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亭
鄒平縣中醫院矯形骨科,山東濱州256200
骨、關節損傷
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
孫漢亭
鄒平縣中醫院矯形骨科,山東濱州256200
目的在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分別應用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對比分析臨床療效。方法該次探究需要在該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中利用自愿參與原則選取38例作為樣本人群,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38例患者實行均分,2組患者分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19例。給予參照組患者應用PFNA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應用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優良率顯著性更佳,對比參照組患者而言,組間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臨床療效更佳。
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人工關節置換;PFNA
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和多發且屬于骨折疾病,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原因易出現骨質疏松以及機體功能下降,因此,一般老年患者在骨折時多數為粉碎性骨折,可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組探究中選取38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分別應用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的臨床療效對比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參與該次探究的38例患者均選自該院所收治的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中,就診時間是2008年1月—2016年1月,組別是2組,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分別為研究組(n=19)和參照組(n=19)。研究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數分別是10例、9例,患者年齡在63~87歲不等且中位年齡在(72.14±6.32)歲;參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數分別是11例、8例,患者年齡在62~88歲不等且中位年齡在(72.01± 5.32)歲。該組探究中給予2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分析時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且統計學分析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參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PFNA治療: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后協助患者取位仰臥位以及健側肢體外展、患側肢體內收,內收角度約15°,在C型臂透視下,進行骨折閉合復位操作并在復位結果不滿意時進行切開復位處理。進針點是大轉子頂點,沿股骨干方向將導針打入后利用C型臂透視確保導針位置良好并進行擴大開口點處理,進行擴髓操作時需要沿著導針方向且將髓內釘打入骨髓腔內,利用透視來確定髓內釘位置后進行瞄準器的安裝和鉆頭套筒的安裝,將導針鉆入后實施透視處理以確定導針位于股骨頸中軸后促使前端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距離在0.5 cm左右,測量深度后利用空心鉆來進行通道擴大處理并選擇合適的螺旋刀片長度來進行打入股骨頸操作并利用透視辦法確定位置良好,對螺旋刀片進行鎖定后在股骨遠端安裝鎖定螺釘并在髓內釘上安裝尾帽后宣布手術結束。
在研究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給予患者腰硬聯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后協助患者取位健側臥位并將手術入路定為髖關節后外側入路,逐層切開后給予患者及時止血處理并充分顯露患者髖關節后部以及骨折部位詳細情況,將關節囊切開以充分顯露股骨頸后利用骨刀或者電刀進行截骨線標記以及股骨頭取出[1],測量股骨頭直徑。利用髖臼銼進行手術治療,前傾角度是15°且外展角度是45°,利用髖臼銼銼至創面滲血為止后進行髖臼假體的安裝以及髖臼內襯的置入操作并將患者轉子間骨折部位的血塊進行有效清除[2],同時清除該部位骨折塊以保護臀中肌附著部以及暫時復位大轉子,對大轉子頂點到骨折部位長度進行仔細測量并確定患者骨折上方假體柄預留長度,確定前傾角時需要將髓腔銼內后緣對準股骨內踝中心點并在之后依次進行擴髓操作和安置加長柄假體操作,確保加長柄假體合適。復位大轉子、小轉子以及保留的股骨距并在治療骨缺損以及骨折縫隙時利用自體骨植骨辦法,在固定骨折塊時利用捆綁帶以及鋼絲、克氏針等,在將合適股骨頭假體后關節復位安裝后利用上述辦法同樣處理半髖關節置換股骨端。在關節成功復位后,實施破壞試驗,證實不存在脫位現象后利用C型臂透視確認假體安裝位置是否滿意且在滿意后利用高壓脈沖對創面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后將切口關閉。
1.3 統計方法
對該次參與探究的38例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所有臨床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分析軟件名稱是SPSS 19.0統計學軟件,該組中計數資料用[n(%)]的形式表示,經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分析2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后的臨床優良率得出明顯研究組患者更佳的結論且2組患者組間數據具體詳情如下:研究組患者優良率是94.73%(18/ 19),參照組患者優良率是68.42%(13/19),組間數據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7 9,P<0.05)。
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病情復雜且患病人群中常見老年人,一般為粉碎性不穩定骨折[3],臨床特征是低能量損傷以及合并骨質疏松臨床癥狀,部分患者由于伴有內科疾病導致身體機能更差,一旦患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據相關性文獻報道,股骨轉子間骨折后,可導致患者出現骨折不愈合或者缺血性壞死,而給予本病患者傳統治療的臨床療效并不理想,尤其是非手術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求患者長期臥床且更加容易出現深靜脈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其中PENA較為接近負重力線且抗折彎能力較強,骨折附近血運破壞程度較少且一般使用空心設計主釘,臨床優勢是操作簡便和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風險會獲得進一步降低,但是臨床劣勢是手術時間較長以及臥床休息時間較長;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最為主要的臨床優勢是最大程度以及最快速度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以及尤為適合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治療,臨床優勢不僅包括手術時間有效縮短,還包括術后恢復速度快以及術后出院時間短等,但是臨床劣勢是術中出血量大以及術中創傷較大。該組探究中,明顯研究組患者優良率明顯更佳,為94.73%。
綜上所述,在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分別應用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明顯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臨床療效更佳,更值得臨床推薦。
[1]劉曉東,尚希福,陳貝,等.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不穩定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5):2529-2531.
[2]楊軼群.PFNA與人工關節置換治療不穩定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D].山西醫科大學,2014.
[3]彭濤,壽康全,付納新,等.3種方法治療老年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5(2): 187-190.
R68
A
1004-6569(2017)03(b)-0041-02
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