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鳳娟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39-02
“育人為本”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教育方針之一,這是教學的根本回歸。初中歷史學科以其厚重的歷史精華積淀,更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獨特優勢。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健全的優良人格,即個體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勇于創新的求知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穩重堅定的行為習慣、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調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團結協作的交往水平等優良的人格特征。因此,初中歷史教學要徹底改變傳統單純歷史知識記憶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引導學生感悟歷史,接受美好思想熏陶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騾,以期末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良好思想的養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抑制了內在潛能的發揮,也影響了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費尼克斯說過:不經學問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穩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識的點滴積累,才能培養起穩定健康持續的思想。離開了具體的知識和環境,思想教育只能變成空洞的說教,而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建塑和完善美好人生理想。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優良優秀品質的重要特征,是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在教學中,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后來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詠志詩句的教學,通過秦檜、慈禧太后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而遺臭萬年的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布魯諾、居里夫人、李大釗等人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介紹鄧小平、彭德懷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質。還應注意指導加強歷史事件的縱橫向聯系和比較,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加深思維的深度。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歷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不像科學知識那樣可以直接教授,需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發展,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需要反復地磨練、修正和健全。在歷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年齡層次、心理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個體自身的需要、動機和積極能動性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較強烈的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意識是當今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辦代替、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抑制和阻礙了學生和諧發展,只能培養出被動、順從的“人才”。這種學生,缺乏積極進取獨立求知的欲望和興趣。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逐步培養他們獨立捕捉觀點和信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適當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評價,對有關人物活動、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專題評述,自己設計圖表、整理知識、構筑知識框架,有利于促進他們獨立探究科學知識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就必須正視學生中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人格差異等客觀事實,真正貫徹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對“優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們現有的認知和思維水平,重在拓寬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他們求異和創新;對“差生”要加強學法指導,所提的學習要求要低起點、小梯度,對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讓他們不斷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樹立起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難等心理。對“中等生”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問題,鼓勵他們急起直追。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適當組織歷史知識搶答賽、歷史小論文評比、開展專項歷史資料的收集、展覽、評比活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情感,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歷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學生是有著鮮活思想的生命個體,教學過程是師生知識交流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對流的過程,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生。培養學生歷史學習情感,也是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要以遵紀守時、勤學善思、嚴謹求實、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和藹可親等優良人格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師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的基礎上關心學生、指導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從而更有效、更主動地發揮學生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完善自己。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本著嚴格要求的原則,注意表揚和批評的有機結合,指導學生不斷挖掘內在潛力,揚長避短,科學合理地使用大腦,改變不良習慣,改進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特長,扶植他們去積極獲取成功,獲得積極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