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濱
繼承革命傳統 構筑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楊其濱
黑龍江大學誕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后陸續更名為中央軍委俄文學校、延安外國語學校、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等,1958年成為黑龍江省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黑龍江大學。在76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幾經變遷卻始終不忘延安精神與抗大傳統,逐步形成了以“志存高遠、愛國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主旨的黑大精神。
一是將延安精神、抗大傳統作為黑大精神的源頭。黑龍江大學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幾代黑大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努力與付出,更離不開黑龍江大學多年來對延安精神、抗大傳統的堅守與傳承。多年來,學校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和黨在高校的領導地位不動搖的堅定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貢獻了力量。
二是將延安精神、抗大傳統作為事業發展的基石。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黑龍江大學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一貫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不斷從延安精神、抗大傳統中汲取力量,通過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逐步打牢師生們的思想基石,切實保證了延安精神、抗大傳統在學校辦學中的全面展現。近年來,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與延安紀念地管理局、抗大紀念館開展了“回延安”主題實踐活動、“延安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切實保證延安精神、抗大傳統教育入腦入心、成效顯著。
一是依托黑龍江大學博物館,搭建紅色文化育人“航母”。黑龍江大學博物館擁有黑龍江大學校史展覽、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影像手跡展覽、抗大校史陳列展、黑龍江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等多個陳列展廳,其中黑龍江大學校史館展示了黑龍江大學76年的發展歷程;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影像手跡展展出的二百余件歷史文化名人的原版影像及親筆墨跡,主要與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有關。學校博物館作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團體會員,在對師生開放的同時,主動向社會開放,較好地發揮了服務社會、引領風尚的職能,并獲得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黑龍江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二是依托與抗大紀念館的全面合作,樹立紅色文化育人“航標”。2016年9月,學校與抗大紀念館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雙方以抗大校史、黑龍江大學校史完善修訂為依托,以延安精神、抗大傳統研究為主要內容,通過設立研究課題,組建研究團隊,共同開展合作研究;雙方互相配合展覽陳列,借助各自館藏、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雙方在革命傳統教育和干部培訓等方面也進行了深層次的合作交流。
首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渠道作用,突出紅色文化育人的內容。學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設置上始終突出紅色文化育人這一重要脈絡,在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多門課程中設置了相關重點內容的講授。尤其是在學校開展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四進”(進教材、進課堂、進支部、進頭腦)專題教學工作中,紅色文化育人內容凸顯了巨大支撐作用,切實增強了青年學生的“四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信賴)。紅色文化育人工作已成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戰略工程和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引領的牽動工程。
其次,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第二課堂作用,拓展紅色文化育人的空間。為了使延安精神、抗大傳統留在所有黑大人的心中,成為當代黑大人不斷進取、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學校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延安干部管理學院、井岡山大學、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哈爾濱烈士陵園等多家單位共建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為師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搭建了平臺,并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
其三,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輻射作用,打通紅色文化育人的渠道。與此同時,學校還建立了一批以黑龍江大學學生“延安精神”研究會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社團,他們以弘揚延安精神,研究黨史、校史,教育廣大學生為主旨,以課題制進行理論研究,以實地考察、調研、報告、演講等形式進行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實現了學校紅色文化育人由點到面輻射展開,為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活動、提升紅色文化素養拓展了渠道。
長期性地開展“回延安”主題實踐活動。2011年建校70周年之際,黑大人尋根延安,在抗大舊址立下了“根于延安,源于抗大”的紀念碑,并與延安抗大紀念館共建了黑龍江大學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六年來,我們共組織了8期“回延安”主題實踐教育班,包括黨員干部、骨干教師、黨外人士、鋒尚人物、三育人標兵、三八紅旗手、青馬工程學員等在內的300多人尋根溯源,遠赴陜北,回到黑大的前身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的校址——革命圣地延安。2016年9月,我校正處級干部延安培訓班在延安干部培訓學院棗園分院開展了“弘揚延安精神,踐行兩學一做”專題培訓,通過實景教學、現場教學、激情教學、體驗式教學和理論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全方位地展現延安精神的發展、傳承以及時代價值。培訓班學員返回后通過在本單位及更大范圍內分享培訓收獲和體會,擴大學習效果和受眾人群。學校已與棗園分院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將這一培訓模式固化下來,長期堅持下去。
創新性地開展“延安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學校邀請延安革命紀念地“延安精神宣講團”到我校進行專場宣講演出。由28名講解員組成的“延安精神宣講團”采用講、唱、跳相結合的形式,生動再現了當年火紅的延安生活,贊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課。學校與延安抗大紀念館舉辦了“追尋歷史·情系抗大”抗大紀念館校史陳列展。抗大紀念館館長及講解人員親赴黑龍江大學為師生講解抗大的歷史。本次陳列展全部拷貝源自紀念館的原始圖片及展板介紹,原汁原味地再現了延安抗大紀念展中抗大的起源及發展,得到了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的贊譽。學校邀請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畢遠佞教授為我校師生做題為《弘揚延安精神,增強黨性修養》的專題報告,邀請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李路教授做題為《弘揚延安精神 堅定理想信念》專題報告,邀請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延安市文物局副局長蘇雅琳做題為《延安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最好的營養劑》的專題報告等數十場。這一系列的專題講座在廣大師生的心中點燃了傳承、希望和力量的火種。
系統性地開展“紅色文化展演”活動。圍繞紅色大學的精神核心,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生動活潑、影響廣泛的展演活動,例如“理解與和平”黑龍江大學藝術團赴俄巡演活動、“和平頌·中國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演出活動、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暨校園最佳大學生頒獎典禮、“信仰的力量”慶祝建黨95周年表彰大會、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合唱音樂會、紀念黑龍江大學建校75周年“致敬經典”學生合唱團專場音樂會等。學校組織師生收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影片《勇士》、校史紀錄片《砥礪》等紅色內容的影片;學校組織師生排演戲劇《雷雨》以及校史劇,豐富師生的文化生活;學校還建立了東北三省高校第一支國防生國旗護衛隊,每周一以及重大節慶日舉行升國旗活動;學校建立了黑龍江大學國防生軍樂團,多次參加由中宣部主辦,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協辦的《“五月的鮮花”——永遠跟黨走》大學生文藝匯報演出等大型演出活動。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今天,中華民族正以豪邁的氣概走向偉大的復興。肩負偉大歷史使命的大學,在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和偉大精神的同時,也以堅毅的行動和鮮活的實踐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黑龍江大學將以“紅色精神”凝聚全校師生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信心、奮發圖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綜合性大學的“新長征”路上闊步前進。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大學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