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寧
三臺縣觀橋鎮中心衛生院兒科,四川綿陽 621117
小兒食物過敏性哮喘分析
安心寧
三臺縣觀橋鎮中心衛生院兒科,四川綿陽 621117
目的觀察小兒食物過敏性哮喘特征,分析導致因素與診療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該院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食物過敏哮喘患兒43例臨床資料,觀察、分析該組患兒癥狀特征、因素與診療等情況。結果經觀察后統計顯示,該組患兒中因食物所致哮喘初發者6例(13.95%),既往有哮喘史因食物過敏誘發者37例(86.05%);導致因素的食物種類依次為牛奶與奶制品11例,海鮮類(魚、蝦等)10例,肉類(雞、鴨、豬等)8例,堅果食物類(花生、瓜子、核桃等)6例,蔬菜類(西紅柿、蒜、土豆等)4例,水果類(桃)1例,此外還有調料類(味精、醋等)3例,啤酒與巧克力各1例。隨后針對患兒誘發食物予以禁止食用,同時采用口服甘酸鈉等過敏藥物,對伴有哮喘癥狀者予以糖皮質激素吸入,所有患兒癥狀均得以控制,全部康復出院。結論小兒食物過敏性哮喘通過對其食物激發試驗、臨床表現、過敏史進行診療,在禁食過敏性食物的同時給予替代療法治療,有效防止患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為患兒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食物過敏性哮喘;小兒;特征;因素;診療
過敏性疾病反應自新生兒至老年各個群體均可能發生,無年齡特異性,具有明顯遺傳傾向,在過敏性疾病中,最為常見屬速發型過敏反應,其中包括類型如皮膚過敏反應、呼吸道過敏反應、消化道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等[1]。食物過敏常見于即時型反應,在攝取過敏性食物后幾分鐘至1 h內發病[2],嚴重者直接導致過敏性休克。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變化較大,食物導致過敏性疾病于臨床中發病率逐漸增加,食物過敏性哮喘癥狀也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以兒童患者更為明顯[3]。該次研究旨意通過回顧性分析該院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食物過敏哮喘患兒43例臨床資料,觀察小兒食物過敏性哮喘特征,分析導致因素與診療措施,為臨床小兒食物過敏性哮喘診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食物過敏哮喘患兒43例臨床資料,其中男27例,女 16 例,年齡 4 個月~13 歲,平均年齡(5.1±1.9)歲,因食物導致初次發生哮喘者6例,既往有哮喘史因食物過敏誘發者37例。該次研究經院方倫理會批準,患兒與家屬知情并同意。
1.2.1 診斷 取可以過敏性食物5~15 g于患兒空腹下攝入,觀察2 h,期間若患兒出現嘔吐、皮疹、瘙癢、腹痛等表現,直接定義為陽性。對較大兒童與進食前后1 h檢測PEF指標,下降≥20%者,及時咳喘不明顯均按呈陽性判斷。此期間需準備嚴格搶救措施,醫師給予密切觀察。
1.2.2 治療 病理確診者,對其引發過敏性哮喘食物需嚴格禁食,根據患兒表現禁用時間為1~3年或更久。哮喘病因較為復雜,且病程較長,對治療后存在復發情況的患兒及時給予支氣管擴張劑、普米克、必可酮等糖皮質激素治療。此外對無其他特異性癥狀者給予尼多酸鈉、氯雷他定、酮替芬、色甘酸鈉等藥物治療。
經觀察后統計顯示,該組患兒中因食物所致哮喘初發者6例(13.95%),既往有哮喘史因食物過敏誘發者37例(86.05%);導致因素的食物種類依次為牛奶與奶制品11例,海鮮類(魚、蝦等)10例,肉類(雞、鴨、豬等)8例,堅果食物類(花生、瓜子、核桃等)6例,蔬菜類(西紅柿、蒜、土豆等)4例,水果類(桃)1例,此外還有調料類(味精、醋等)3例,啤酒與巧克力各1例。隨后針對患兒誘發食物予以禁止食用,同時采用口服甘酸鈉等過敏藥物,對伴有哮喘癥狀者予以糖皮質激素吸入,所有患兒癥狀均得以控制,全部康復出院。
