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王志軍,常萍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南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一般的腹部手術主要是在兩個科室進行,普外科和婦產科,普外科手術中涉及結腸、直腸、十二指腸、小腸、胃、胰腺、膽囊、脾臟、肝臟和闌尾以及有關疝氣的手術都稱為腹部手術。腹部手術術后的并發癥常見的有創口、心血管、腦部、肺部、心血管、泌尿系統和血栓形成。其中以胃腸功能紊亂最為常見,發生率高達45%,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極有可能病情加劇至更嚴重的粘連性腸梗阻,據調查40%的患者在腹部手術后會發生腸梗阻,并且幾乎都會發生腸粘連的情況[1]。引起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因素有很多,如麻醉、創傷等,并且胃腸功能紊亂多在患者術后24 h之內,表現為腹脹、腹痛和便秘等。隨著胃腸功能抑制的時間延長,功能紊亂易發展成腸梗阻,嚴重者甚至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因此促進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康復成為臨床上腹部手術的重要課題。有不少中醫學者提出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與胃腸動力不足有關[1]。因為在中醫學上從古至今都有手術易傷害氣血津液、五臟六腑,引起氣血運行受阻,需要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西醫治療胃腸功能紊亂,常規采取禁食、靜脈滴注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以維持水電解質平和和補充能量以及使用抗生素治療。禁食在排氣后可攝入少量流食,并在需要時進行胃腸減壓。中醫治療胃腸功能紊亂主要有3種方法:使用藥湯劑;進行針灸、敷中藥、灌腸和按摩等傳統療法;湯劑和傳統療法聯合。穴位艾灸屬于傳統療法的一種,主要是通過體表的穴位進入經絡傳輸將艾條的熱力和藥物作用滲入體內,起到疏通經絡活氣血的作用。因為艾灸的操作簡單易學,艾條的價格低廉效果好,在臨床上有較廣的應用[2]。
林鴻國等[3]在研究不同中醫外治法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實驗中,選取914例腹部手術術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治療方法隨機均分為中藥外敷組、中藥灌腸組和針灸組。結果3個組中有效率最高的是針灸組,中藥灌腸組和針灸組結果相近;平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也是針灸組最短,中藥灌腸組隨后。說明在這3種中醫外治法中,針灸對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最有效果。在該研究中采用的穴位為足三里、上巨虛和下巨虛等。
郭麗霞等[4]在研究腧穴熱敏化艾灸對腹腔鏡腸道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實驗中,選取50例大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行腧穴熱敏化艾灸,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結果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和腸蠕動恢復時間都明顯大幅度低于對照組,說明腧穴熱敏化艾灸對腹腔鏡腸道術后腸蠕動恢復治療有良好效果。在該研究中采用的穴位以小腿和腹部穴位為主,如神闕、足三里、天樞等。
徐冬梅等[5]在研究穴位艾灸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分析實驗中,選取261例婦產科手術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26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135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穴位艾灸。結果觀察組的24 h內排氣率比對照組高47.0%,對照組的腹脹發生率比對照組低2.6%,說明穴位艾灸可以有效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在該研究中采用的穴位為上脘、中脘和下脘等。
有些研究不僅僅局限于艾灸,而是把艾灸與其他中醫療法相結合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趙玉娟[6]以艾灸聯合穴位敷貼為研究方向,選取200例腸道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艾灸聯合穴位敷貼。結果觀察組24 h內恢復排氣率為100%,比對照組高24%,觀察組的平均肛門排氣時間比對照組短17 h,腸蠕動恢復時間比對照組短9 h,有效率比對照組高24%。說明艾灸聯合穴位敷貼對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有良好的效果。在該研究中采用的穴位為足三里、神闕和內關等。
儲媛媛[7]以中藥浴足聯合艾灸為研究方向,選取150例大腸癌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中藥浴足聯合艾灸。結果觀察組的恢復腸鳴音時間比對照組短8.15 h,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比對照組短8.23 h,腹脹發生率比對照組低38.18%。說明中藥浴足聯合艾灸能有效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根據相關研究[8-10],穴位艾灸聯合電針、穴位艾灸聯合拔火罐和穴位按壓聯合艾灸等治療方法均能促進腹部術后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根據上文所述實驗顯示,不同學者對艾灸的穴位是不同的,主要包括足三里、天樞、神闕和三陰交等穴位。
綜上所述,艾灸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在學術界,艾灸的方法、穴位、時間都沒有統一標準。方法主要有艾條灸、艾灸器灸和隔姜灸等;穴位主要有足三里、天樞、神闕、三陰交、上脘、中脘、下脘、支溝、上巨虛、下巨虛和內關等。其中大多數學者比較贊同的穴位是足三里、天樞、神闕和三陰交。對于艾灸的時間,眾多學者說法不一,該研究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艾灸的時間與子午流注理論有關。因為現代科學表明人體內的規律即生化代謝、激素的分泌等是根據晝夜變化有規律地進行的,這種規律會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病理的變化。如果將艾灸的時間與人體內發生變化的規律的時間有機結合起來,有極大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還沒有關于艾灸聯合子午流注理論的研究,期待今后學術界能出現關于艾灸聯合子午流注理論對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康復的效果研究。
[1]崔延超,吳瓊,周燦,等.針刺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792-1793.
[2] 湯立新.學艾灸,更健康[J].食品與健康,2014(3):44-45.
[3]林鴻國,陳志強,黃學陽,等.中醫外治法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1):59.
[4]郭麗霞,茹海鳳,方蓉,等.腧穴熱敏化艾灸對腹腔鏡腸道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16):32-33.
[5]徐冬梅.穴位艾灸促進胃腸功能灰度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9):66.
[6]趙玉娟.艾灸聯合穴位敷貼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灰度的療效觀察[J].陜西醫藥雜志,2012,41(12下半月):1345-1347.
[7]儲媛媛.中藥浴足聯合艾灸對促進腹部手術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5):1186-1188.
[8]易新平.電針配合艾灸防治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5):889-890.
[9]吳丹丹,針灸聯合拔火罐治療腸癌術后腹脹25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6):52-53.
[10]黃文芳.擇時穴位按壓聯合灸療對胃腸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4,6(5):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