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志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6)
基于職業咨詢理論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研究
劉 志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6)
運用職業咨詢的基本理論,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幫助大學生解決與職業生涯有關的各種困惑,促進學生進行個體探索與職業規劃,實現個人與職業的匹配,最終使學生在目標職業方向取得自己可以達到的最高成就。
職業咨詢;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擔負著相對沉重的心理壓力,嚴重者甚至出現了焦慮、失眠等癥狀。為了滿足對大學生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的需求,少數高校已積極創造條件設立職業咨詢輔導項目,幫助廣大同學解決關于就業、擇業和職業等各種困惑和沖突,明確個人發展的方向,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如何利用職業咨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做好技能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準備,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將成為社會和高校共同關注的焦點。
職業咨詢,也譯為生涯咨詢或職業生涯咨詢。職業生涯是個人終生的職業、社會與人際關系的總稱,即個人與工作相關的整個人生歷程。美國職業生涯發展協會(NCDA)官方網站上提出的職業生涯定義為“職業生涯是個人通過從事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的、延續一定時間的生活模式”。隨著一些發達國家上世紀初職業輔導運動的開展,現在職業生涯輔導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科,形成了職業咨詢理論、職業咨詢工具和職業咨詢認證體系。
傳統的職業咨詢主要是運用心理咨詢技術,為求職者提供職業嘗試、自我認知、擇業決策、就業準備、事業發展等方面的服務。現代的職業生涯咨詢是指系統的輔導計劃,強調發展性、廣泛性、綜合性,其概念包含傳統職業咨詢范疇。即“生涯咨詢在于通過一對一或團體的方式,有專業生涯咨詢人員協助個人與生命準備、生涯試探、生涯選擇、生涯適應等有關的困難與問題,清楚情緒與認知上的障礙,達成生涯、工作角色與各種生涯角色之間的融洽和諧,以增進個人的生涯發展與適應”[1]。
職業咨詢主要指針對咨詢對象在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運用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借助職業咨詢工具如:360度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咨詢干預、3E職業咨詢法、職業組合卡,對咨詢對象在自我認知、職業認知、職業資訊拓展、生涯決策等方面進行指導,啟發、幫助、引導咨詢對象正確認識社會需求、正確認識自己,從心理和行為上更好地完成學習、工作與生活角色轉變的過程。
大學生職業咨詢可以引申為由高校的職業咨詢輔導教師協助大學生澄清與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的困惑和問題,清除情緒和認知障礙,幫助大學生解決與職業生涯有關的心理沖突,最終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
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就業指導被局限于“畢業生自主擇業”,90年代中期,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開始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目前高校就業指導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高校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畢業生就業環節上的指導,通常只是為對畢業生進行政策解說、信息發布、技巧指導,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體系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具體體現在:
(一)重視程度不足,機制不完善。
國內許多高校決策層對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在就業指導機構設置上,有的學校不設專門機構,有的學校也是在某職能部門里設置一個二級機構,有的獨立設置就業指導機構的學校也僅有校一級的,缺乏院系這一級,開展工作時難以形成“全員參與、上下連動”的機制,就業指導工作與就業質量提升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就業指導機構日常工作中,行政管理的職能較為突出,就業指導服務職能則有所欠缺。在就業指導課程開設問題上,有的學校尚未開設相應課程,有的僅做為選修課,有的完全以報告會、講座、會議形式代替就業指導。
(二)指導思想落后,缺少就業觀念的指導。
目前國內高校大部分的就業指導,重視求職者的需求而忽略用人單位和社會這一方面的需求;側重于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信息、講解政策形勢和求職技巧等,忽略了對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季節性、快餐式的講座多,系統性、長效性的觀念教育指導少;講擇業多,講敬業少;各類招聘會上的企業進行自我宣傳的多,而履行社會責任,協助學校進行社會教育的少。
(三)就業指導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低。
自1999年開始,我國推出就業指導人員資格鑒定考試,但目前多數高校里專門從事就業指導的人員仍然寥寥無幾。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在人員配置中,83%為非專業性人員,通常由從事學生工作系統的老師如政治輔導員們兼任就業指導教師,具有就業指導證書的僅占10.5%,70%以上往往忙于應付諸如檔案管理、畢業生派遣相關手續辦理等事務性工作,難有時間和精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咨詢,在指導內容和方法上也比較單一,且隨意性較大,較少利用心理測量表、職業興趣、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的就業指導手段,66%的學生對就業指導教師給予的就業指導缺乏信心[2]。由于在人員配置、經費、設備等方面投入不足,導致就業指導工作沒有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四)缺乏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指導。
