的過程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并學得明白,將學生學習的重心由社會保險基本知識的學習轉移到認知世界的方式方法上來。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洪巧榮.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中國文化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4.
[2]孫樹菡,朱麗敏.社會保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史潮,章曉莉,蓋銳.社會保險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李丞北,秦玲玲,張杰.社會保險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5]林義.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6]戴敖鎖,葛桂安.人文地理教學“過程化”新嘗試:歷史分析教學法[J].地理教育,2010(6):60-61.
[7]黃萬華.案例教學法在《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中的探討[J].社科縱橫,2010,8:054.
[8] 江鴻. 促進勞動法治進程的十大新聞事件[EB/OL]. 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40712/n38058/n38067/u1ai197084.html
基金項目: 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資助項目(gxyqZD20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