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珺萌
在筆者每個工作日都會經過的地鐵站外,紅紅黃黃成排碼放的自行車,替代了往日的摩的,成為了這里新一代的獨特風景。
當大城市的出行成為了令所有上班族困擾不堪的問題時,高效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青睞。城市最初為此推出的公共自行車在借還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局限,于是這些紅紅黃黃的ofo共享單車、摩拜單車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高歌猛進快速迭代的共享單車
表面上,共享單車向用戶收取使用費,即每小時1- 2元,但與千萬數量級別的車輛投放和維護的成本相比,這部分收入很難與其相互平衡。共享單車們主要依靠押金形成現金回流。一份押金對應一位注冊用戶,如果繼續使用,很少有用戶會要求退還押金。即每一輛車,都類似一個移動的儲蓄所。
初代摩拜為了降低損耗,其過重的實心胎、不能調節的座椅卻導致了使用上的缺陷,屢屢受到用戶詬病。在收到用戶反饋后,新一代的摩拜改變了制動方式和車身設置,大幅減輕了車身重量,同時加入了升降車座,只需搬動座椅下的扳手即可調整車座;初代ofo與原始的自行車幾乎完全相同,騎乘體驗較好,但卻極易磨損,導致維護成本居高不下。新一代ofo也改變為了特制的實心胎,并加固了車圈和輻條,使車輛更加耐用。
不斷迭代之后,兩者開始趨于相似:鋁制車身,實心車胎,可調節車座等等,更堅固的車結構和更輕便的用戶體驗成為了兩者共同的目標。
在軟性服務、資本市場和品牌建設上的博弈今天放下不談,剩下的就是實打實的產品和功能,無論是今天談到的共享單車,還是之前已經經歷過幾輪血雨腥風的其他O2O產品,最初的產品可能會考慮一些讓用戶目標形成區分度的功能,但在經歷的幾輪的市場選擇之后,會清晰地看到,活下的產品都是快速的按照用戶的需求迭代,而結果是在功能上,大家逐漸趨同,自身的進化卻指向同樣的結果,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存好單車,走進辦公室之后,筆者只是一個電子競技行業的編輯,共享單車和所有產品功能上的趨同讓人想到的是在2017年同樣已經進入“你死我活”狀態的電競三方賽事。
與市場需求相悖的三方賽事
三方賽事在冗長無聊的日子里填補了各大頂級官方賽事的空白期,讓電子競技真的成為了觀賽用戶生活中的一部分。
電競的初代三方賽事是為了滿足不同玩家的差異化需求而產生和發展的。它們都希望將賽事辦出自己的特點,從而建立自己差異化的IP。經過電子競技的不斷發展與歷屆的微調,頭部項目已經相當明確,觀眾的喜好也更加鮮明化。三方賽事也開始趨于相似:賽事無非設置這幾個頭部項目,參賽選手大多集中在二線俱樂部,幾乎都是線上小組賽,再用周末聚集觀眾觀看線下總決賽,觀賽采用ACG結合的模式,等等諸如此類。
如果我們把三方賽事看做一個產品,那它主要有這么幾個使用功能。其一,填充用戶看不到頂級賽事的空白時間;其二,讓電子競技文化得以穩定的傳播,覆蓋更多相對不垂直的用戶;其三,以相對低廉的辦賽成本,滿足想要涉足電競,卻無法進入頂級賽事贊助圈的廣告主需求。
填充用戶空白的市場,是不是應該朝著更日常化的內容發展?可如今的三方賽事恨不得把所有的成本都放在總決賽的最后那么一哆嗦,線上賽一塌糊涂,總決賽主要靠邀請,這樣的三方賽事在一年365天里,找了一個周末來填充用戶的時間,那又有誰能記得住呢?
覆蓋更多垂直度不太高的用戶,是不是要拿出更多在游戲之外能夠吸引用戶的玩法?所有的三方賽事都是一成不變的呈現形式和流程,本來在廠商的威逼之下就不好活,還要互相傾軋,不想著如何創新,用戶從來都得不到驚喜。這樣本身功能就沒有賣點的產品,談何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
對于資本市場的小玩家,低量級的廣告主,怎么做更貼合廣告的設計和露出,怎么把賽事和廣告進行深度的綁定,怎么用起來廠商還未涉及的資源,這些本該是市場規律的東西,卻被三方賽事拒之門外。
我們回看三方賽事的演變,雖然皆為趨同,卻是完全朝著與需求相悖的方向在前進。共享單車在市場中的不斷進化,給了三方賽事一個明確的標桿。觀眾們也都不是傻子。
看共享單車們共同走向可以期待的未來,看三方賽事們卻是一片混沌的前程。