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縣第三中學 陳尚寬
挖掘數學教材,培養探究能力
福建省上杭縣第三中學 陳尚寬
教材既是教育之“材”,又為課時之“本”。挖掘教材,是優化教學設計、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石,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快車道”。教師只有以生為本,與時俱進,鉆研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即真正“品其味,悟其神”,才能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進而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教材,引領學生探究創新,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怎樣才能充分挖掘初中數學教材,提升課堂教學魅力,創建自主探究平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下文是筆者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探究】欄目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合作交流的空間,搭建了一個探究、創新的舞臺。但學生探究要有欲望來支撐,而欲望要用“情境”來“激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探究】欄目的內容加以引申,以現實逼真的情景引入課堂,使數學真正融入情境,讓課堂充滿情趣,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質疑。
如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的【探究4】,在課堂教學時,我首先創設這樣的情景:“老師剛剛不小心打碎了一塊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如下的三塊。現要重新配置,請同學們幫老師出主意,要帶哪塊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樣的玻璃出來?”學生一聽到這個關于現實生活的問題,立即有了興趣,主動參與,紛紛動手畫起來,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和合作交流聚集動力。

教師為教材中的【探究】欄目創設情景,激趣質疑,把探究的第一棒交給學生,并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及由此而萌生的與人交流的沖動。這種探究不是老師強加的“為賦新詩強說愁”,而是學生逼真情境中的自然需求,這時課堂才是美麗的,探究才是有效的。
教材中的【例題】具有典范作用,極具探究價值,但探究要找準“接受”經典過程的“距離”,用“問題”來“架橋”。教師應充分挖掘【例題】內蘊,巧妙拓展延伸,通過對例題的條件發散或結論發散或相似問題的遞進研究,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引導學生發散探索,從而活化思維。
如九年級數學上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中的【例2】:如圖(1)所示,△ABC的內切圓⊙O與BC、CA、AB分別相切于D、E、F,且AB=9,BC=14,CA=13,求AF,BD,CE的長。

教學中,我將原例題拓展加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
問題1 如果已知條件改為BC=a,AC=b,AB=c,那么AF,BD,CE的長應該分別怎樣表示?
問題2 如圖(2)所示,若∠A=60°,則∠FOE為多少度?∠FDE為多少度?若∠A=α呢?
問題3 △ABC可以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而△DEF是否也是這樣?
問題4 如果已知條件改為BC=a,AC=b,AB=c,⊙O的半徑為r,那么△ABC的面積與△ABC的周長、內切圓的半徑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5 邊長3,4,5的三角形能覆蓋多大的圓?
問題6 如果已知條件改為∠C=90°,BC=a,AC=b,AB=c,那么△ABC的內切圓的半徑r是多少?
問題7 如果過△ABC的內心的直線l把△ABC周長兩等分,那么l能否把△ABC面積兩等分?
問題8 如果直線l將△ABC的周長和面積都平分,那么l是否過△ABC的內心?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中的【例題】精心設疑,通過提問,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地引導學生釋疑,使學生體驗數學過程,培養探索意識,激發積極思維,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材中的【歸納】欄目主要是對數學內容的重點進行總結,有一個一般性的結論,對整節課或整章節的學習有指導性作用。而類比是一項探索性或發現性活動,它是提出問題、發現新知的主要源泉,是科學研究最普遍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歸納】欄目的結論,細致琢磨,深入推敲,緊扣結論,類比變換,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實現知識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九年級數學上冊“關于原點對稱的點的坐標”中的【歸納】:兩個點關于原點對稱時,它們的坐標符號相反,即點P(x,y)關于原點的對稱點為P'(-x,-y),亦即點P(x,y)繞原點旋轉180°后對應點的坐標為(-x,-y)。
教學時,我在此結論的基礎上類比設計以下問題,引領同學們進行探究:
問題1 你能否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證明此結論?
問題2 如果點P(x,y)繞原點順時針旋轉90°,那么點P的對應點的坐標是怎樣?你能否直觀形象地描述出來?
問題3 如果點P(x,y)繞原點逆時針旋轉90°,那么點P的對應點的坐標是怎樣的?你能否直觀形象地描述出來?
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歸納】欄目的結論,從知識的順延、從屬、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慮和發掘類比因素,抓住新舊知識的共同性質加以分析、比較,同時逐步引導學生由“已知”發現“未知”,從而使學生在類比推理、遷移變換的探究活動中,體會到這是對教材感悟體驗的釋放,這也是類比中情感智慧的升華!
教材中的【閱讀與思考】等選學欄目,為學生提供了通今達古、博大精深的數學天地,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功能。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閱讀與思考】等欄目奧妙無窮的素材,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實踐、主動閱讀、獨立思考,大膽猜想,勇于探究,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如八年級數學上冊“完全平方公式”中的【閱讀與思考】“楊輝三角”,我利用其中的公式設計了如下問題:
解:由a3+b3+c3=0 可得:(a+b)3-3ab(a+b)+c3=0,
∴(-c)3+3abc+c3=0,
∴3abc=0,∴a=0或b=0或c=0,
不妨設a=0,則b=-c,
∴a5+b5+c5=0+(-c)5+c5=0。
問題解決后,教師又提問:問題2 已知不變,你能否求出a7+b7+c7的值呢?
問題3 比較上述結論,結合已知條件,請你大膽猜想一下a2015+b2015+c2015的值是多少。
問題4 你能不能用一般式來表示你的猜想,并證明你的結論?
像本例就涉及觀察—分析—綜合,聯想—猜想,特殊—一般等思維方法。教師利用教材中的【閱讀與思考】欄目內容精心編制問題,通過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獲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達到發揮教材【閱讀與思考】等欄目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增強學生探究能力等的教育教學功能。
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挖掘數學教材,培養探究能力,正是我們教師應深思和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把教材作為載體和資源,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高于教材,進而引領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以主人的身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