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娟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醫院康復科,江蘇蘇州 215000
康復訓練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和手功能康復效果的研究
王慶娟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醫院康復科,江蘇蘇州 215000
目的探究腦卒中患者在經過康復訓練與重復經顱磁刺激后的認知與手功能康復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確診的腦卒中患者70例為該研究的對象,根據其入院治療的年份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觀察組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結合康復訓練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只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日常自理機能評定和肢體康復情況評定。結果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經過日常自理機能評定和肢體康復情況經測評后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在常規性治療的基礎之下輔以康復訓練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的治療,在手功能康復方面效果顯著,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建議對其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康復訓練曰重復經顱磁刺激曰認知曰肢體康復
衛生部在近期的數據統計表明,現階段我國腦卒中有幸存者600萬例,每一年新發病患者達140萬例,發病率223/11萬人。腦卒致殘率達到了72.6%,日常生活自理機能受損比例達34.3%,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受損[1]。重復經顱磁刺激作為一種不具有入侵性神經電的生理刺激性技術,具有無痛感、衰減量少、局部刺激、操作便捷、安全和高效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腦卒中治療當中[2]。該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康復訓練與重復經顱磁刺激相結合的方式為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取得了不錯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確診的腦卒中患者70例為該研究的對象,根據其入院治療的年份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觀察組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結合康復訓練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只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日常自理機能評定和肢體康復情況評定。
兩組患者均接受生命體征穩定、腦循環改善、血壓控制和并發癥的預防等常規性藥物治療。并針對缺血性腦卒患者進行溶栓和抗凝等治療;針對出血性患者進行在常規性康復手段之外,使用其他醫療手段減輕和降低患者腦水腫和顱內壓。對照組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前提之下,使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結合康復訓練進行康復治療;觀察組只接受常規藥物和康復治療。
1.2.1 康復訓練的治療 康復治療是以技術促進為主要方向,在腦卒中患者中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開展運動療法,是體現個體化原則的功能性訓練。其在初期主要表現為對穩定后的生命體征進行適量且短暫的被動運動,如預防變形關節的痙攣、良知位保持和治療腦水腫等。少量主動運動指通過給患者以變換體位的方式進行肢體交替訓練,3次/d,每次持續20 min,原理是患者的外旋、屈伸運動在健側的牽引下訓練患側[3]。醫院護理人員需要以周次為單位給患者進行康復評估,并以此評估結果為根據訂制具體的康復訓練方案,其中包括坐位、步行、站立平衡練習等。特別指出在坐位和立位平衡練習開始前,為了防止患者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情況的發生,需要在傾斜床上進行訓練,并且以30°、持續30 min為基礎,在接下來的訓練中每天以15°逐漸增加,直到能夠彎曲至90°,因而時間也視實際情況而適當增加。
1.2.2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 該研究使用的是武漢武漢依瑞德CCY-2B經顱磁刺激儀,其頻率在:0~80 Hz可連續調動;其強度1.4~5.0 Tesla可連續調動,其他單脈沖、重復、序列模式等刺激模式均可適當調動,為保證刺激的質量穩定可行需要使刺激量不呈遞減趨勢。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需要將其置于相對舒適和安靜的環境中,盡可能減少患者在治療時頭部的運動;此時電極應置于兩個線圈相交的中間處,與患者半球M1域處的顱骨表面相切。治療時的參數如下所示:腦卒中患者輸出強度為其運動閾值的70%,刺激脈沖為1 800,頻率調至2 Hz,5個脈沖為序列單位,共100個序列,單個序列持續5.0 s,序列間隔時間1.0 s,患者腦半球M1區為刺激部位;需要持續治療2個療程,單組療程持續7 min。
運動前后均使用基本運動機能評測量表 (Fugl-Meyer)對患者手部康復情況進行評定,其中主要包括肢體的運動、肢體平衡、各個關節活動量和疼痛感知情況,得分與運動機能成正比;使用獨立功能測評量表(FIM)對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進行測評,其中有20個項目,其中16個為身體方面的項目,4個認知方面的項目,分數于獨立性成正比[4]。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治療前Fugl-Meyer評分為(22.54±1.85)分,對照組為(23.54±1.9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為(63.65±1.66)分,對照組為(53.95±1.77)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FIM評分為(32.25±1.77),對照組為(33.54±1.0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為(85.65±2.14)分,對照組為(73.54±1.99)分,觀察組存在顯著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查閱文獻:腦卒中患者運動性功能的障礙或許源自健側半球交互性抵制影響逐漸加強于病變側的半球,病變側半球的皮質功能因此而減弱。在改善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立能力和肢體運動機能方便,通過治療讓其兩側腦半球之間的相互抑制功能處于平衡狀態切實可行。而經顱磁刺激治療儀之所以能夠加快神經出現去極化現象,是因為其通過刺激線圈、高壓和高能電流瞬間放電,進而在高磁場的作用之下,所產生的微電流穿透患者皮膚和骨組織,使神經纖維興奮,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5]。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該疾病提出的建議:病情穩定后的腦卒中患者在恢復運動機能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康復訓練。其基礎性護理和康復性練習能減輕患者在日常自理行為中出現的肢體機能障礙,并且有效降低致殘率[6]。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運動機能、平衡功能、日常自理機能在治療后均優于治療前,并且對照組優于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如均進行康復治療和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患者在日常自理機能和其他各項能力的恢復上均能得到相對更優的療效,失用綜合征、并發癥和病死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在常規性治療的基礎之下輔以康復訓練結合重復經顱磁刺激的治療,在手功能康復方面效果顯著,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建議對其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1]張晶.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綜合護理[J].護理研究,2014,28(1A):58-59.
[2]王愛麗,李保蘭,王燕.早期康復護理對168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應用研究[J].重慶大學,2014,43(19):2540-2541.
[3]鐘捷,張月娟,余艷蘭,等.早期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病人癱瘓肢體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1(23):2115-2117.
[4]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4-300,396-400.
[5]張鴻,李玉芝,龐文峰,等.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7):760-762.
[6]許曉燕,樊敏.腦卒中臨床康復護理的發展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9B):25-27.
R247
A
1004-6569(2017)07(a)-0047-02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