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張才
1.甘肅省山丹縣中醫醫院風濕疼痛科,甘肅張掖 734100;2.甘肅省山丹縣人民醫院骨科,甘肅張掖 734100
腹針療法是一種以神闕系統為核心的新針灸療法,為廣東省中醫院薄智云教授所獨創。其特點是通過腹部針刺,調節臟腑、經絡及陰陽,從而治療全身疾病,它源于傳統針灸,但又不同于傳統針灸[1]。
腹針療法常用穴位有20個,它們在傳統針灸穴名的基礎上,以薄教授臨床發現的新穴:上風濕點穴(雙)、上風濕外點穴(雙)、下風濕點穴(雙)、下風濕下點穴(雙)、氣旁穴(雙)為主;其常用組方有“天地針”“引氣歸元”“腹四關”“調脾氣”4種方式。
腹針療法是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因證配穴施針,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頭痛、急性胃腸炎及骨性關節炎等,既能急則治標,通過調節局部經氣,以行氣、散瘀、降火、化痰而止痛;又能治病求本,調理臟腑氣血而達到治療目的[2]。以下是幾個典型案例,特舉例說明。
案例1:急性胃腸炎
李某某,男性,21歲,因“腹痛、腹瀉伴發熱2 d”就診。患者2日前因飲食不當受涼后出現腹痛,腹瀉,一日瀉下10余次水樣便,伴發熱,體溫38.7℃,惡心、欲嘔,當日輸液治療后腹痛、腹瀉癥狀略減輕,但仍覺惡心、欲嘔、口干、口渴,不思飲食,故到該科就診。癥見:腹痛,腹瀉,瀉褐色水樣便3次,伴惡心、欲嘔,口干,口渴,不欲飲,精神不振,食納差。舌淡紅,苔厚膩,脈弦細。查體:腹部壓痛明顯,無反跳痛,無腹肌緊張。血常規:白細胞11.3×109/L,中性:75.3%,淋巴:40.2%。
中醫診斷:腹痛,證屬濕熱蘊結;西醫診斷:急性胃腸炎。
腹針處方:引氣歸元、天地針、天樞(雙)、水道(雙)
操作:取28號毫針1.5寸直刺上述穴位,行捻轉、提插手法,有酸、麻、脹及得氣感后留針30 min,用平補平瀉法,中間可行針1~2次,后按進針順序出針。
方義:天地針:以中脘為天,神闕為中,關元為地,具有健脾益腎之效,灸神闕以達到溫陽健脾、散寒除濕、止痛之效;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此方寓“養后天以補先天”之意,具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之效,并能調補五臟六腑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針刺上述穴位,以達到健脾和胃、除濕止痛之效。
療效:針刺10 min后患者腹痛癥狀明顯減輕,便意消失,30 min后惡心、欲嘔癥狀消失,全身有微微出汗,欲飲水,惡心、欲嘔癥狀消失。次日復診,患者自訴夜間再無腹痛發作,無腹瀉,晨起解大便1次,略稠,已成形,無腹痛。連續針刺3 d后病情痊愈。
案例2:急性腰痛
張某某,男性,44歲,因“腰痛1周,加重1 d”就診。患者1周前因抬舉重物用力過度后出現腰部酸痛,久坐、久站及活動后疼痛加劇,活動受限。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澀。查體:腰4~5椎間隙及椎旁壓痛陽性,雙腎叩擊痛(-),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輔助檢查:腰椎DR片:腰3~4、腰4~5腰椎骨質退行性改變,余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外傷腰痛,證屬氣滯瘀血;西醫診斷:急性腰扭傷。
腹針處方:腹四關、氣旁、氣穴、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外陵 操作:同前。
方義:腹四關:滑肉門(雙)、外陵(雙),具有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使之起到上輸下達肢體末端的作用;針刺腹四關、氣旁、氣穴以起到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
療效:針刺10 min后起效,腰痛明顯緩解,體位變化后腰痛癥狀明顯減輕。 經3次治療后,患者腰痛痊愈。
案例3:偏頭痛
王某某,女,18歲,因“間斷性左側顳頂部疼痛2年余”就診。患者左側顳頂部脹痛,尤以緊張及學習勞累后癥狀加重,伴頭暈、惡心、煩躁,不思飲食,休息后癥狀略緩解。癥見:左側顳頂部脹痛,嚴重時可有跳動感,緊張及勞累后癥狀加重,反復發作,伴頭暈、惡心、煩躁,食欲不佳,睡眠差,呈淺睡眠狀態,夜夢多。小便黃,大便略干。舌紅,苔膩,脈弦滑。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頭痛,證屬痰熱阻絡;西醫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偏頭痛)。
