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裴森 何春梅 黃麗蓉
[摘要] 目的 探討全憑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對糖尿病膽囊切除術病人血流動力學及血漿腫瘤壞死因子α與白介素6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糖尿病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n=60)與B組(n=60),分別行全憑靜脈麻醉、靜吸復合麻醉,統計、觀察和比較不同時間點兩組病人MAP、HR及血漿TNF-α、IL-6水平。結果 按檢測數據,B組患者HR、MAP水平與A組相比,穩定性更好,并且血漿TNF-α、IL-6水平明顯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靜吸復合麻醉的效果更為理想,血流動力學更為穩定,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全憑靜脈麻醉;靜吸復合麻醉;糖尿病;膽囊切除術;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086-02
在外科常見手術中,膽囊切除術為常見術式之一,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為主要膽囊切除術式。不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要求為二氧化碳氣腹,如果采用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經常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而導致高碳酸血癥,出現血管痙攣、血流動力學改變和應激反應等癥狀[1]。而臨床上糖尿病患者要求血流動力學穩定,不過在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炎癥因子TNF-α、IL-6會大量釋放,會導致患者受到損害[2]。該研究選取該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糖尿病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照探討全憑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糖尿病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有關糖尿病診斷標準。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n=40)與B組(n=40)。其中,A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6.4±10.5)歲,病程2~24年,平均病程(10.5±4.6)年,體重52~80 kg,平均體重(73.4±10.4)kg。B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6.8±11.2)歲,病程2.1~24年,平均病程(13.2±3.9)年,體重53.4~81 kg,平均體重(73.2±10.5)kg。患者均無糖尿病并發癥及其他合并癥。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體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并連接至型號為PHILIP MP30監測儀,對ECG、PaCO2及MAP行實時監測[3]。同時,患者均給予5 μ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0.5 mg/kg阿曲庫銨,均經靜脈推注給藥行麻醉誘導。待麻醉誘導后,行氣管插管,并與呼吸機相連接,用于控制呼吸。A組行全憑靜脈麻醉,5 μg/kg芬太尼、靜脈泵入8 mg/(kg·h)丙泊酚,并于30 min后0.2 mg/kg阿曲庫銨。B組患者行靜吸復合麻醉,5 μg/kg芬太尼、吸入1~1.3 MAC七氟烷,并與30 min后用0.2 mg/kg阿曲庫銨維持麻醉;術終前5 min停用。
1.3 血漿TNF-α、IL-6檢測
采用ELISA試劑盒測定患者血漿血漿TNF-α、IL-6水平,設3個復孔,行3次檢測。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規范進行[4]。
1.4 觀察指標
測定、記錄誘導前(T1)、手術15 min(T2)、手術30 min(T3)與停藥5 min后(T4)MAP、HR水平;頸內靜脈血用1/10體積濃度1%EDTA鈉抗凝,以速度3 000 r/min離心血漿,保存于-20℃環境中。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x±s)形式進行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時間點兩組MAP及HR水平變化比較
誘導前,兩組患者MAP、H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T4時間點,B組患者MAP、H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時間點兩組血漿TNF-α、IL-6水平比較
A組,T1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25±0.03)μg/L、(0.27±0.03)μg/L,T2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35±0.04)μg/L、(0.34±0.03)μg/L,T3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35±0.02)μg/L、(0.33±0.02)μg/L,T4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35±0.03)μg/L、(0.34±0.01)μg/L。B組T1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27±0.02)μg/L、(0.26±0.02)μg/L,T2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30±0.04)μg/L、(0.27±0.28)μg/L,T3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29±0.02)μg/L、(0.29±0.01)μg/L,T4血漿TNF-α、IL-6水平分別為(1.29±0.04)μg/L、(0.31±0.01)μg/L。T1,A組、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T4時間點,B組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為終身伴隨性疾病,也是炎癥相關性疾病,由血漿TNF-α、IL-6等炎癥因子介導,在糖尿病發病、進展及并發癥發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5]。因此,確保糖尿病病人血流動力學穩定和減少應激反應,是麻醉研究的重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口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且術后恢復快,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而良好的應用。但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麻醉的要求較高,氣管內插管與靜脈復合麻醉可防止高碳酸血癥,且丙泊酚可合成與釋放血管內皮因子[6]。
根據該研究的結果,靜吸復合麻醉余全憑靜脈麻醉比較,具有代謝快、麻醉恢復所需時間短等優點,能夠有效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大幅減少應激狀態下的炎癥因子釋放,是糖尿病膽囊切除術的理想麻醉方式。
綜上所述,糖尿病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膽囊切除術為臨床常見術式,對麻醉方式的要求較高。該研究認為,與全憑靜脈麻醉相比,靜吸復合麻醉具有代謝快、麻醉恢復時間短等諸多優點,可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減少應激狀態下炎癥因子釋放,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顧陳懌,沈利榮,丁依紅,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1(3):236-240.
[2] 季蒙,陶軍,王慶利,等.靶控輸注麻醉方式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1):490-493.
[3] 王海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對血栓素A2、血漿內皮素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內鏡雜志,2016(1):70-75.
[4] 何清泉,陳建樹,楊海峰. 七氟烷吸入麻醉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應激反應和犬尿喹啉酸水平的影響[J]. 中國藥師,2016(6):1102-1104.
[5] 王敬秋. 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對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糖尿病患者術中血糖產生的影響[J]. 糖尿病新世界,2016(12):122-123.
[6] 羅會林,馬玉林.兩種麻醉方式對糖尿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血漿TNF-α和IL-6水平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4):92-93.
(收稿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