食物過敏性哮喘屬臨床異質性疾病,以慢性氣道炎癥為主要特征,此外還包含了隨著時間持續變化的呼吸道癥狀病史,具有可變性呼氣氣流受限,患者臨床表現呈多樣化,急性哮喘的發作可單獨出現,但期間可伴有全身過敏癥狀,也可呈現慢性哮喘。該病病理為過敏性食物進入人體后,對機體記憶性T細胞、特異性E細胞產生較大刺激,抗體附著在肥大細胞表現,無法發揮正常作用,導致過敏反應引起哮喘癥狀,其中以鈣離子內流、釋放組胺等過敏介質、細菌通透性增加為哮喘誘導主要因素[4]。該病于我國總人口而言,因食物攝取因素導致的變態反應疾病并不少見,據相關調顯示,其發生率為3.41%,同時約占哮喘患者中的25.4%左右,發生率較高。在治療該病中,主要可包括清除食物中變應原、藥物治療、脫敏治療、母乳喂養等方式,但掌握導致過敏的食物種類,避免其攝入是治療該病的基本措施,剔除食物變應原的飲食指導可助于輕度食物誘發哮喘者不藥自愈,以此為基礎給予患兒足夠營養成分支持,也是該病的重要輔助條件。
在目前研究中,可誘發哮喘的食物種類高達數百種之多,其中最為典型屬含蛋白質類食物,具有較高變應原性水平,其次是微生物或細菌污染的肉類、海鮮類、水果類也屬誘發哮喘高危因素。此外溫度驟降、起到滲透壓改變等刺激的冷食、甜食、均可誘導。從該次研究導致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經觀察后統計顯示,該組患兒中因食物所致哮喘初發者6例(13.95%),既往有哮喘史因食物過敏誘發者37例(86.05%);導致因素的食物種類依次為牛奶與奶制品11例(25.28%),海鮮類(魚、蝦等)10例(23.26%),肉類(雞、鴨、豬等)8 例(18.60%),堅果食物類(花生、瓜子、核桃等)6 例(13.95%),蔬菜類(西紅柿、蒜、土豆等)4 例(9.30%),水果類(桃)1 例(2.33%),此外還有調料類(味精、醋等)3例 (6.98%),啤酒與巧克力各1例(2.33%)。同時經治療后所有患兒癥狀均得以控制,全部康復出院。由此提示本病的治療主要以抗過敏藥物為主,對食物導致的呼吸道癥狀具有較好預防和治療作用,如該次研究使用的支氣管擴張劑、普米克、必可酮等糖皮質激素均可達到良好預防與治療的作用。
食物攝入導致哮喘發作在臨床診斷中并不復雜,但食物攝取種類較多,出現過敏反應,特別是呼吸道癥狀系統作用使哮喘發生遲緩,對臨床診斷增加了難度,漏診率較高。現臨床腫痛對食物過敏性哮喘診斷標準呈多樣化,如了解詳盡食物過敏史、典型哮喘癥狀史等患者資料是診斷基本條件,診斷標準不宜過嚴,避免漏診,對可疑食物進行激發試驗等方法,除此外,食物過敏原皮試具有高假陽性率,其中僅魚類過敏存在較高準確性外,其他均表現20%[5],血清特異性IgE對食物過敏性哮喘診斷價值較高,但普及較為困難。在行過敏原皮試、激發試驗等診斷中存在較高過敏性休克與哮喘風險,因此期間應加強急救措施。通過該次研究筆者認為,機體在哮喘發作中耗竭,可能存在假陰性結果,影響試驗診斷準確率,因此在行過敏原皮試與激發試驗中,需重視注意不良事項的發生,結合臨床綜合分析評估進行診斷,以提高準確率。患兒治療期間嚴格遵守忌口規定是預防與治療的關鍵,但又因哮喘病因復雜,導致食物種類多樣,因此需對食物成分了解后方可給予攝入。
綜上所述,患兒食物過敏性哮喘通過對其食物激發試驗、臨床表現、過敏史進行診療,在禁食過敏性食物的同時給予替代療法治療,有效防止患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為患兒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李鳳偉.小兒過敏性鼻炎與支氣管哮喘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北京醫學,2017,4(11):429-430.
[2]楊麗萍.150例小兒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發病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9(3):82-84.
[3]劉夢昀.嬰兒型雙歧桿菌防治小鼠過敏性哮喘及食物過敏的實驗研究[J].遵義醫學院,2016(1).
[4]鄭躍杰.益生菌在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7,2(3):114-117.
[5]潘力,胡燕.兒童期過敏性疾病共患心理行為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3(12):268-270,274.
R72
A
1004-6569(2017)07(a)-0094-02
安心寧(1976-),男,四川綿陽人,本科,主治醫生,研究方向:兒科。
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