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渝
達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疲拇ㄟ_州 635000
在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低體重兒大多屬于早產兒,指的是胎兒的胎齡低于 37周,且出生后體重不超過2000 g,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收治的低體重兒均可獲得較高的存活率。對于這類低體重兒,其家屬最關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其出生后的健康及發育問題,因此避免這類早產兒出生后生長發育受影響,加強其宮外科學喂養十分關鍵。為了分析對比不同喂養方式對低體重兒的保健效果,此次研究從該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新生兒科收治的患兒中抽取了120例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并把實際研究情況總結并報道如下。
此組研究所抽取的120例研究對象均屬于該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低體重兒,其中包括了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60例,所有低體重兒的胎齡>28周但<33周,且出生時的體重低于2000 g;所有低體重兒均在出生后的12 h以內住院,均無任何治療史且無任何先天性的胃腸道畸形。120例低體重兒的臨床表現包括了吮吸無力及吞咽明顯不協調,未患有任何遺傳性、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入院后以空氧混合器鼻導管進行吸氧,控制氧濃度低于40%,住院治療的時間不低于1個月,出院后患兒的體重均不低于2kg且各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已經完全可以采取經口喂養,根據住院期間不同的喂養方式將120例低體重兒分作甲組、乙組、丙組,每組40例,比較3組的基礎資料,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護士帶上手套并且在無菌條件下取120例低體重兒的仰臥位后,對其胃管插入的深度進行測量,并且做好準確的標記。然后用右手持住胃管從患兒的口腔輕插入直至到達標記的長度部位,然后對胃管插入的位置正確與否進行檢查,進行回抽胃液并將胃管放置在水中,觀察是否出現氣泡溢出,然后在胃內注入0.5~1.0 mL的空氣,通過腹部聽診確定是否存在氣過水聲,無誤后對胃管實施蝶形固定。微量喂養的時間從低體重兒患出生后6~24 h 則開始,經口所插入的胃管以F6硅膠管為主,開始的注入量為0.5~1.0 mL/次,q3 h,之后以每天低于10~20 mL/kg的奶量增加;每次喂奶之前現將患兒先胃內容物抽出,然后詳細觀察是否存在潴留。如果患兒的潴留奶量較大且多出上次喂奶量的1/3,則此次喂養時則需要降低喂養量;如果患兒的潴留物出現深綠色,或者存在血型潴留則及時停止喂養,尋求其原因并及時解決。
甲組40例低體重兒在采取常規母乳喂養的同時配合母乳強化劑,當患兒每天喂養量到達50 mL/kg時則添加母乳強化劑,在每20 mL母乳中添加加0.5 g母乳強化劑,以此作為初始劑量, 如果患兒耐受則2 d后將母乳強化劑的劑量增加到每20 mL添加1 g,并且搖勻之后進行喂養。乙組40例低體重兒則完全采取母乳喂養,丙組則采取人工喂養,以全早產兒配方奶進行喂養。
觀察比較3組低體重兒采取不同方法喂養后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幾率,然后比較3組矯正胎齡40周時的生長發育狀況。
3組低體重兒接受不同方法進行喂養后,甲組40例中出現2例NEC,發生率是5.0%;乙組40例出現1例NEC,發生率是2.5%;丙組40例中出現7例NEC,發生率是17.5%,甲乙兩組發生NEC的幾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低于丙組的NEC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組低體重兒接受不同方法進行喂養至40周時,甲組40例患兒身長增長速率是(0.96±0.09)cm/周、頭圍增長的速率是(0.65±0.04)cm/周、體重增長的速率是(15.0±0.79)g/kg·d;乙組40例患兒身長增長速率是(0.85±0.11)cm/周、頭圍增長的速率是(0.46±0.05)cm/周、體重增長的速率是(11.8±0.91)g/(kg·d;)丙組40例患兒身長增長速率是(0.96±0.07)cm/w、頭圍增長的速率是(0.65±0.04)cm/周、體重增長的速率是(15.1±0.33)g/(kg·d);由此可見甲組與丙組低體重兒矯正胎齡40周時的生長發育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均優于丙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母乳中,主要的蛋白質成分是乳清蛋白,對新生兒采取母乳喂養更利于消化與吸收,同時將胃排空的時間縮短,與此同時,在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低聚糖,能夠促進新生兒腸道內益生菌定植,進而避免發生胃腸道感染。因此,母乳喂養一直以來都是新生兒喂養的主要方式,有研究資料指出,對出生體重在401~1 000 g的低體重兒中采取14 d持續母乳喂養后,其喂養量可以達到每天100 mL/kg,而新生兒出生14 d后的NEC發生率也顯著降低了,這與此次研究的結果大致相同。在此次研究中,將該院收治的120例低體重兒按照不同的臨床喂養方式分做了甲組、乙組和丙組,每組40例。甲組實施母乳配合母乳強化劑,乙組則單純采取母乳喂養,丙組以人工喂養為主,結果提示甲乙兩組發生NEC的幾率分別是5.0%、2.5%,均低于丙組的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甲乙兩組喂養方式可顯著降低NEC的發生率,保障低體重兒胃腸道安全。
另外,3組低體重兒經過矯正胎齡40周時的生長發育狀況比較結果來看,甲組、丙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優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早產產婦分娩期間母乳蛋白質的含量低,隨著泌乳時間不斷延長蛋白質含量降低至1.5 g/100 mL甚至會更少。因此乙組僅采取純母乳喂養后,難以滿足早產兒最低生長速率所需標準,即15 g/(kg·d),進而造成乙組患兒長期處在負氮平衡的狀態。而甲組則通過配合母乳強化劑后,有機避免純母乳蛋白質降低的問題,而丙組人工喂養后低體重兒雖然生長發育狀態較好,但是發生NEC的幾率高,因此,通過綜合評估之后建議對早產低體重兒采取母乳聯合母乳強化劑的喂養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喂養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對吸奶器、乳房以及雙手等加強消毒,儲存的奶量盡可能一次性用完。取奶之后及時在冷藏柜儲藏,待使用時以37~40℃的熱水加熱,按量取乳進行喂養,超過24 h的母乳則應摒棄。
綜上所述,對低體重兒積極采取母乳配合母乳強化劑進行喂養,能夠顯著降低胃腸道疾病發生率,與此同時還能全面提升患兒的生長發育效果,保障其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