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要] 目的 探究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5年2月—2016年6月該院接診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納入研究,根據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2例。對照組予以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觀察組予以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血糖水平、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及體質量增長量等。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54,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HbAlC、FBG及2 hPG水平分別為(6.37±0.36)%、(6.32±0.67)mmol/L及(9.27±1.65)mmol/L,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30、6.369、5.852,P<0.05);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及體質量增長量分別為(6.27±1.26)d、(22.69±3.87)IU/d、(1.59±1.48)Kg,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55、7.613、2.844,P<0.05)。結論 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療效確切,對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用藥劑量等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地特胰島素;二甲雙胍;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025-02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內科基礎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該病在老年人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該病以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衰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由于患者的胰島功能發生進行性下降,患者往往需終身服藥以控制其血糖水平。但大量降糖類藥物的使用易使得機體的耐藥性增強,單純服用降糖類藥物已經無法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2]。因此,臨床上常采用胰島素聯合降糖藥物治療該病。地特胰島素是一種新型的胰島素類似物,該藥物不僅具有與胰島素相似的藥理作用,還能調節患者的體質量[3]。該研究針對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進行治療,旨在探討二者聯用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2月—2016年6月該院接診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4例納入研究,根據抽簽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58~81歲,平均年齡(72.8±5.2)歲;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4.8±2.2)年。觀察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71.4±4.9)歲;病程0.5~9年,平均病程(5.2±2.1)年。排除標準:①意識、認知障礙患者;②對該研究擬采用的降糖藥類藥物過敏的患者;③有嚴重的消化道、腎、肝功能疾病的患者。對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將所有患者的飲食結構調整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適量、適時進行運動鍛煉。對照組予以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進行治療,每日早晚進餐時口服二甲雙胍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90050),維持初始劑量為2 g/d;并于每日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國藥準字S20050050),維持初始劑量為0.15 IU/kg,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調整用藥劑量。觀察組則予以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進行治療,每日睡前皮下注射地特胰島素(國藥準字J20090100),維持初始劑量為0.15 IU/kg;后注意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并根據其血糖水平調整用藥劑量。二甲雙胍的使用方法及用藥劑量同對照組。
1.3 評價指標
①血糖水平:治療前后,觀察并記錄下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lC)、空腹血糖值(FBG)及餐后2 h血糖值(2 hPG)等,并進行對比。②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HbAlC降低幅度>30%或已達正常水平,FBG、2 hPG下降幅度>40%或已達正常水平為顯效;患者的HbAlC降低幅度為10%~30%且FBG、2 hPG下降幅度處于20%~40%,但均未達正常水平為有效;患者的HbAlC降低幅度<10%且FBG、2 hPG下降幅度<20%為無效。③臨床指標:治療期間,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及體質量增長量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bAlC、FBG及2 hPG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及體質量增長量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有效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降低其發生并發癥的風險[4]。2型糖尿病的病情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旦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出現衰退,則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也會隨之升高,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需以控制血糖水平為主。據研究顯示,當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使,其胰島β細胞已經損傷一半,尤其是對于病程較長的老年患者,且多數老年患者需盡早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5]。通過對以上數據分析對比得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HbAlC、FBG及2 hPG優于對照組且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及體質量增長量等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療效確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發生進行性功能衰退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且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會降低降糖藥物的治療效果,大部分患者通過不斷的增加藥量或用藥種類來提高治療效果,但該方法極易引發低血糖事件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6]。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應不局限于單純的使用二甲雙胍等降糖類藥物,還需運用胰島素及其類似藥物以改善機體的胰島β細胞功能。地特胰島素是通過將天然人胰島素β鏈的第30位的蘇氨酸去除,并將脂肪酸14碳連接至第29位,進而形成中性及可溶性的胰島素類藥物。該藥物因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因此藥效持續時間可達24 h之久,該藥物作用于機體后可以穩定而持久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且減少患者的體重增長量。地特胰島素因具有使用方便、依從性好等優點,在胰島素的使用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二甲雙胍是一種通過增加外周組織中的胰島素受體數量而達到提高血糖攝取利用率的抗糖尿病藥物[7]。機體對于血糖的攝取量增加后,其肝糖原輸出量即大幅度降低,進而可達到增強糖酵解、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據研究顯示,二甲雙胍應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總膽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8]。且該藥物可以通過調節患者的內皮功能、維持機體凝血功能平衡而起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動脈粥樣硬化的概率,有利于預后。
綜上所述,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的療效確切,對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用藥劑量等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麥佩珊.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6,44(1):100-102.
[2] 李亞楠.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醫正骨,2016,28(2):77-78.
[3] 湯勝杰,干正琦,方立曙.沙格列汀對比地特胰島素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31):63-65.
[4] 廖麗婭,鄧紅艷,韋煊.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胰島功能及高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13):66-68.
[5] 拾莉,梁軍,田壘.二甲雙胍聯合利拉魯肽和地特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評價[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6,36(6):382-384.
[6] 夏芳,葉立英,阿榮.艾塞那肽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45(6):440-442.
[7] 王子梅,賈秀改.二甲雙胍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4):754-756.
[8] 李穎,逄力男.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對早期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發癥的預防效果[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4):432-435.
(收稿日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