腹針處方:中脘、陰都、氣海、上風濕點、調脾氣
方義:調脾氣:大橫(雙),具有調理臟腑,益胃、健脾、化濕之功效;針刺中脘、陰都可達到止痛、緩解血管痙攣的作用。
治療效果:針刺1療程(7次)后,頭痛發作頻率減少,頭暈、惡心、煩躁癥狀明顯減輕,睡眠癥狀明顯改善,夜夢少,易深睡。
經過3療程治療,每晚可睡5~6 h,頭痛痊愈。
中醫學基礎理論明確指出: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經絡是臟腑經氣運行的通道,人體臟腑在腹部最集中,經脈最廣泛,腧穴最密集。腹針療法是以神闕調控系統理論為核心,臟腑、 經絡學說和中醫基礎理論為底蘊。薄氏腹針療法在理論上創立了先天經絡學說,臨床上發明了“神龜圖”,這是腹針療法的一大特色[3]。
祖國傳統醫學講究治病求本,在治療疾病時不僅注意癥狀的改善,更注重臟腑的調整。腹部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腹部施針不僅可以調陰陽,還可以調臟腑。腹針療法提出“調理臟腑入手,兼顧經脈局部”的原則,強調先調臟腑以產生氣血,再調經絡以輸布氣血,再調局部以使用氣血。傳統針灸治療疾病主要是刺激四肢經絡穴位而調整經絡,必須經過多次反復的治療療效才能穩定下來。而腹針療法真正體現了臟腑、經絡、局部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中醫防治疾病的整體觀精髓。如傳統針灸針刺中脘、下脘僅治療脾胃病及胃脘部疾病,而腹針療法不僅治療胃脘部疾病,還可以治療頭面部、頸肩部疾病,以止痛、改善眩暈。如案例眩暈,證屬肝陽上亢者,取商曲、氣穴(雙)、滑肉門以瀉其實;屬肝腎陰虛,取引氣歸元以調脾胃、補肝腎之效,并配合神闕穴艾灸;屬痰濁中阻,加調脾氣,具有調理臟腑,益胃、健脾、化濕之功效;同樣腹針療法針刺商曲穴可治療頸肩部相應部位疾病;針刺氣旁、氣穴分別治療第2、3腰椎及第4、5腰椎周圍相應部位疾病。而腹針療法常用穴位: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分別治療肘關節、腕關節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分別治療膝關節、踝關節及其周圍相關部位疾病[4]。腹針療法治療時強調取穴準確,針刺深淺合理,操作嚴格規范。腹針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快捷,具有廣泛適應癥的治療慢性病、常見病的新方法。在臨床上可以獨立應用腹針療法,還可以利用腹針配合體針、頭針進行針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5]。
綜上所述,腹針療法具有安全、有效、醫療成本低、實施便捷等特點,適宜于基層醫院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的推廣應用。在我國,對于處于看病難、缺醫少藥的基層來說,包括腹針療法在內的針灸應當成為防治疾病的首先選擇,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學習并應用這些醫療技術,基本能滿足基層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
[1]薄智云.腹針無痛治百病[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262.
[2]申茜茸,韋嵩. 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5):564-567.
[3]范德輝,林錦坤,張振寧,等. 腹針療法聯合龍氏手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致頸性眩暈[J]. 中醫正骨,2014(4):19-22.
[4]曹玉梅,歐宛新,馬曉薇,等. 歸腎丸加味結合腹針療法治療卵巢早衰40例臨床觀察[J]. 中醫藥導報,2015(16):60-61.
[5]葛鴻慶,薄智云. 腹針療法對膝骨性關節炎實驗動物模型血清TNF-α及IL-1水平的影響[J]. 新中醫,2014(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