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杰
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青海西寧 810003
急診科主要用于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就診患者一般具有發病快、病情復雜、時間緊迫特點,通常需立即給予搶救與處理,治療或護理不及時極有可能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甚至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急診科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較高綜合素質與熟練的操作技能,面對急危重癥患者能夠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目前急診護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但隨著社會發展,急診護理不斷優化,不斷被賦予新內涵。現探討急診護理現狀及新進展。
護理人員普遍存在溝通技巧缺乏、未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現象。急診科患者發病急,身心遭受病痛折磨,極度痛苦,患者及其家屬心情焦慮,希望至醫院后能夠迅速得到救治。但急診科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加之自身溝通技巧不足,易發生語言過激現象,引發護患之間矛盾,并可對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影響。
急診患者病情急且病種多,對護理管理要求較高,因此,急診科護士長需具備急診護理業務處理能力及管理理念。但目前,急診科護士管理理念落后,方法簡單,無法滿足現代護理需求。此外,急診科低年資護理人員占比較高。低年資護理人員由于護齡較短,應急能力差,護理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練,導致護理風險增加。相關研究指出[2],部分醫院護齡超過5年的僅占37%左右,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占20%左右,低年資護理人員占比較高。相關研究表明[3],低年資護理人員在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上明顯不足,無法準確快速判斷患者病情,缺乏預見性思維,是導致醫院未在最佳時間對患者實施診斷與搶救的重要因素。
高度負責的態度是急診護理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但目前,急診科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一味遵循醫囑做事,認為做好做壞工資都是一樣,導致服務不到位現象較嚴重[4]。如急診科患者掛號、繳費、治療、取藥等環節需患者自身或家屬自行解決。接診的護理人員由于護理任務繁多,救治患者心切,缺乏服務意識,在工作中易出現對患者與家屬大喊大叫現象。此外,急診護理人員易出現急救物品及物資檢查不及時,未給危重癥患者帶上手腕識別帶等現象。急診護理人員由于責任心不足、粗心大意導致的意外事件是引發護患糾紛的重要因素,并可對醫院整體造成不良影響。
護理記錄是患者病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急診科重要的法律證據,可作為判斷醫療行為是否及時、準確、安全的重要依據。但我國醫院普遍重視患者搶救工作,忽視護理記錄,造成護理記錄不完整現象。護理記錄不完整可導致護患糾紛時醫院處于被動地位,因此需重視護理記錄。但由于急診科多為消化系統、心臟血管、意外事故重傷等患者,病情變化快且嚴重,因此接診后需第一時間實施搶救,從而導致護理記錄時間不足。
急診護理隨著時代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具體特點如下。①計算機可將患者資料進行批量保存,便于后期查閱,并加快醫療信息交流,使工作效率顯著提高。②急診科接診患者逐漸增多,護理人員不足現象日益嚴重,需進一步優化護理人員配置。③護理時更加注重患者感受,體現以人為本思想。隨著護理觀念發展,臨床護理模式也取得新進展,呈現高效化、信息化態勢。
患者管理即評估患者所需醫療費用,制定護理計劃,滿足患者治療需要,提高護理質量。患者管理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護理人員需準確了解急診護理方法、疾病處置方案、患者及家屬基本信息、醫護需求等,并在短時間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從而為下一步治療及護理提供依據。同時,患者是否住院或進入重癥監護室搶救,需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堅持認真負責態度,將患者作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5]。此外,應建立標準化急診護患比例,護患比例的確定應依據科室情況與患者病情確定。
急診科患者病情急,需及時采取醫護手段控制病情,但目前存在急診科就診患者多,護理人員已無法完全滿足患者需求現象。為減少急診患者就診等待時間,可通過設置分診服務電話解決。接電話的護理人員需經過專門培訓,具備一定溝通技巧,能夠在電話交流過程中準確捕捉患者信息,使患者可在短時間內敘述病情。同時,護理人員可將患者敘述內容制作成表格形式,以幫助其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在了解患者病情基礎上制定治療與護理方案,有利于避免護理差錯,降低風險,提高搶救成功率與患者及家屬滿意度[6]。
急診護理涉及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具有多樣性,護理人員需掌握熟練的基本護理操作技能與現代護理基礎知識,并能夠在護理實踐中融會貫通。加強低年資護理人員培訓,制定危急重癥患者搶救護理流程,如休克患者搶救護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護理流程;組織情境模擬教學,由高年資護理人員講解與示范。護理人員應重視繼續教育,不斷追蹤急救新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急救業務能力考核,以提高急診護理人員業務操作嫻熟度。
現代護理理念以患者家庭為中心,注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了解其需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需要護理人員具備高度責任心與應急能力,在面對患者時能夠準確判斷病情、給予及時治療與護理。老年與兒童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易出現醫患糾紛,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弱,耐受能力差,病情變化快,護理中易出現護理差錯及疏漏。兒童患者面對醫院環境易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治療及護理配合度低,也易引發醫患糾紛。因此,急診科應盡可能減少噪音,避免因噪音造成患者恐懼;急診室及病房盡量使用暗淡柔和燈光,以減輕患者焦慮感[7]。
綜上所述,急診科應不斷完善護理模式,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并通過加強患者管理、設置電話分診服務、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技能、確定“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等方式提高急診科工作效率,確保護理質量。
[1] 張廷翠.柔性管理理論在急診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131-132.
[2] 金盈盈,金清河,黃秀.當前急診護理的新進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9-10.
[3] 吳茜,曾莉,朱曉萍,等.門急診輸液室護理服務現狀及護士對標準化護理服務態度的調查[J].護理研究,2014,28(22):2731-2734.
[4] 廖艷芳,么莉,尚少梅,等.我國46所醫院門急診護理質量指標使用現況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6,31(10):1-4.
[5] 齊君,張懷蓉,梅怡,等.急診護理工作場所暴力的現狀與預防[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24(4b):33-34.
[6] 王麗竹,金靜芬,陳水紅.急診急救專科護士培訓現狀與展望[J].浙江創傷外科,2014,23(4):691-693.
[7] 歐陽雪芳.急診護理安全風險防范新進展[J].當代護士旬刊,2015,1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