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帆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薩拉蒙對政府失靈理論的反思與批判
劉曉帆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20世紀80年代,非營利組織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并迅速引起了公眾和學者的極大關注,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系也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萊斯特·M.薩拉蒙(Lester M.Salamon)發現,人們廣泛忽視了20世紀60年代,政府與非營利部門頻繁互動的現實。而這種現象之所以被普遍忽略,其根本在于理論的不足,其中政府失靈理論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薩拉蒙;政府失靈理論;非營利組織
政府失靈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伯頓·韋斯布羅德(Burton A.Weisbrod)1974年提出,他用剩余分析策略開創了以經濟學方法解釋非營利組織存在的先河。[1]韋斯布羅德認為,非營利組織是市場和政府作為“公共物品”提供者時,本身的固有局限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相結合的產物,這是非營利組織存在的主要原因。
韋斯布羅德的論證是沿著這樣的一個邏輯線索展開:“公共物品”是類似于國防、環境等產品或服務,由于自身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一旦被生產出來,不管個人是否付費,都可以免費共享。這樣就容易產生“搭便車”問題。因此,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就不愿意提供此類物品,最終導致這些公共物品供給不足,產生“市場失靈”現象。而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認為,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強制性手段來生產“公共物品”,使得每位公民都要為其所享用的公共物品付出費用,所以,通過政府干預能有效地克服“市場失靈”。但是,政府既是公共物品生產者又是提供者,本身也具有固有局限,同樣會導致失靈現象的發生。由于個人在收入、教育水平、宗教、種族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會導致他們對公共物品需求的差異性。但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時所做出的相關決策是一種政治性決策,因此只能夠提供大多數公民所需公共物品的種類和數量,即政府在做出一項決策或者產生一個具體行為時,反映的是大多數中位選民的需求,而那些處于邊緣性群體的利益和要求通常無法納入公共機制中得以滿足。韋斯布羅德指出,雖然在公共選擇中可以采用加權投票的方式縮小不滿意人群的數量,但只要政治過程仍舊反映的是大多數中位選民的需求,那么異質性較強的消費者的需求就仍得不到滿足,[2]這就為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制度形式存在提供了必要性。
對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不滿意的大量消費者,可以通過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替代性選擇:(1)移民;(2)形成較低層次的政府;(3)求助于私人市場;(4)求助于非營利組織。[3]首先,對于移民來說不但成本高,而且還要考慮居住環境和當地政府相關政策等因素。其次,雖然人們可以通過較低層次的政府實現未得到滿足的需求,例如通過地方政府實現對圖書館、公園等未被滿足的群體需求,但不滿意的消費者仍然會存在。再次,雖然沒有技術約束可以防止私人市場生產公共物品,但消費者受個人偏好和產品價格的影響,通常會選擇購買能夠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產品,而公共物品對于每個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價格、質量、形式方面還是在使用和調配等方面都有著極少的個人控制,并且無法要求其他收益主體支付相應成本。因此,消費者更偏向于購買具有最大限度的個人控制權和最小限度產生外部收益的私人替代品,而較少去購買公共物品。這意味著,消費者一方面對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不滿意,另一方面又在私人市場上做出了無奈的選擇。最后,正因為政府和私人市場都不能有效滿足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而非營利組織又是除政府以外能夠提供公共物品的社會組織,這時就有了存在的功能需求,而公共物品的性質使得非營利組織提供物品和服務較國家更有效。
薩拉蒙認為,若按照該理論邏輯,非營利組織的存在正是為了滿足公民未得到滿足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來替代那些制度不足的地方。針對韋斯布羅德的理論邏輯,總結出三個基本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消費者的需求差異性與非營利組織的規模成正比。因為韋斯布羅德認為,非營利組織提供公共物品的數量及種類,取決于政府能夠滿足公民需求的多樣性程度。(2)政府的支出規模與非營利組織規模成反比。(3)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慈善捐贈。因此,政府或市場對非營利組織的支持,不僅沒有理論上的依據,相反,違背了非營利組織的存在是為了提供政府和市場均沒有有效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理由。[4]
但薩拉蒙用多國的實例與數據材料駁斥了上述假設。首先,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與非營利組織的規模沒有關系。在薩拉蒙的調查數據中并沒有發現公民需求的差異與非營利組織規模大小之間并無直接關系,反而證實政府對非營利組織支持程度恰恰能促進非營利組織的長期發展。其次,政府的支出規模與非營利組織的規模是成正比的。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像英美等西方發達的福利國家,在公共物品支出規模上遠比發展中國家大的多,相應非營利組織的規模也遠遠大于發展中國家。在薩拉蒙主持的非營利部門比較項目中,有關34國非營利組織從業人數占經濟活躍人數比例的相關數據發現,發達國家的占比是7.4%,而發展中和轉型國家的占比僅為1.9%。從非營利組織就業人數上不難看出發達國家非營利組織的規模遠比發展中和轉型國家的規模大。最后,慈善捐贈并非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收入來源。薩拉蒙通過對34國調查數據的收集發現,在發達國家的非營利組織收入來源中,收費受益占比為45%,政府資助占比為48%,慈善捐贈占比為7%;發展中和轉型國家的非營利組織收入來源中,收費受益占比為61%,政府資助占比為22%,慈善捐贈占比為17%。
薩拉蒙作為政府行為和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國際專家和代表人物,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聲譽,其中對政府失靈理論的批判在諸多方面具有獨到的貢獻。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該理論與各國實際情況也逐漸不相兼容,薩拉蒙的闡釋與批判,豐富了我們對政府失靈理論認識框架。其次,薩拉蒙基于實證的基礎,用調查數據作為有力支撐,對政府失靈理論進行批判,挑戰了以往僅限于理論層面的假設與猜想,使薩拉蒙對該理論的闡釋與批判從描述性階段過渡到解釋性階段成為可能。最后,薩拉蒙從社會現實出發,通過廣泛搜集各國大量的數據材料,發現普遍存在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間良性協作的伙伴關系。
誠然,薩拉蒙對傳統理論批判為學界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然而,一些細節性的地方有仍有美中不足之嫌,值得思索。首先,薩拉蒙對政府失靈理論的批判,過多基于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具有強烈的西方價值色彩,從西方意識形態出發,對福利國家理論進行批判難免會帶有一定的狹隘性。其次,薩拉蒙在理論批判的過程中,較為偏重對數據與實證分析的運用,并且大多數觀點也是通過具體的調查數據和材料來證實的,卻缺少了從理論層面進行更深層次的邏輯性解釋。最后,薩拉蒙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卻沒有詳細地說明研究變量和數據處理的大致過程,因此薩拉蒙對政府失靈理論的批判并不是特別清晰、明確和完整。
[1]田凱.西方非營利組織理論述評[J].中國行政管理,2003(06):56.
[2]謝蕾.西方非營利組織理論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行政學院學報,2002(01):90.
[3]田凱.國外非營利組織理論評述[J].學會月刊,2004(10):7.
[4][美]萊斯特·M·薩拉蒙.公共服務中的伙伴——現代福利國家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M].田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41頁.
劉曉帆(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在讀,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