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白城中醫院,吉林白城 137000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外科疾病,傳統方法難以徹底治愈,容易遺留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恢復患者髖關節活動功能,但護士在圍術期應根據患者的需求,實施護理干預,通過調整生理和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有效促進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患者入院初期,護士應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幫助患者逐漸熟悉醫療環境,了解治療過程。住院期間,患者因疾病困擾可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對疼痛較為敏感,護士應運用護理程序評估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關心老年患者[4]。與患者接觸時要始終保持微笑,多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關心其身體狀況與心理感受,耐心傾聽心理煩惱與身體不適情況,給予相應心理疏導及支持干預,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關懷,敞開自己的心扉,充分信任醫護人員,提高治療依從性,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接受治療護理。
護士應采用口頭宣教方式讓患者了解股骨頸骨折的病因及病程進展,了解飲食因素、運動因素、生活習慣因素等影響病情因素,提升患者認知病癥水平,加強自我管理[1]。住院期間,發放關于股骨頸骨折基本知識和自我管理方案的自制健康手冊,方便患者隨時查閱。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按時服藥,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餐譜。患者宜食用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補充維生素D,多食用蛋黃、肝臟等物質。建議患者多進行戶外運動,促進鈣的吸收和維生素D的合成。
老年患者對疼痛較為敏感,為幫助患者緩解疼痛,可實施疼痛護理,具體措施:①緩解術后疼痛。仔細詢問患者疼痛的具體時間和程度,考慮是否需應用鎮痛藥物治療,指導患者以舒適的體位進行休息,臥床時雙腿自然放松,腰腹下墊上10 cm高軟枕,若患者早晨或夜間患部疼痛難忍,護士應幫助患者按摩患部疼痛點,進行肌力鍛煉,改善下肢血液循環[2];②呼吸調節法。教導患者應用呼吸調節法,靜心養性。讓患者端坐于病床,全身放松,雙眼閉合,深吸一口氣,輪流以“嘻”“噓”“嘆”三字的口音將氣息吐出,達到養心、養肝、養脾的作用,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消除雜念,有利于術后康復[3]。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要加快術后康復,必須加強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避免病情惡化。術后康復期間,護士應加強術后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
①術后感染。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多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監測切口愈合狀態,在術后30 min~2 d內,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避免創口脂肪液化[4]。
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這是常見的血管阻塞性病癥,常發于術后長期臥床休養期間。護士應指導患者在術后進行適當的功能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踝關節背伸運動及拓屈運動,按摩膝關節,促進下肢血液循環[5]。
患者髖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后即可出院,步入家庭護理階段。護士應該告知患者家庭護理期間的服藥、飲食管理、作息管理等自我管理事宜,以免術后二次損傷。在術后半年內,患者應該持續功能鍛煉,進行下肢肌力訓練和髖膝關節屈伸運動,在此期間禁止執行下蹲、蹺腿、盤腿坐等動作,盡量避免髖關節的內收、外旋以及深屈,以免關節脫位[6]。患者出院后,應定期到醫院拍攝X線片,有任何的疼痛或不適都應及時與醫生溝通,保證病灶區域骨骼結構恢復正常,關節運動功能恢復正常[7]。
康復訓練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基礎治療內容,護士應根據患者患部功能恢復情況,實施對癥康復訓練指導[8]。
一般為術后10 h~1周內。由護士進行肌肉按摩,被動訓練患者肢體,逐漸增加訓練次數、訓練時間和髖關節屈伸度。數日后,指導患者進行臀部收縮運動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
術后當天。不適合開展活動,幫助患者擺放正確
休息體位,應平抬平放搬動患者,在患肢下方放置軟枕,保持患肢中立位,于同一平面中放置患者膝部及髖部進行翻身,避免髖關節內旋等并發癥的發生,將“丁”字鞋穿在患者足部,實現良好固定;②術后1 d。被動活動踝關節和足趾,指導患者屈伸活動主動開展,20~30次/1組,2~3組/d。同時訓練雙上肢肌力,讓患者學會深呼吸,指導患者家屬開展下肢肌肉按摩;③術后2 d。直腿狀態下,不超過30°抬高患肢,抬高后停留5~10 s再放下,30~40次為1組,2~3組/d;④術后3~4 d。利用CPM訓練器給予患者被動CPM運動,起始為20°,每天增加5~10°,1~2 h/次,2次/d,共需訓練2周;⑤術后4~7 d。開展床邊站立訓練,由短時間站立開始,逐漸延長時間,達到20 min且患者并未感到不適時,行走訓練即可開展;⑥術后1周。屈髖屈膝訓練由患者主動進行,10 min/次,10次/d,角度、時間逐漸延長。
一般為術后第2周。持續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初期坐在床沿行膝關節屈伸和伸直抬高訓練,2 d后仰臥于病床上,行雙手抱頭屈膝屈髖訓練,側臥進行外展和伸膝伸腿運動。期間患者可借助拐杖下床走動,逐步引導行坐立和站立運動[9]。
按摩受損部位,改善血液循環,加大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活動力度,進行屈伸訓練,護士監督指導患者離床行走。
[1]葛鳳芹.優質護理服務對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的護理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7):4078-4079.
[2]董華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護理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117-118.
[3]孫欣.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107-110.
[4]王月波.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J].中國標準衛生管理,2014,5(18):43-44.
[5]林婧.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0):251-252.
[6]張健冰,余潔明,王穎.舒適護理應用在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7):70-73.
[7]范雪梅,辛云.護理干預對降低高齡股骨骨折患者壓瘡發生率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6,31(2):269-270.
[8]姚用花.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2):142-143.
[9]顧俊芳.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臨床護理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22):3468-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