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骨三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訓練
常青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骨三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目的探究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訓練的方法。方法選擇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該院就診的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患者,共80例,術前術后均給予6個月康復訓練指導,之后對這種方法訓練的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結果膝關節功能的調查情況:經過訓練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為理想,肌肉肌力達到V級的患者有74例(92.50%);在6~12周以內前交叉韌帶恢復正常,6周~6個月以內輕微運行恢復。患者患膝主動彎曲度較健側功能良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全部患者在6個月以后所進行的輕微運動均沒有疼痛的感覺,主觀滿意度相對較高。結論在采用康復訓練對于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的術后十分有幫助,有助于恢復到術前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訓練
該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康復訓練的方法,選取了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該院就診的80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患者,以其作為分析對象,全部給予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患者,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颊呔鶠椴煌潭鹊暮喜葌劝朐掳鍝p傷、外側半月板損傷以及內外側半月板損傷,年齡 19~38 歲,平均年齡(23.64±3.61)歲。 經過對全部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待全部患者入院以后均給予較為系統的康復訓練,待患者康復出院以后叮囑患者嚴格根據康復程序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分別在6周、3個月和6個月是回院復診,以此來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全面檢查,并對訓練的項目和強度進行科學的調整[1]。
①術前:科學訓練患膝的等張肌力,肌肉的力量需要盡量的增加。指導患者掌握使用支具的正確方法,通過積極的溝通與交流,幫助患者對整個手術過程和術后并發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以此將心理上的焦慮不安等積極的解除掉。②術后0~1周:伸直固定患者的固定夾板支具,定期對踝泵進行練習;行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如股四頭肌、腘繩肌以及腓腸肌等;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圍內指導患者進行早期不負重下床的訓練,每天進行為期10~20 min的訓練;在患者休息時可以保持平臥的體位并通過抬高患膝,達到消腫的目的。③術后1~2周:抬高直腿的同時采用夾板進行固定保護;CPM機器訓練的強度在90°以內,1次/d,手法推動髕骨;必要的情況給予患者一定的鎮痛治療,即采用中頻干擾電消腫療法;針對那些MMT檢查結果等級比較低的,一定要給予功能性的電刺激治療。④術后2~4周:針對那些單純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來說,在下床行走時需要借助雙拐,開始時患膝不負重,然后部分負重,最后完全負重;指導其進行專業的徒手肌力訓練[2];CPM機器活動度可以從之前的90°慢慢增加至120°,在進行本體感受器的訓練時需要選擇專業的自行車;針對明顯的腫脹患者可以采用冷療法;合并半月板損傷的,下床時機需要推遲,下床活動的時間也要進一步素判斷,進而確?;枷拈_始的不負重、部分負重一直到完全福州港為止,這個過程相應的也會延長。⑤術后4~6周:待患者康復出院以后,相關的康復功能訓練仍然需要繼續進行,定期就要進行隨機訪問;加大抗阻練習的強度,如股四頭肌、腘繩肌以及腓腸肌等;本體感受器的訓練可以在可調式坐墊固定自行車、軟墊以及平衡板上進行,時間和強度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慢慢的增加;每次結束訓練以后可以將冰袋覆蓋在膝蓋上,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以此有利于消除和滲出的減少[3];針對合并半月半板損傷的患者來說,不可以長時間的進行本體感受器的訓練,以此有助于實現對膝關節軸向應力刺激的減少,避免關節炎癥狀的形成。⑥術后6~8周:鼓勵患者關機活動度的不斷增加,本體感受器訓練項目與難度、訓練時間可以適當的增加;合并半月板損傷的對于上階段的訓練繼續維持,嚴格控制強度;日常生活自理。⑦術后8~13周:單純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之前的訓練項目可以繼續進行,單純肌肉訓練的時間可以適當的減少,肌耐力訓練時間和肌肉的靈活練習可以適當的增加;合并半月板患者可以進行開鏈性的耐力訓練[4];⑧術后13周~6個月:如果患者的肌肉肌力已經基本恢復,則相關的訓練便可以停止;積極的鼓勵患者恢復自己的生活質量,但是不可以進行高強度的運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患者便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出院后定期進行康復指導隨訪。膝關節功能的調查情況:經過訓練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為理想,肌肉肌力達到V級的患者有74例(92.50%);在6~12周以內前交叉韌帶恢復正常,6周~6個月以內輕微運行恢復?;颊呋枷ブ鲃訌澢容^健側功能良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全部患者在6個月以后所進行的輕微運動均沒有疼痛的感覺,主觀滿意度相對較高。
膝半月板在膝關節伸直位傳遞的壓力為50%~60%,當膝屈曲為90°時半月板所承受的壓力會逐漸增加到85%,其邊緣通常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多,合并半月板損傷的患者術后影像學骨性關節炎產生的可能性更加,由此會極大地降低體格檢查屈伸肌力。因此,針對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在實際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訓練的強度和膝關節軸向上的應力刺激都應該顯著降低[5]。經過該次研究,膝關節功能的調查情況:經過訓練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為理想,肌肉肌力達到V級的患者有74例(92.50%);在6~12周以內前交叉韌帶恢復正常,6周~6個月以內輕微運行恢復?;颊呋枷ブ鲃訌澢容^健側功能良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全部患者在6個月以后所進行的輕微運動均沒有疼痛的感覺,主觀滿意度相對較高。
綜上所述,在采用康復訓練對于膝關節鏡下骨-髕腱-骨復合體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的術后十分有幫助,有助于恢復到術前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陳鵬,劉文和,陳家玉.膝關節鏡輔助自體髕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應用[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12(3):24-26.
[2]張佩君.關節鏡下髕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的護理及康復訓練[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3,23(3):257-259.
[3]魏立,唐強,王學文,等.關節鏡下自體髕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觀察[J].創傷外科雜志,2015,10(4):327-330.
[4]蔣青,陳東陽,徐志宏,等.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后交叉韌帶聯合損傷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傷雜志,2016,28(5):329-332.
[5]李棋,李箭.膝關節交叉韌帶修復重建治療中的康復干預[J].中國臨床康復,2015,31(18):185-187.
R274.12
A
1004-6569(2017)07(a)-0131-02
常青(1977-),男,內蒙古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及運動醫學。
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