據調查,我國高校學生中接受過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只占5%,而愿意接受免費咨詢服務的人數卻占到了82%。高校重專業知識傳授輕就業指導的現象普遍存在,就業指導工作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塑造、潛能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生涯規劃。學生一方面存在專業認識不夠清晰、自我認識模糊、規劃不科學、缺乏就業意識和自信心、缺乏職業決策能力、職業成熟度低等問題,另一方面表現出對就業相關信息和職業咨詢有強烈需求。
(五)就業指導體系的研究不夠全面。
高校就業指導體系研究常見的問題有師資隊伍、管理機制、指導服務、考核目標等。提出的建議大致有健全就業輔導體系,學生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主創業能力,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作出職業調整等,但對策針對性和操作性不是很強。
為滿足在校學生個體在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需要,運用職業咨詢的基本理論,對學生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助能力,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對促進學生個體探索與規劃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職業困惑,調整學生職業心態。
職業咨詢針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準備咨詢、職業選擇咨詢、職業適應咨詢、職業發展咨詢,通過提高個人的處事、溝通及其他與職業相關的技能,幫助其解決目前面對的或潛在的工作中的困難,調適學生就業中的心理矛盾和壓力,促進學生個人發展。
(二)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幫助學生進行職業定位。
職業咨詢注重個人的發展,承認個別差異,通過心理測試等方法幫助學生對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職業性向和職業價值觀等做出評價,協助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和弱點有更切合實際的判斷,確定最能充分地發揮其潛力、最有職業滿足感、最可能取得一生職業生涯長期的成功的職業方向,實現人職匹配。引導學生進正規企業、干有前景工作、能享受各類保險保障,實現“體面就業”,提高就業質量。
(三)幫助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咨詢可以幫助學生在職業定位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的生涯發展確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在一種或幾種類型的職業方向中,再確定一個或幾個最適合個人情況的目標職業,并根據實際的就業市場的需求,制訂出比較容易實現這些目標職業的具體發展路徑、方案。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系統化的專業教育,而非只是學生在畢業前所接受的就業準備階段的教育,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并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過程。因此,職業咨詢也應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引導其自然、從容地進行自我探索,保證學生在低年級能夠完成探索,從而有足夠的時間來選擇發展方向并為其做準備。
(四)幫助學生澄清職業價值觀,增強職業決策能力。
關于職業價值觀的歷史較長,對于職業咨詢師和來訪者,通過價值觀與職業匹配的方法,澄清出最有效的價值觀,有助于來訪者決定職業發展方向,現將近50%大學生都認為他們尋求的職業要與自身價值相關[3]。針對目前大學生在職業興趣、職業技能、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過個別咨詢、小組咨詢和團體咨詢的方式,采用生涯幻想技術、模擬個案研究法、情境模擬法、職業家庭分析等技術幫助大學生澄清諸如職業價值觀方面的困惑,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將職業決策與個人的目標相配合,兼顧社會和個體自身的需求,合理、負責任地作出選擇,并且能采取必要的行動。
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并提供信息和職業咨詢,是畢業生的“高參”。因為,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關系到一所高校的聲譽,也會影響到學校在全美綜合排名和今后招生。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職業價值觀。
習近平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特征也日益明顯,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把理想、信念、世界觀教育集中體現到職業價值觀上,培育大學生以服從集體和國家需要為特征的社會本位價值觀、“立身之本”的誠信價值觀、“以和為貴”的友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擇業時“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
(二)建立和發展職業咨詢機構,健全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學會獲取就業信息的方法,制作規范的求職材料,策劃求職戰略,掌握求職技巧與禮儀,尋找有前途有發展機會的就業職位。
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持續的、不可逆轉的過程,需要借助職業咨詢的智力和個人咨詢經驗優勢,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建設性意見。從職業生涯的管理理論來看,學生的大學時代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薩帕對職業發展的研究認為大學生時代探索階段所跨越的是過渡期和初步試驗承諾期,在這兩個時期大學生的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于穩定,逐步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同時需要對未來職業生涯作出關鍵性的決策。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在于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和職業生涯教育。學生職業問題的產生是長期積淀的結果,需要通過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來實施持續的教育影響力,學校應注意到從理論上讓每一個學生都懂得應該做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規劃和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職業規劃指導課程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以多種教育形式為載體,完善多角度、立體化的能力提升體系,引導學生積極發展、規劃未來,可以采用階段模型,即大一引入職業概念、職業生涯規劃和學業指導,大二、大三結合專業教育引導明確職業目標,畢業班進行就業指導、完善進入職場規劃。
