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君
【摘要】在復習課中以一 “物”多用的簡便的教學方式來展開教學,通過圍繞實物展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物”為基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構架為一棵知識樹。從而讓科學課堂綻放簡約之美,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
【關鍵詞】一“物”多用 復習課 簡約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35-02
“復習課難上”是許多同行經常發出的感嘆!一般的教學方式就是復習一遍舊知識,再發個卷子練習一下。這樣往往導致老師講得辛苦,學生也學得無味,效率低下。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出,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堂復習課的教學變得簡約、高效,就必須披沙揀金,刪繁就簡,明確、集中復習課教學的目標。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復習課中采用一“物”多用的教學設計,整堂復習課的知識點都圍繞“物”展開,以“物”為基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構架為一棵知識樹,讓學生的視覺有著落點,思維有發散點,能力有著力點。
那么,在復習課教學中如何展開一“物”多用呢?
一、追尋“簡明”的教學實物,集中學生的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命個體對外部刺激的條件反射具有泛化性。我們在復習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比如像力學中力和運動、電學中的電能與電功率等知識,這些知識抽象難懂,復習起來也很枯燥,為能更有效的復習,我們必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復習時,可以采用一個實物在課堂教學中多次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復習力和運動時,我們可以圍繞球這個實物展開復習,一用復習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及參照物;二用復習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及其條件;三用復習物體的慣性及受到非平衡力。這樣以球為教學情景通過多次有效利用,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對力學知識深化提高,構建了力與運動的知識網,而且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追尋“簡要”的事例貫始終,讓學生的思維都張滿力
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處”。高中物理新課標規定:要“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在復習課中,根據所復習的內容特點,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出生活中相應的科學知識,并將這些生活事例進行積累、歸類,從而能夠在復習相應的知識點時,構建一個一“物”多用的科學課堂,這樣能讓學生更多的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復習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體會科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這次聽三中胡老師的《血液循環和泌尿系統》的復習課,就是從生活中大家都經歷過的“打點滴”這個生活事例,進行一“物”多用的復習,具體如下一用復習血液循環的兩種途徑;二用復習靜脈血和動脈血;三用復習泌尿系統的組成;通過打點滴的三用,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明白了所學的科學知識可以聯系生活,學以致用,也讓學生知道這么多的生物知識點可以通過打點滴這個生活例子變得簡單明了,形成了條理分明的知識點。
三、追尋“簡潔”的實驗流程,透析復習重點
夸美紐斯在論述科學教育時提出: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學生的各種感官跟前,可以使知識一經獲得,便永遠得以記住。而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規律都是通過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實驗形象生動,直觀描述科學現象,從而總結得出科學規律。實驗本身帶有很強的趣味性,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如果知識點在上新課時都是從實驗得出的,我們在上復習課時可以設計一個實驗將所有相關的知識分類串連成線,進而構成網狀知識體系,使學生從實驗中得出要復習的知識點,這樣的復習不但簡化了知識點,而且使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更加容易理解,如復習比較抽象難懂的力學,電學時,我們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復習簡單的電路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演示實驗:事先將兩只小燈泡和一個開關連接起來,讓同學試一下,閉合開關時,兩燈泡均亮,斷開開關時,兩燈泡均熄滅,一用復習串聯、并聯電路;二用復習電路的組成;三用復習電路的三種狀態。
四、追尋“簡便”的事件引風騷,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這里的事件情景,指的依據課標要求、復習課的知識點、和實際學情而設置事件情景,在整節課中多次運用事件情景并引出與事件相關的問題,該問題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導性。定向性是指教師要考慮問題是否立意鮮明,符合教學內容。限制性是指問題寬度和深度要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同時預期學生可能達到的思維結果。指導性是指問題設計是否有層次和關聯性,以便于學生的思維保持連貫,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如復習溶液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情景:早上起來時小明腹瀉,媽媽一大早去了外婆家.家里沒有午時茶等備用藥,他想自己用開水、食鹽來配制生理鹽水300克(已知生理鹽水的質量分數為0.9%),并多次運用這個事件:一用復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相關知識;二用復習溶液的質量分數及配制;三用復習飽和和不飽和溶液。
在整節課中通過這個事件情景的多次運用,能夠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將零碎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使枯燥乏味的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而且這個事件情景還能繼續使用復習其他的知識點如四用復習溶解度;還有五用六用等等可以將所有溶液的相關知識復習完,使所復習的知識條理清晰,簡潔有效。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以上是筆者個人在科學復習課教學實踐與思考中的一隅之見。但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用心去教,教之有道,在復習課中采用一“物”多用展開教學,將所要復習的零散科學知識構成知識網絡,讓復習課中的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簡潔明了、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環環相扣,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科學復習課的教學更簡潔而流暢、簡約而高效。
參考文獻:
[1]袁開運,等.《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解讀[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關文信主編.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