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珂珂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北京 102218
糖尿病足患者危險因素及護理措施總結
時珂珂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北京 102218
糖尿病是當前老年群體好發的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該病容易造成患者出現外周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引起患者下肢發生循環及功能障礙,最終導致下肢肢端壞疽或潰爛,即常說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不僅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還會給其身心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因此臨床上必須要針對糖尿病足患者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同時針對這些因素予以針對性護理。
糖尿病足;危險因素;護理措施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技能下降,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再加上老年患者血管脆性較差,容易出現血管堵塞而造成患者出現肢端缺氧缺血。若糖尿病患者出現肢端麻木或下肢感覺消失,對于外界產生的刺激敏感性較弱,在發生損傷后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進而出現糖尿病足或進一步惡化。糖尿病足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殘疾的重要原因,發展最終可導致患者骨關節受損,嚴重情況下必須進行截肢治療。針對糖尿病足患者自身特點進行分析,探討其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并積極加強臨床綜合護理意義重大。
田鑫[1]學者在“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與自護知識需求的關系”中提出,患者血糖過高易導致患者出現血液高凝,引起下肢出現動脈粥樣硬化。郭春花等[2]在研究中指出,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是出現糖尿病足的關鍵原因。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患者存在明顯糖代謝異常,進而一起患者出現脂代謝紊亂,極易發生肢體微血管或大血管病理性改變,出現糖尿病足。
劉小勇[3]報道中指出,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中,約有60%為單純性神經病變,有高達70%的患者會出現周圍神經病變,進而引起患者肢端感覺異常,足部保護性感覺消失,形成典型的無知覺足,易受損傷。同時糖尿病足的形成也和自主神經病變有關,自主神經病變使皮膚韌性下降,再加上皮膚干燥和感覺減退皮膚易裂開發生感染,造成足部皮膚潰爛。
糖尿病病程長容易合并血管病變,如微血管病變、大血管閉塞性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周圍血管疾病。這些血管的病變可使下肢血管狹窄或堵塞,局部組織缺氧或營養成分供給不足,出現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跋行,嚴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潰瘍,肢體壞疽。
糖尿病足通常在60歲以上患者中較為多見,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高其發病率也會出現增高。于彩霞等[4]在研究中指出老年患者更易發生糖尿病足可能與其自身組織代謝下降有關,再加上老年患者修復能力較差,動脈硬化發生率相對較高,因此更易發生糖尿病足。另外男性患者糖尿病足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究其原因可能與性激素分泌有關。
周秋萍[5]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最初原因僅僅是足部產生小傷口,但患者卻沒有引起重視,沒有及時進行處理,導致發生感染,最終引起糖尿病足。另外,各種感染性疾病也會引起患者發生糖尿病足,例如足癬、雞眼、甲溝炎。
吳穎等[6]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培養對降低患者糖尿病足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需依照標準體重、患者活動情況,來得出其每日所需總熱能,遵循“二高四低一平衡”的飲食原則,即高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素,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平衡蛋白質。注意讓患者進行規律性進食,確保熱量攝入與消耗維持平衡,切記不可暴飲暴食。另外,囑患者適當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體質、改善微循環和機體功能,還能夠延緩血管病變進程。例如可以讓患者適當進行慢跑、擺臂散步,目的是為了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提高患者血液葡萄糖利用率,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歐秋燕等[7]在調查中發現,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的認知不足,而超過90%以上的患者都希望可以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對此,護理人員應重視糖尿病患者足部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相關知識水平掌握程度,并確保患者能夠正確理解知識內容。加強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預防教育,向患者講解糖尿病足發生原因、相關危險因素、癥狀表現及預防護理措施,進一步提升患者自我預防意識,提高患者自主性,形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盡可能降低糖尿病足發生。
陸燕蓉等[8]學者在“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危險因素患者認知度和依從性的效果研究”中發現,糖尿病足患者存在較大心理壓力,壓力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長期治療帶來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是患者擔心糖尿病足發展到后期會引起截肢或出現殘疾,較大的心理壓力會給患者飲食和睡眠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針對糖尿病足患者護理中還要注重加強患者心理護理,緩解患者負面心理情緒,讓患者以最佳心態面對疾病、面對治療。
蔡媛媛等[9]在報道中指出,糖尿病足患者護理工作的核心便是血糖控制,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是引起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在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控制上,護理人員還注重從患者日常生活中入手,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幫助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自主性。護理人員可以嚴格控制患者糖類食物、脂肪等攝入量;監督患者戒煙戒酒;嚴格控制患者日常藥物使用情況,針對患者存在的藥物濫用情況進行監控;定期檢查患者血糖情況,并根據患者血糖水平修改血糖控制方案。
足部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勤檢查患者足部,及時發現并排除病變危險因素,若發現水地、胼胝、足癬、甲溝炎、澈裂、磨傷、雞眼等應急時應及時處理及治療。襪子松緊要適宜,選擇質地柔軟、平整、通氣的棉織品。潘習等[10]學者在《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趾甲修剪的適宜技術研究》中講到,由于老年患者趾甲較硬,在修剪是應先用溫水泡15 min后,待趾甲軟化后才修剪,如剪破皮膚立即無菌包扎立即到醫院就診,避免甲溝過度修剪,否則易引起甲溝炎。指導患者做足部運動,可平臥后抬高患肢45°,維持2 min后再足下垂2 min,然后在平放5 min,反復5~10次。從足尖向上至滕關節作自我按摩,早晚約10 min,2~3次/d,并指導患者養成每晚用溫水泡腳的習慣。
綜上所述,為了正確認識糖尿病足發生危險因素,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醫務人員應當積極開展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分析,加強糖尿病足預防教育和綜合護理,同時注重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自我足部護理能力,及早進行護理干預。
[1]田鑫.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與自護知識需求的關系[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1):1831-1834.
[2]郭春花,黃秉文.綜合護理對糖尿病足感染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5(4):95-97.
[3]劉小勇.淺析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相關因素[J].當代醫藥論叢,2016(11):36-37.
[4]于彩霞,賈玉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預防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2(2):160-161.
[5]周秋萍.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護理及預防[J].中國民康醫學,2015(17):119-121.
[6]吳穎,劉麗娟,潘孟俠,等.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糖尿病足的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17):190-192.
[7]歐秋燕,姚碧奇,梁靜珍,等.加強糖尿病足護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7):56-57.
[8]陸燕蓉,許燕玲,周勇,等.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危險因素患者認知度和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S1):148-149.
[9]蔡媛媛,梁海琳,俞潔.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2):155-157.
[10]潘習,白姣姣,孫皎,等.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趾甲修剪的適宜技術研究[J].上海護理,2015(3):53-55.
R335
A
1004-6569(2017)07(a)-0080-02
201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