(三)加快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高水平就業工作隊伍,升就業指導人員的職業咨詢能力。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及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指出:“要盡快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把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整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近期,專職就業指導教師和專職工作人員與應屆畢業生的比例要保證不低于1:5000”[4],由此可見,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是高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環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就業工作體制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決定了高校要有發展的眼光和長遠的計劃,從戰略高度進行思考,建立一支熟悉職業發展領域的基本理念和經典理論,精通職業生涯規劃流程,熟練掌握助人的基本技能和咨詢技術,熟悉就業市場、職業信息,了解各種求職策略、技巧,遵守職業咨詢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職業化、專業化的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
(四)逐步推進職業咨詢與就業指導密切結合的本土化研究。
大學生職業咨詢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在我國發展和推廣的時間并不長,職業咨詢的理論和技術還不夠豐富。常用的心理咨詢理論和生涯發展理論主要來源于歐美,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有諸多地方與中國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不相適應,最突出的是教育理念的沖突,如果生搬硬套,必然不能解決問題,這就迫切地需要加強適合我國國情和教育特色的職業咨詢本土化開發,需要在職業咨詢的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努力探索,積極創新,研究出更科學有效的職業咨詢的理論和方法。
(五)增強高校就業指導的教育職能。
提升就業指導的教育職能,有利于青年全面發展和“精神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因就業壓力而有所偏移和動搖,正像一位西方的教育專家所說:大學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良好素質所傳授的學問和生活的藝術,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的學生能夠適應這個社會,不應該把眼光只停留在專業之上,教育給人對自己的見解和判斷清晰的自覺,給人發展和判斷的理念。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該充分體現高校的教育職能,不能等同于職業介紹所,就業指導的內容應該有助于學生職業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六)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干預方式與指導內容的研究。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有以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發展團體輔導、個別咨詢等主題干預方式,還要加強技術支持系統和信息資源支持系統的輔助干預,如建設計算機就業指導輔助系統[5]。加強職場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為供需雙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提高就業質量。學校一般都有一些長期保持密切合作的企業和機構,通過為學生提供到公司實習、工作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熟悉社會,了解職場情況,同時也可使雇主更多地了解學生并從中物色所需人才,為供需雙方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引導學生了解和嘗試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職業,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幫助學生在未來較短時間內實現個體人力資本,提高專業和職業的匹配度。
隨著職業咨詢理論研究的發展,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將逐漸涉足到個人與職業的匹配,從而充分發揮大學生個人性格和天賦優勢、以及積累的工作經驗和專業優勢,使大學生職業上一個新的臺階,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在目標職業方向取得自己可以達到的最高成就。
[1]郭欣,王順吉.大學生職業咨詢的推廣和應用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09-110.
[2]朱麗萍.新時期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94-97.
[3]單志英.職業咨詢室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應用.科技信息,(2011).44-44.
[4]王秀芝,梁永革.從美國大學的職業咨詢看我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J].成人教育,2004:3-4.
[5]戈君宇,美國職業咨詢師認證制度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學位論文。
劉志,男,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